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12月,46歲的何桂清在北京菜市口法場被殺頭示眾,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被斬的總督。在那一刻,不知何桂清是否想明白,他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何桂清因何事被砍頭?兩年前,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后圍攻兩江總督臨時駐地常州城,在關鍵時刻何桂清棄城而逃;常州士紳跪地哀求其帶領大家守城,其部下射殺19名士紳后一起奪路逃命。導致常州城攻破后被屠城,常熟、蘇州等江南多個府縣連鎖反應,相繼潰敗。朝野上下一片震怒。
何桂清
當何桂清被殺頭時,曾國藩已上位兩江總督,總管兩江和浙江四省的軍務和政務;更重要的是他手握如狼似虎的三十萬湘勇,正從四個方向把不可一世的太平軍團團圍困在南京城里。此時他權勢熏天,以他為代表的湘官勢力已然崛起,改變了兩百多年來清朝權力結(jié)構,坐在垂簾后面的慈禧太后對他又倚重又忌憚。
隨著他人頭落地,何桂清的愛恨情仇隨風飄去,與曾國藩的纏斗也終于落下帷幕。但曾國藩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興奮,他心情復雜地為何寫了一副挽聯(lián):“雷霆雨露總天恩,早知報國孤忠,惟拼一死;成敗功名終幻境,即此蓋棺定論,亦足千秋。”在那個寒冷的冬天里,把生死和功名看得通透明白。
何桂清,晚清政壇明星,曾經(jīng)名動朝野,不出這檔子事,下一步會拜相進入權力中樞;但為何卻迅速隕落?他到底敗在哪里?
這要從他的性格、成長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及思維方式和行事方式去尋找答案。
何桂清的父親是王有齡父親縣衙里的門丁。這個工作其實難做,要機警和善于察言觀色,時間久了潛意識里多少都會逢高踩低。但也能長見識,何父就很重視兒子讀書。
云南自元朝并入中國版圖以來,一直都是文化洼地,何桂清能從這里走出來高中進士相當不易。
一方面得益于王父的提攜。當年王父花重金聘請老師,本來是想好好培養(yǎng)自己兒子,哪曾想種瓜得豆,自己兒子不愿學,但陪讀生何桂清的長進卻十分了得。王父心里倒也敞亮,不僅不妒忌何桂清,而且處處關照何氏父子。
但更主要的還是何桂清天資聰慧,悟性極高。據(jù)說他十五歲時寫的文章,昆明本地無人能改,號稱“神童”。
確實何桂清不負“神童”稱呼。他15歲就考中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19歲以總名次第52名高中進士。曾國藩比何桂清大5歲,23歲才考中舉人,三年后道光十八年(1838年)27歲才以總名次第127名考中進士。他們都曾拜穆彰阿為師,這對同門師兄弟,何桂清的確比曾國藩聰明許多。
穆彰阿
何桂清才思敏捷,一表人才,能說會道。加之受家庭影響,善于察言觀色,很會處理各種關系,朝野上下十分看好他。因此咸豐大帝和朝廷從一開始就把他作為“后備干部”重點培養(yǎng),先后任過知縣、學政、戶部侍郎、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幾乎重要的崗位都歷練過。
1852年剛剛36歲就擔任會考的主考官,成為那批士子的老師;這個頭銜對讀書人來說至高無上,給他帶來榮譽的同時,也為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資源。后來38歲任浙江巡撫,41歲就任兩江總督。
正因為何桂清年輕有為,未來可期,朝野上下抬愛有加,攀附有余;加之他處理關系能力確實厲害,所以他經(jīng)辦的事十分順暢。
這對自信而年輕的何桂清來說未必是好事。沒有失敗挫殺他的銳氣,沒有契機令他靜思己過,只知己能,不知己所不能;在邁向更高官階之前,使他低估世道艱辛、行路之難。
而曾國藩相貌平平,加之不善言辭,做事笨拙,兩個同門一比,遜色許多。這對他來說未必是壞事。正好內(nèi)圣自我,養(yǎng)心,養(yǎng)德,養(yǎng)天地之正氣。
更重要的是曾國藩背后有強大的湘官集團。它不僅僅是同鄉(xiāng)之間互相幫扶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源泉,是才智相互激發(fā)借重的平臺。
當年他們的前輩兩江總督陶澍一手促成湘官集團,其主要成員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無論胸襟、韜略、眼光見識都是晚清一流人才。
