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消息,花旗銀行宣布,作為其在全球持續推進的簡化工作的一部分,將對其全球技術和業務支持部門做出下一階段的調整,將精簡其位于中國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解決中心,減少約3500名技術人員。
花旗表示,將相應地縮減上海和大連兩地的辦公場地規模。
此后,一些崗位將不再保留,另一些崗位將整合遷移到花旗全球網絡的其他技術解決中心,以貼近所支持的業務與產品。留任員工將負責支持花旗在中國國內及香港市場的業務及發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花旗將分三批安排簽署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最高賠償“ N+6 ”,簽署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協議的時間節點分別為6月25日前、6月26日到7月16日、7月17日到9月19日,對應賠償為“ N+6 ”“ N+3 ”和“ N+1 ”離職補償金。
花旗到底怎么了?作為全球著名大銀行,為什么要在中國展開大規模裁員?
我看到很多自媒體為此叫好,說“外資不行了”,又該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其實花旗的縮減計劃并非它一家公司的問題,在其背后,是近幾年中國金融行業的的“大縮水”。
中國金融行業的風口是在大約十幾年前,也就是大約2009年左右開始到2019年,那是很多金融人、投行人都無比懷念的黃金時代,工作好找、錢好掙,學金融出身的人,很多都是“香餑餑”。
從根源上來說,是因為那十年中國經濟迅猛增長,尤其是資本擴張到達了一個巔峰時期。比如2016年左右,電影行業的投資紅得發紫,無數人攥著錢瘋狂找項目。在那個年代,只要從事金融周邊工作,都很容易拿到高薪。
金融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因為它衍生出來的產業和職業很多。這本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發展階段——美國就有著極其發達的金融服務業成為其服務業的中流砥柱。
有很多人都在2019年之前因為從事金融行業而賺到了大錢,年薪四五十萬很常見,年薪百萬不是夢,他們也成為“一線新中產”的主力代表人群。
但中國金融行業也在那時候埋下了許多問題。
行業發展像野草一樣無序,是第一個問題。資本野蠻生長的同時,是監管的缺失和行業發展的簡單粗暴,金融行業的盈利通常不是靠服務和透明的規則,而是靠信息差和“收割”,這就導致金融行業很快變成了“騙子”之類的代名詞。
第二個問題是金融資本都只圖“賺快錢”,竭澤而漁,因此真正帶來的“金融服務+優質行業”這種良性循環很少,大多都是“盡快搞項目”的浮躁思維,因此整體的發展質量不高。
第三個問題是從業人員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很嚴重,兢兢業業的從業者往往敵不過那些善于挖墻腳、鉆營、走灰色地帶、掏空公司的從業者,導致行業的發展始終很難走上正軌。
最后一個問題是,金融企業的盈利模式單一、同質化嚴重,很難發展出來良好的服務和多元化模式,往往通過關系門路、權力尋租形成壟斷式的盈利路徑。
中國金融行業,在2022年之后開啟了極其痛苦的“去泡沫”過程。
經濟下行,首當其沖的就是金融、投資行業。投行圈子的大規模降薪、裁員從這兩三年以來始終沒有停止,外資紛紛撤離,內資又發展萎靡,導致金融行業出現了“坍塌式”的下滑。
花旗的裁員,很多人都叫好,說外資到底還是不行了,干不過咱內資。
問題是,請舉個例子看看,哪個內資企業發展得更好?
行業的急速下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別總是為外資的離去而叫好,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不是靠民族主義雞血就能建立的。外資作為“鲇魚”帶動了內資的發展,在以后它們也仍然是行業的標桿。
外資所擁有的管理模式、透明規則等等,依然是很多內資企業遠遠達不到的。很多內資企業除了內卷就是互相挖墻腳、不遵守規則契約,將行業生態毀壞殆盡。
外資離去,“模范生”沒了,內卷和內訌只會更加嚴重。
另外,花旗的大規模裁員背后,是又一批“新中產”的消失,這一點對本來就面臨寒冬的內需來說,是雪上加霜。
不要小看裁員的這些人,他們背后是一個又一個的家庭,牽扯面極廣——因為這樣的從業者,往往都是“小鎮做題家”出身的一線城市“新貴”。
他們的父母往往在農村,或者家庭條件一般,所以這些從業者通常都是一個脆弱家庭的頂梁柱。
在一線城市買了較昂貴房子的,也是這批人。
花旗的裁員只是冰山一角,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高知網約車司機”、“高知外賣員”,這意味著整個經濟結構正在走向一種扭曲,而消費不振的情況也將繼續隨之加劇。
所以,不要為外資的裁員和撤離叫好,不要再沾沾自喜“內資趕走了外資”。每一次看似與自己無關的企業裁員降薪,其實都跟你有關——因為每個人都是經濟發展鏈條上的環節。
法治、透明和監管——這才是金融行業最應當具備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