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磨一劍,今朝出鞘試鋒芒!6月7日,2025年高考大幕即將拉開。在這場人生關鍵戰役臨近之際,我們特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韓踐、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吳靜(中歐EMBA 2007),以及蔚來整車工程全球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負責人李媛(中歐Global EMBA 2018)共話高考,談談其對人生的意義、考后如何選專業、如何度過有意義的大學等備受學生和家長關切的問題,為廣大學子拓展思路。
在壓力之下 “認識自己”
2025年,距離1977年恢復高考已近半個世紀。高考作為中國最高規格的教育選拔機制,被無數學子和家庭視為改變命運的契機。高考的意義與作用,也始終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
針對高考的弊端與制度改革的困境,學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有人認為高考是目前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為無數寒門學子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能保證社會的相對公平與穩定;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評高考存在“一考定終身”、強化應試教育、學生學習負擔重等問題,認為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韓踐教授認為,如果從人才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角度來看,高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個整合與提升的過程。高考考察的閱讀、寫作、數學等基本能力,是人們在未來學習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最基本的技能。“備考雖然辛苦,但卻是難得的思維和能力打磨的過程。”
自我認知是人生的必修課。在韓踐教授看來,“高考”所蘊含的深意,遠不止于一場知識檢驗,它為學生提供了在壓力環境下增強“自我認知”的契機。在漫長的備考歲月中,學子們得以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一些關乎人生走向的關鍵命題:自己究竟熱愛什么?自身具備哪些優勢?未來渴望在哪一片領域深耕成長?適合什么樣的學習模式?這些問題因個體差異而千差萬別,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在挑戰的磨礪下直面并思考,恰是寶貴的成長經歷。
在吳靜眼中,高考也是一次對家庭和高中的告別。“我們那時候沒有成人禮,高中畢業就是我們的成人禮,而高考是成人禮的一個環節,無論未來如何,禮成。”在她看來,高考不是人生的最高峰或最險峰,也不是通向未來的唯一道路。
相較于她求學的20世紀90年代,如今高考錄取的門檻降低了不少。然而,大學文憑的“含金量”,似乎也在這看似繁榮的表象下大不如前。當代大學生所置身的環境,也與往昔有著天壤之別。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信息呈爆炸式增長。正因如此,如今的大學生在人生和職業探索的道路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可追逐的夢想、可深耕的領域,遠超以往。在AI時代,學生、大學、企業都發生了全新的變革,這決定了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方式的改變。
專業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和高考息息相關的,就是大學專業的選擇。到底哪個專業最有前途,是學生和家長關心的最大問題。
近期,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共新增29種本科專業,涵蓋人工智能、碳中和、數字治理等多個重點方向,納入2025年高考招生計劃。“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數字戲劇”等一批兼具前沿性與交叉性本科專業上新,為今年志愿填報增添了新選擇。
韓踐教授認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專業的“冷”與“熱”會變化很快。“專業”只是學習的路徑,并不是目的。與其追逐熱門專業,不如以終為始地思考:你希望未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想為社會創造什么樣的價值?然后再回過頭來看,哪個專業能幫你一步步積累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大學教育應是通識教育,無論選擇什么專業,都要訓練自己的數學思維、邏輯分析、語言表達、寫作能力、系統思考和共情力,這些通用能力是學子們勝任未來工作的壓艙石。
若對多領域感興趣,可考慮“主干+副修”或“跨專業融合”,如主修計算機輔修心理學,或主修社會學輔修信息科學,這不僅能拓寬視野,還能提高應變未來的靈活性。無論未來職場如何變化,都需要新一代職場人具備持續學習、主動探索的能力。
另外,報考時也要注意院校教學風格、師資水平、同學素質,這些因素往往比課程本身更重要。能激發成長、有良師益友相伴的環境,能帶來更多收獲,向誰學、和誰學很關鍵。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中期高考填志愿的不二法寶,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這個說法是否還適用?