曾國藩雖然也出身一般農(nóng)家,但在與這些人的交流和思想碰撞過程中,已使他擺脫原生家庭的局限,站到一個更高層次。
請看下面兩例。曾國藩兩次敗仗兩次投河自盡不成。一方面說明他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還重,無懼生死。另一方面他清楚了解自己的短板,知道用兵干系之重大。所以每每用兵,他總是思慮萬千,尤其聽得進不同意見,決不弄險;打呆仗,打笨仗,穩(wěn)打穩(wěn)扎。
曾國藩剛領兵時,氣量狹小,對將領摳摳索索,導致有才干的將領全都跑到胡林翼處。他很懊惱,胡林翼勸解他,將士之所以愿意跟著他,一是圖名二是圖利;你既舍不得名又舍不得利,將士為什么會為你拼命?曾國藩豁然明了,改變原來行事方式,湘勇從此變得如狼似虎。
而何桂清卻無法擁有這些思想資源和平臺,顯示云南和湖湘兩地文化的巨大差異。圍繞在他身邊的大多是弟子、下級,或者攀附者;雖然王有齡還有些遠見卓識,但讀書太少,不能完全入他的法眼。其他人都是仰視他,不能也不敢平視他,扶他的逆鱗。更多是一些利益的考量和對他的迎合,少了錚言和激烈的爭論。所以他身上的浮氣無人把它打掉,他也沒有參照物看清自己的短板。所以看似才華橫溢,其實小聰明有余,沉穩(wěn)厚實不夠。
這些早期的經(jīng)歷,對他們后來行事方式帶來深刻影響,左右著他們命運的發(fā)展。
何桂清之所以被殺頭主要是因為常州逃跑事件。如果他不逃;如果與曾國藩不是死對頭。在腐敗的晚清官場,他不至于被殺頭;憑他的才華及處理關系的能力,就是不做兩江總督也會安穩(wěn)一生,甚至還可能東山再起。但不幸的是,冥冥之中一種無形的東西推著他奔向這死亡“兩條”。他不僅逃了,還與師弟曾國藩結(jié)下生死大仇。
曾國藩
他與曾國藩惡斗的主要原因,先是不看好曾國藩,相信綠營官兵可以撐起大清的天;后來又怕曾國藩跟他爭功。
一則,太平軍從廣西一路打來,綠營官兵一觸即潰;只有曾國藩的湘軍取得湘潭大捷和武昌大捷。
何桂清負責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籌糧籌餉,應該十分了解綠營官兵吃喝嫖賭、抽大煙和克扣軍餉,及將帥昏聵不和等情況;這樣的官兵他竟然相信能打勝仗?何桂清一肚子的史書沒能使他知微見著,相反是思想僵化,信官不信實。可見他察事不深,見事不明。
二則,湘軍從南面和西面一路追逐太平軍而來,加之江南大營在東南和江北大營在北,基本形成了合圍態(tài)勢。只要湘軍能守住不亂,太平軍退無可退,就是死路一條。作為朝廷重臣,本應主動從戰(zhàn)爭全局來思考處理糧餉供給,平衡協(xié)調(diào)各方面關系;就算從個人角度考慮,也應利他才能利己。一旦江南大營攻破,太平軍就是圍攻常州城,只要湘軍一策應,太平軍自然會撤退。
在這點上何桂清沒能突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投機盤算、小格局思維占了上風。不僅對湘軍糧餉一毛不拔,而且處處設阻。最后算計來算計去,把自己性命算計掉了。(詳細情況可以閱上篇《左宗棠為什么不救浙江巡撫王有齡?》)
三則江南大營被攻破時,何桂清還手握將近10萬大軍。他舍命一搏未必守不住常州城。當他有了棄城的苗頭時,遠在杭州的王有齡致信告誡他:“事棘時危,身為大臣,萬目睽睽,視以動止。一舉足則人心瓦解矣。”他終究未能聽進良言。
更何況朝廷早有法度,湖北巡撫、浙江巡撫及原來的兩江總督守城獎懲處罰,有正反先例擺在那里,但他還是選擇了逃命。當出城門遇到跪求的士紳時,何桂清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但手下人急于逃命竟開槍射殺士紳,他也被裹挾逃命。那一刻他就邁向死亡之路,誰都回天無力了。
做大事缺乏膽氣,與人相處時缺乏大氣,遇到危局時缺乏靜氣;身在高位,魂在鄉(xiāng)野,在此最關鍵時刻表露無遺,焉有不敗之理?
何桂清在晚清是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铮麖膩矶疾皇且粋€草包,也非跋扈之人,而是一個口碑很好的干才;論智商、情商和才學都高于同時代的曾國藩和李鴻章。但這么年輕就被殺,殺得不冤,但卻很可惜。
他敗在階層局限,敗在年輕時太順,敗在沒有失敗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淀,敗在缺乏膽氣、大氣和靜氣。
歷史不能假設,但可復盤。如果還有下次,聰慧的何桂清還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