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天亮
提起國際飯店,可能上海市民無人不知,沒人不曉。當年落成伊始,便榮登遠東第一流的飯店及上海最高建筑的寶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四行大廈,以及它與四行儲蓄會的淵源關系。
1930年,四行儲蓄會吸收的儲蓄存款已達5300余萬元。為了解決不斷增加的儲蓄存款的出路問題,四行儲蓄會開始向房地產大舉進軍。是年5月,四行儲蓄會以45萬兩白銀的代價,購進位于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的派克路(今黃河路)上二畝七分多的地皮,準備建造樓房,并將設在外灘的四行儲蓄會總管理處搬過來。這是歷年來四行儲蓄會數額最大的一筆地產投資。
在購置了派克路地產后,對于如何處置這塊黃金寶地,在四行儲蓄會內部,也是意見不一。經過一番討論,最終決定立即在此建造四行大廈,除供四行儲蓄會使用外,余皆出租。之所以迅速決定建造大廈,其中有一重要原因是:當時的決策者吳鼎昌等人深知廣告在銀行和商業中起絕大作用,懂得“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是對存戶最有吸引力的廣告”。
四行大廈自1931年5月動工至1934年8月完工,歷時三年零四個月,耗資(包括地價)420萬元。四行大廈地面22層、地下2層,共24層,高83.6米。
建造中的四行大廈
1934年,大廈外立面完工
四行儲蓄會原意只造大廈,建成后除自用房外全部出租,并在國內外登過啟事,招人承辦,只因為所有人都擔心,承租這樣一座大廈開設大飯店,本錢大而收益有限,實在虧不起。四行儲蓄會既找不到承租的,最后只好決定自己辦。遂于1933年3月決定創辦國際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并集資80萬元。因而后來四行大廈便改稱國際飯店大廈了。
國際大飯店由匈牙利人鄔達克設計,華商陶馥記營造公司建筑。其建筑造型為典型的美國裝飾藝術派摩天大樓風格,用料考究。它采用鋼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樓板。底部3層以黑色的磨光花崗巖為飾面,3至22層則以深褐色面磚精心拼砌成富有韻律感的花紋。整座大樓的體型強調垂直線條,并采用15層以上層層收進成階梯狀的手法。客房布置豪華,設備高檔,是國內也是遠東第一流的飯店。
位于四川中路的四行儲蓄會大樓舊影
國際飯店大廈又是當時上海最高建筑,這項紀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打破。四行儲蓄會的存戶零星的居多,它的廣告語便是“聚沙成塔”。而國際飯店大廈建成后,突顯了“聚沙成塔”的效應,不僅各地四行儲蓄會的存款都大大增加,就是四行本身的存款也有了增加。不僅為此,在國際飯店大廈的地下一層,還建有號稱東亞最堅固、最華麗、最完備的保險庫。這不僅解決了四行儲蓄會的儲金保管問題,同是時又吸引了一批富人,紛紛將自己最值錢最珍貴的寶物送到該庫,委托保管,這同時又帶來了一批新的儲戶,大戶。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