吳靜對這個說法表示贊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AI時代的到來,理工科、交叉學科的專業知識和素養非常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文科的沒落。技術越發達,人越需要探索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人的價值感、文學和藝術、美學等。這就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和畢業后的實際就業需求,尋找兩者的平衡點。但無論選擇什么專業,都要有計劃地學習AI相關的知識和應用技術,與時俱進,注重實操。
另外,吳靜也提醒高考生在大學一定要加強“學習力”的歷練和培養。無論選擇什么專業,具備數學、邏輯推理、統計學基礎及人際交往等核心能力都至關重要。在AI浪潮下,傳統技能如書面表達、基礎計算等將被弱化,與此同時,新興能力,例如熟練運用AI工具、人機協作、正直的品格、開放與發散的思維、跨學科素養以及高情商等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她建議大學生多問“為什么”,突破線性思維,面對難題時多考慮不同資源和方法,綜合分析后決策。除課堂學習外,還應向他人學習、從實踐中學習,同時培養社交溝通、影響力和韌性等能力。
李媛同樣提醒,不論學習什么專業,都要注重AI能力的培養。
這幾年,她真切地感受到AI對行業用工帶來的深遠影響。盡管應屆生招聘數量受市場影響有所調整,但蔚來對AI等重點領域專業人才的招聘一直在進行且啟動較早。互聯網巨頭公司一直都在爭奪AI人才,競爭激烈。蔚來與華為類似,較早介入人才培養選拔,從大學三年級便邀請相關人才實習,進行雙向選擇。因此,她建議學生選校優先于選專業,好學校能鍛煉思維、學習能力,積累優質人脈。無論學什么專業,都應了解AI知識和工具,掌握用AI輔助工作和學習的方法。同時保持獨立思考,提前向AI難以取代的方向努力。
全新視角備戰職場
經歷高考,進入大學,人生掀開新的一頁。如何度過大學生活,對于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面對大學新生普遍的迷茫現象,吳靜建議大家不用過度焦慮,先適應好大學的新生活,認識和熟悉周圍的環境,等身心安頓下來,形成有規律的學習、社交、運動和休息節奏,再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多年的人力資源從業經歷中,她觀察到,那些畢業后在職場迅速成長的畢業生,通常溝通能力強,能與不同人良好互動,快速適應職場,同時保有活力,在某方面有專長,如語言、技術或營銷,這些特質使他們能更好地應對職業挑戰,實現個人發展。
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吳靜推薦大學“五步法”。具體而言,一是找準興趣,明確讓自己熱情興奮的事;二是若興趣過多,可通過測試、自我評估和他人反饋探尋天賦,培養一個深度的興趣愛好,多學習;三是明確核心價值觀,思考職業選擇是否契合;四是調研社會職業,找出與自身匹配的選項;五是安排實習或兼職,積累實踐經驗。
在人工智能時代,職業規劃需要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當前職場正經歷著深刻變革:AI正在重塑企業決策模式,從依賴經驗轉向數據驅動;重構人機協作關系,讓機器處理標準化流程,人類專注創造性工作;同時催生了以數據為核心的個性化服務模式,創造了更靈活的就業機會。面對這些變化,當代求職者需要建立復合型能力體系,既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整合能力,又要培養溝通協作、情緒管理等軟技能,更要強化創造力、共情力等AI難以替代的人類獨特優勢。
因此,韓踐教授建議,學生要采取多元化路徑來為職場做準備。在知識結構上要文理兼修,關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領域,通過選修社會學、哲學等課程培養人文素養,同時閱讀《科技與文明》等經典著作拓展視野。在學習方法上要注重培養“元學習”能力,定期反思和調整學習方向,而非盲目追求證書和學分。在實踐層面,要積極參與跨專業、跨文化的團隊項目,在真實場景中鍛煉協作能力和領導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未來職場將更看重系統思維、跨界整合能力以及對AI決策的監督能力,傳統的單一技能崗位將逐漸被替代。因此,年輕人需要在保持專業深度的同時,主動拓寬能力邊界,培養持續進化的職業韌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人際連接能力將成為最持久的競爭力。雖然AI可以輔助協作,但建立信任、調解沖突、凝聚共識等深層次的人際互動仍需人類完成。因此,大學生要通過參與志愿組織、創業競賽等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同理心和溝通技巧。同時要關注AI倫理、數字治理等新興議題,理解技術發展的社會影響。“最終,成功的職業規劃應該立足個人特質,發揮人類在創造性思維、情感共鳴和價值判斷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技術變革中把握先機。”韓踐教授總結。
文中創意圖片已獲視覺中國授權。
編輯| 田佳瑋
責編| 岳頂軍
歡迎點擊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歐!
你還可以在這些平臺關注中歐
關注中歐官方視頻號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