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新周期的第一場比賽,很多人盯著誰能站出來當“主心骨,結果王媛媛又一次頂了上來——她27歲,身高1米95,拿過世界杯冠軍、打過兩屆奧運會,履歷已經夠硬,但今天她的角色,和8年前剛出頭時完全不一樣,這場3比0橫掃比利時,說實話過程沒啥懸念,可王媛媛的表現,還是成了最大焦點,你說巧不巧,老將帶新人的畫面,永遠是中國女排繞不開的主題
先說數據,13扣9中,攔網再拿2分,這賬面看著很穩,關鍵是出手效率高,副攻位置的壓制力直接拉滿,但比賽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實不是她自己進攻有多狠,而是和16歲的新二傳張籽萱的配合,場上幾次快攻攻得干脆,球迷一看就懂,這是典型的“高快結合套路,關鍵是張籽萱才16歲,這種年齡站上國家隊首發,說是天賦異稟都不為過,倆人之間的化學反應,就有點像過去的“黃金搭檔場面,但這回是新老交替,完全不違和
問題來了,為什么王媛媛能這么快成為支柱,明明副攻位置一直人才濟濟,2017年她剛進隊的時候,還得靠顏妮和袁心玥帶著適應節奏,現在時間一晃,王媛媛成了“老隊員,帶著陳厚羽、萬梓玥、單琳倩、王奧芊這群新人往前沖,這轉變其實挺難的,副攻不像主攻那種容易刷數據的位置,更多的是無球時的移動、攔網、和二傳的默契,甚至戰術上要犧牲一點個人表現,所以王媛媛能在這個位置坐穩,說明不僅是天賦,更靠后天磨出來的東西
說到配合,賽后張籽萱就被問到,跟王媛媛的快攻是怎么設計的,她直接說,還是聽“媛媛姐建議,怎么扣得舒服怎么來,這就很真實,16歲的孩子,能有自己節奏已經難得了,但和老隊友配合時懂得調整,愿意學、敢問、敢試,背后其實是信任感和隊伍氛圍在支撐,王媛媛也沒藏著掖著,直接夸張籽萱天賦高,還說自己盡量用經驗帶動她,這種“傳幫帶氛圍,才是中國女排一直能穩住陣腳的底氣
再看場面,比利時這隊說實話,水平一般,打中國女排基本沒啥還手之力,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王媛媛自己也說只給這場表現打6分,標準那是真高,說白了就是清楚自己沒到極限,贏下對手本來就該贏,真正遇到強隊,比如意大利、塞爾維亞,日本那種能拉開分差的隊伍,才是檢驗含金量的時刻,不過王媛媛這種自我要求,放在女排體系里,其實挺常見,誰都知道,真正的大場面才考驗核心球員的穩定性
有意思的是,王媛媛這波蛻變,不只是個人數據的提升,而是身份的徹底轉變,從追趕型球員變成了帶領型球員,這點很有意思,前幾年中國女排副攻線人才多,但能穩住的沒幾個,王媛媛這兩年靠著天津女排的聯賽磨煉,心理素質明顯更成熟了,大場面不慌,關鍵球敢要,臨場指揮也更有話語權,這跟她在天津隊那一套體系里打出來的氣場有關,別小看聯賽經驗,真到國家隊就是能扛事
當然,王媛媛的成長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早年打替補,防守端有短板,進攻也不算極致暴力,這幾年靠技術細節和經驗補上來了,尤其是攔網判斷和落點選擇,明顯比新人更老到,這種“老油條屬性,別的隊伍也有,但中國女排這種副攻能上能下、還能帶新人,放眼世界都不多見,外界有時候會說中國女排“青黃不接,但其實像王媛媛這種慢熱型的主將,才是隊伍更替的保證
輿論視角也很有意思,有人覺得王媛媛應該多打出點統治級表現,畢竟現在中國女排缺少絕對核心,但仔細想想,女排從來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斗的項目,尤其是副攻線,更多是體系和默契,王媛媛這場能帶著張籽萱打出高效快攻,配合流暢,說明隊伍新老銜接沒大毛病,反倒是新人能否穩定輸出,才是后面幾場比賽的重點
說到這,其實中國女排最大的看點,不在于這場大勝比利時,而是新周期里老將和新星之間的化學反應能不能持續下去,王媛媛和張籽萱這一對“師帶徒,某種程度上就是隊伍未來幾年的縮影,能不能頂住壓力、扛住強隊沖擊,就看她們這對軸心組合還能不能持續發揮作用
最后總結一句,中國女排新周期第一場,王媛媛用一場高效的表現,交了一份“及格但不自滿的答卷,副攻老將帶新星的畫面,既是傳承也是壓力,真正的大考還在后面,大家別著急下結論,等遇到強隊再看王媛媛和這批新人的成色,到時候再點贊也不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