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在某短視頻平臺,#離婚的女人.1億次,相當于全中國每人觀看近20次。
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是無數用戶對“離婚女性”這一群體的集體凝視——她們的眼淚被剪輯成爆款視頻,婚姻創傷被提煉為流量密碼,甚至“單親媽媽”的身份都被包裝成可變現的商業標簽。
這場看似關于女性覺醒的流量狂歡,實則正在演變為一場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互聯網時代個體敘事權的釋放,也是資本對女性困境的二次收割。
既展現了新媒體時代女性經濟獨立的可能路徑,也暴露出內容產業對真實人性的消費與扭曲。
算法馴化與創傷消費
在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離異女性”的內容傳播遵循著精準的算法邏輯。
某平臺運營數據顯示,包含“凈身出戶”“婆家算計”“出軌證據”等關鍵詞的視頻,平均完播率比普通內容高42%,互動率(點贊、評論、分享)高出3.8倍。
這種數據反饋促使算法將此類內容判定為“高價值素材”,進而推送給有相似瀏覽記錄、搜索關鍵詞的用戶,形成“痛苦共鳴—流量獎勵—內容再生產”的閉環。
以一個模板賬號為例,此類賬號往往通過“冷靜期第X天”的時間線敘事,將離婚過程拆解為“發現出軌—財產爭奪—獨立育兒”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置強沖突情節(如“前夫轉移存款”“婆婆搶孩子”)。
平臺算法根據用戶停留時長(平均58秒,高于同類內容23秒)和彈幕關鍵詞(“男人靠不住”出現12.7萬次),持續將內容推送給25-35歲已婚女性群體,使其在200天內漲粉6500人,廣告報價從百元每條躍升至千元每條。
當“離婚”成為流量富礦,內容生產迅速從個體表達演變為工業化流水線。
IP孵化機構總結出“敘事三件套”模板:開篇展示婚姻創傷(如展示離婚協議書、傷痕照片),中段渲染沖突細節(引用聊天記錄、監控視頻),結尾強調逆襲成果(曬房產證、奢侈品、孩子獎狀)。
某MCN機構內部培訓資料顯示,其旗下“離異女性”賬號矩陣遵循“721法則”:70%內容聚焦婚姻矛盾,20%植入法律/育兒/職場干貨,10%展示生活品質,這種配比可使粉絲轉化率提升至普通賬號的2.6倍。
當然“創傷型IP”的跨平臺運營策略也各有不同。
在小紅書,賬號主打“高知女性覺醒”人設,發布《離婚協議里的10個法律陷阱》《單親媽媽時間管理指南》等干貨內容,吸引本科以上學歷女性付費咨詢。
在下沉市場平臺,則用“智斗小三全紀錄”“離婚后前任跪求復合”等劇情化內容引流,通過直播帶貨母嬰用品。
在視頻號,則以“56歲自駕游阿姨蘇敏”為模板,制作“中老年女性逃離婚姻”的溫情敘事,吸引45歲以上用戶群體,形成“高知—大眾—銀發”的全年齡段覆蓋。
第三方數據機構新榜統計顯示,2024年上半年,“離婚”相關內容在短視頻平臺的日均發布量達18.7萬條,同比增長213%。
其中,標注“真實經歷”的內容占比68%,但經平臺核查,實際虛構擺拍比例高達41%。
在商業變現層面,離婚話題衍生出的法律科普、情感咨詢、母嬰帶貨等賽道,整體市場規模已超50億元,頭部IP單賬號年營收可突破千萬元。
從“受害者”到“流量商品”
離婚話題的流量爆發,客觀上推動了社會對女性婚姻權益的關注。
2024年,全國婦聯接到的家暴投訴熱線有所下降,而“離婚法律咨詢”搜索量增長幅度明顯,反映出女性在婚姻困境中更傾向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但與此同時,短視頻中“離婚即解脫”的簡化敘事,也加劇了年輕群體對婚姻的焦慮。
民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結婚登記數量跌至610.6萬對,創下自1980年以來的歷史新低。35歲以下未婚女性中,不少人表示“短視頻讓我對婚姻更謹慎”。
