當整個南方仿佛被按進了巨型淋浴噴頭,暴雨傾盆、江河告急時,你是否注意到一個神奇的現(xiàn)象?在中央氣象臺發(fā)布的降水預報圖上,深藍、紫色的暴雨預警區(qū)如潮水般蔓延,卻在四川盆地中央——成都及周邊區(qū)域,赫然出現(xiàn)一個醒目的“空洞”,仿佛暴雨系統(tǒng)在此按下了暫停鍵。
南方開啟“暴雨周”,成都卻像開了靜音模式?答案在地形鍋底里!
最近,從廣西、湖南、江西,一路到貴州、云南東部、重慶東南部,天空就像被捅了個大窟窿!南海季風一爆發(fā),雨水就沒日沒夜地往下倒。尤其云南、貴州這些地方,雨下得又急又久,中雨、大雨是家常便飯,局地暴雨、大暴雨更是接二連三刷新紀錄,感覺老天爺把半個雨季的“份額”都提前透支了!
中央氣象臺說,從5月底到6月上旬這十來天,長江中下游的江漢、江淮南部、江南西部北部、華南中北部,再加上西藏東南部、云南、貴州、重慶東南部等地,都逃不過這場持續(xù)性強降雨的洗禮。累計雨量普遍在70到100毫米之間,不少地方會達到120到180毫米,個別“雨窩子”甚至可能超過250毫米!這水汽輸送的勢頭和范圍,簡直像是季風把水龍頭直接擰到了最大檔位,毫無保留。
為啥這波雨這么猛、這么久?它可不是靠一個普通低氣壓就能搞定的,而是依賴著從遙遠的印度洋和孟加拉灣奔涌而來的強大西南季風。這種來源,就決定了它的特點:覆蓋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局部強度特別猛,堪稱梅汛期前的一次大型“預演”。
現(xiàn)在整個南方,空氣濕度都幾乎“爆表”,飽和得感覺隨手一抓都能擰出水。隨之而來的,就是雷雨、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甚至小范圍龍卷風的風險都在蹭蹭上漲。特別是山區(qū)、丘陵地帶,地質(zhì)災害的警報也是拉響了一輪又一輪。
然而!就在這南方一片“水深火熱”、雷雨交加的壯觀景象中,卻出現(xiàn)了一個極其“扎眼”的例外——成都!
在中央氣象臺發(fā)布的降水預報圖上,代表暴雨的深藍色、紫色幾乎覆蓋了整個南方大片區(qū)域時,到了成都及周邊,顏色突然變淺,甚至形成了一個明顯的、近似“0”形的少雨區(qū)。這個現(xiàn)象不僅在實況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未來十天的預測也持續(xù)顯示:成都,仿佛被暴雨系統(tǒng)“選擇性遺忘”了!
這還真不是老天爺偏心,或者氣象臺“漏報”了成都。背后可是實打?qū)嵉奶鞖鈱W原理和咱們四川盆地獨特的地理結(jié)構(gòu)導致的必然結(jié)果。
想象一下,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就像一個巨大的“鍋底”結(jié)構(gòu),四周被高山團團圍住:東邊有巍峨的大巴山,南邊是高聳的云貴高原邊緣,西邊是連綿的橫斷山脈,北邊還有秦嶺余脈。
當攜帶巨量水汽的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和南海方向,興沖沖地朝北撲來時,首先就撞上了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這些高大威猛的“高地攔截”。暖濕空氣被迫沿著山坡往上爬,這一爬,溫度就降了,水汽也凝結(jié)了,結(jié)果就是——嘩啦啦的大雨傾盆而下,在高原的迎風坡形成了一道堅實的第一道“雨墻”。
等這股季風費勁巴拉地翻過云貴高原,好不容易“擠”進四川盆地時,它攜帶的水汽已經(jīng)被“榨干”了一大半。更要命的是,進入盆地這個“鍋底”后,地形的抬升作用變得很弱,空氣反而變得比較穩(wěn)定,很難再像在迎風坡那樣,被強烈抬升、冷卻、形成大規(guī)模的對流云團和暴雨了。
這就是氣象學上著名的“背風坡效應”,有時也稱為雨影區(qū)。前面的“高地保安”把水汽都“吃掉”了,后面盆地里的空氣又干又穩(wěn),下雨自然就少了、弱了。
所以,成都的“少雨”在四川乃至全國都算是個“另類”。常常是北邊的秦嶺、大巴山,或者南邊的云貴高原大雨滂沱,而處在盆地中心的成都市區(qū),卻可能是藍天白云或者飄點零星小雨。
從長期的氣候統(tǒng)計來看,雖然四川整體年降水量不算低,但成都市區(qū)在降水頻率和強度上,確實常年低于周邊地區(qū)。這次在南方大范圍暴雨背景下,成都出現(xiàn)的“降水空檔”,正是盆地獨特地形與大尺度天氣系統(tǒng)相互作用下的經(jīng)典呈現(xiàn)。
那么,問題來了:成都是不是就能一直這么“獨善其身”、享受干爽呢?答案是否定的!
盡管在5月底到6月初這段時間,成都及周邊地區(qū)看起來像是開了“防雨結(jié)界”,雨水稀少,但這絕不意味著整個梅汛期它都能安然無恙。根據(jù)氣象數(shù)值模式和季節(jié)氣候規(guī)律判斷,隨著夏季風的繼續(xù)向北推進,以及控制天氣舞臺的副熱帶高壓逐漸向西調(diào)整,四川盆地,特別是它的東部和南部,雨勢完全有可能“后發(fā)制人”,逐漸加強起來。
尤其要警惕的是西南低渦,它是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典型的、威力十足的天氣系統(tǒng),常常帶來災害性天氣。西南低渦的形成,往往與大氣中低層的風向切變、重新組織起來的水汽通道以及地形的強迫作用密切相關(guān)。
一旦條件成熟,水汽再次在盆地內(nèi)聚集起來,成都平原也難逃一次強降雨過程的洗禮。這意味著,成都目前的“干爽”很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隨著梅雨帶的北抬,它的降雨潛力絕對不容小覷!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即便最近天氣相對晴好,地表溫度被太陽曬得升高,加上城市本身的熱島效應,這種條件下反而容易在午后到傍晚激發(fā)局地的、發(fā)展迅猛的雷陣雨或突發(fā)性強對流!
這種局地強對流天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但短時雨強可能非常大,容易造成城市內(nèi)澇、道路積水等突發(fā)情況。所以,出門前看一眼雷達圖,包里常備一把傘,是成都人應對夏日午后“變臉”的必備智慧。
當南方大部在暴雨中“淪陷”,成都的“晴空結(jié)界”并非偶然,是盆地地形與季風博弈的杰作。然而大自然的劇本從未簡單——暫時的寧靜暗藏洶涌,西南低渦正蟄伏待發(fā)。
每一次晴空都是風暴的倒計時,城市在氣候的棋局中始終是敬畏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