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4期
在《機床與工具》1953年第4期中,封面上展示的是沈陽第三機器廠(沈陽第三機床廠前身)試制的111C型全齒輪車床。本期圍繞產品質量等刊載了12篇文章,其中有1篇是譯文,實質上是為貫標。
在聶春榮副局長的《加強技術檢查工作保證產品質量》的報告中指出,我國機床工具行業經歷了三年多的恢復和建設后,當前逐步開始有了專業分工的方向,為了更好地供應國家工業所需的設備,需要貫徹蘇聯機床質量標準。
為此,以上海機床廠的51式內圓磨床的質量鑒定為例,介紹了設計圖紙、生產技術準備、機床幾何精度、性能制造技術、切削后精度檢驗經驗;以抽查沈陽第一機床廠當年5、6月份產品發現的產品質量問題為例,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議。
點擊圖片看全文
文章對51式內圓磨床進行了全面的質量鑒定,涵蓋性能規格、制造工藝、切削能力及精度等多個方面。
該磨床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最大磨削孔徑、最大工件長度等,且各部件功率及轉速設計合理,臺面行程速度可調,能滿足不同加工需求。但在實際測試中發現諸多問題:臺面高速移動時有振動,水泵出水過急導致溢水,砂輪軸潤滑不良,油槽未倒角,部分零件硬度不足且加工精度不夠,裝配存在誤差,外觀處理欠佳等。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包括優化零件尺寸標注、提高加工精度、完善裝配工藝、改進潤滑系統、提升外觀處理質量等。同時,強調了工序卡片和操作規程的重要性,建議加強部件檢查與質量控制。經鑒定,51式內圓磨床雖存在缺陷,但通過針對性改進,有望提升整體性能和加工精度,滿足生產需求。
1953年第5期
在《機床與工具》1953年第5期中,封面上展示的是沈陽第一機床廠新制的1Д63A型全齒輪車床。本期依然是圍繞產品質量刊載了11篇文章,其中有3篇譯文。
與上期不同的是,本期重點是貫徹工藝規程。二局顧問、蘇聯專家克拉沙夫柴夫在沈陽第一機床廠專門介紹了蘇聯工廠的工藝裝備之工作組織,而沈陽第一機床廠作為試點單位也對該廠自1951年試制牛頭刨床到試制1Д63A型全齒輪車床的工藝規程的編訂組織工作做了總結。
另外,本期特別對采用科列索夫工作法(?科列索夫工作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先進生產者科列索夫在伏爾加母機制造廠發明的一種高效切削方法,其核心是通過改進車刀設計實現高速切削,顯著提升普通車床的生產效率)的經驗做了推介。
點擊圖片看全文
文章介紹了采用科列索夫工作法的經驗。該方法通過優化刀具幾何形狀和切削規范,顯著提高了金屬重切削效率。
實踐表明,將車刀和硬質合金刀片采用統一后角并分離磨削工序,可有效縮短磨刀時間;同時,通過機械固定新幾何形狀刀片并配合壓緊式切削器具,減少了刀片脫落現象。在車削軸套類零件時,特種心軸與氧氣卡盤的應用提升了裝夾效率和加工精度。通過增大走刀量并優化刀具幾何參數,科列索夫刀具在大切削量條件下表現出更高的切削效率和表面質量,其主刀刃(r=0°)承擔主要切削作用,而副刀刃負責清理加工表面。
此外,將該原理應用于銑削加工,采用特殊幾何形狀的插入式銑刀頭可延長刀具壽命并改善表面粗糙度。文章強調,推廣科列索夫工作法需結合科學實驗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研究切削規范及刀具壽命,以實現機械加工效率的全面提升。
機床雜志社
官網|
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北京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電話|010-64739683
郵箱|edit@jcs.gt.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