重復化極端化的敘事節奏讓“擺拍”與“真實”的界限正在被刻意模糊。
某視頻平臺被封禁賬號“是老王家的二姐呀”,自導自演“14歲被父母包辦婚姻”“生育5個孩子后離婚”的劇情,視頻中出現的“丈夫”“婆婆”實為演員,所謂“失散的三妹”賬號則是團隊注冊的馬甲號。
這類內容利用大眾對女性弱勢群體的共情心理,騙取點擊量和打賞,平臺數據顯示,其單條視頻最高騙取用戶打賞超2.3萬元,而真實離婚女性的求助內容卻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
更嚴重的是,虛假內容正在污染公共討論空間。
某“離婚財產分割教學”視頻中,博主教唆觀眾“通過偽造債務轉移財產”,相關評論區出現“學到了,馬上用”的留言,這類內容不僅違反《民法典》相關規定,還可能誤導觀眾實施違法行為。
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受理的離婚糾紛中,涉嫌偽造證據的案件同比上升37%,部分案例直接引用短視頻中的“技巧”。
這類短視頻導致的情緒極化還影響了公共政策的討論空間。
當短視頻將離婚問題簡化為“女性vs男性”的二元對立,就忽視了婚姻制度改革、性別平等教育、社會保障體系等深層次議題。
例如,農村女性離婚后面臨的土地權益糾紛、單親媽媽的育兒補貼缺口等結構性問題,在流量狂歡中很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逆襲爽劇”的淺層敘事。
流量退潮后,真實的女性力量在哪?
當擺拍賬號被封禁、虛假故事被揭穿,我們更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四川涼山彝族婦女吉克石烏,帶領200余名彝族姐妹成立刺繡合作社。她走村串戶收集傳統紋樣,用兩年時間跑遍成都、昆明的文創展會,將彝族刺繡從鄉野繡片變成文旅商品。
2024年,合作社年產值突破百萬元,繡娘人均月收入從百元增至幾千元,其作品入選“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優秀項目,央視鏡頭記錄下她們用銀線繡出的鄉村振興圖景。
杭州單親媽媽王芳,離婚后靠擺地攤賣手工發飾起步,通過短視頻分享編發教程引流。她凌晨四點起床做手工,白天擺攤時用手機直播,晚上研究電商平臺規則,三年間從單人攤位發展成擁有12人團隊的飾品公司,年銷售額達百萬元。
2024年,她的“寶媽創業日記”被本地新聞報道,其賬號置頂視頻只有樸實的工作場景:“沒有劇本,只有每天16小時的手作,和女兒書包里的滿分試卷。”
女性力量本就是多元的面貌:它可以是深山里的蜂蜜,是代碼里的創新,是社區里的守望相助,無需狗血劇情加持,卻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
或許社會更需要反思:當我們為“離婚女人”的流量狂歡驚嘆時,是否正在用新的枷鎖替代舊的束縛?
婚姻自由的本質,是選擇進入或退出的權利,而非被包裝成商品供人消費。
那些在婚姻內外認真生活的女性,無論是選擇堅守還是離開,她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滴汗水,都比任何流量數字更值得被記錄。
282億次播放的數字終會褪色,而真實的女性生命始終在流動。
那些在婚姻廢墟上重建生活的女性,她們眼中的光芒并非來自算法的饋贈,而是源于對自我價值的堅定認同。
參考資料:
1.鳳凰網財經《“離異女人就是王炸”?教單身寶媽“上岸搞錢”背后的282億流量生意》
2.掌心青語《《282億流量!離個婚,她們的心碎竟成了別人暴富密碼?》罵前夫、曬證、逆襲成網紅…“創傷IP”產業鏈,正瘋狂收割你的眼淚和錢包!》
3.南西月《精修逆襲與生活原片:離婚博主的282億流量生意背后》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