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十六國”,許多人會下意識地避開目光,有興趣可以做相關閱讀,就不詳談了。
在這片被血與火反復犁過的焦土上,在“前涼”、“后趙”、“成漢”、“大夏”等國名令人眼花繚亂的更替中,頑強地萌發了幾朵古錢幣文化的幾種精品。
一、“富錢”豐貨
隸書版
當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后趙,在329年滅掉前趙,基本統一北方后,竟意外地迎來了一段相對平靜的“夷漢賓服”時期。在這短暫的“盛世”里,后趙石氏政權雄心勃勃地推出了“豐貨”錢。
錢如其名,“豐貨”寄托著“食貨豐盈”的美好愿景,有篆書、隸書兩種字體,鑄造相對規整。
石勒政府推行“豐貨”可謂不遺余力,甚至規定百姓購買官府的布帛必須使用此錢。這強烈暗示“豐貨”很可能是一種虛值貨幣:它的實際價值遠低于其名義購買力。
篆書版
諷刺的是,這枚在當世未能“豐貨”的錢,后世卻被視為“富錢”和“男錢”。傳說佩戴它能招財進寶、得生貴子,清代一枚“豐貨”甚至能值幾十兩白銀!
如今,它仍是藏界精品,分為有郭無郭、小字大字等幾個版別。一枚普通品相的價格在小千左右,極美品中千,頂級原狀態也能上萬。
二、涼造新泉
20.6毫米 嘉德2021拍賣: 36800元
在北方亂成一鍋粥時,由漢族張氏家族統治的前涼,依托河西走廊(今甘肅一帶),奇跡般地維持了近60年的相對安定,成為中原漢人避難的“樂土”。
經濟的恢復和軍事壓力的需求,催生了“涼造新泉”的誕生。其錢文秀逸,與王莽的“貨泉”有神似之妙,透露出對中原正統文化的傳承。
其鑄造時間,據考證應該是在公元324年至公元353年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期間,存量極少,也是未能成功推行的虛值錢。
大型(24.4×1.6毫米,3.0克) 嘉德2023拍賣:11.5萬
“涼造新泉”錢體薄小(直徑20mm左右),鑄造量不大,且主要集中出土于甘肅武威(古涼州)周邊。小型錢美品基本都要小幾萬起步。
嘉德2023年拍出一枚大型錢,其實也沒大多少,但就是這幾毫米卻是數倍差價,因為只發現存世三品,圖中這枚著錄于張光華的《隴泉集粹》。
三、漢興
橫漢興 園地2024行情:14348元
當中原激戰正酣,氐族建立的成漢政權偏安富庶的四川盆地。公元338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改元“漢興”,并鑄造了以年號命名的“漢興”錢。
這枚直徑僅17mm左右的超小型銅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年號錢,意義非凡。
然而,精美的名號掩蓋不了殘酷的現實。“漢興”錢是典型的虛值小錢,其發行伴隨著李壽“廣修宮室”、“務于奢侈”的浩大工程。這枚小小的“漢興”,成了盤剝蜀中財富的直接工具。
豎漢興 華夏2024行情:2756元
此錢多在四川發現,數量豎漢興版數量較大,差品小幾百就能買到,極美品這幾年有些許漲幅,小幾千的價位。
而橫讀版漢興,數量很少,如今的基礎品相只要不是破損嚴重都是幾千元起步,美品過萬元輕輕松松,嚴評85分以上快突破2萬元了。
四、太(大)夏真興
古泉園地2024拍賣:87.4萬
五世紀初,十六國已近尾聲。匈奴別部鐵弗人赫連勃勃,以驚人的意志在陜北筑起堅城“統萬”(意為“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建立了大夏政權。
他鑄造了“太夏真興”錢,錢文雄渾,將國號“大夏”與年號“真興”同鑄一幣,彰顯其雄心壯志。
然而,“真興”之夢轉瞬即逝。赫連夏如同劃過夜空的流星,僅存二十余年(407-431年),便在北方新霸主北魏的鐵蹄下滅亡。
西泠印社2017拍賣:57500元
“太夏真興”存世極罕,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并鑄在一起的錢幣,著名的大珍。
總發現大約十指之數,有幾枚入藏博物館,流通市場的,近年來也就園地的一枚看起來不錯,大拍出現的幾枚看起來都有點不舒服。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一北方,十六國紛亂的大幕終于落下。后面出現的錢幣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了,以后再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