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王占全
在消費市場的舞臺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被無限放大,成為影響品牌形象的關鍵因素。近日,白象方便面的“多半袋/桶面”系列產品因包裝標語與實際分量的差異,陷入了一場信任危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事件起因:標語與分量的認知鴻溝
事件的導火索是消費者發現,白象“多半袋/桶面”包裝上醒目的“多半袋/桶”和“大分量,倍滿足”字樣,與實際面餅含量并不匹配。經對比,“多半袋/桶面”的面餅僅比普通款多25克左右,遠未達到消費者所理解的“多半”分量。例如,白象常規款紅燒牛肉面面餅為85克,而“多半袋面”面餅為110克,增幅不足30%,卻被包裝成“大分量”的承諾。這種“文字游戲”讓消費者感覺受到了誤導,認為白象在宣傳上刻意模糊概念,利用商標注冊規避虛假宣傳風險。
隨著事件的發酵,話題“白象多半桶方便面的多半是商標”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第一。消費者的質疑集中在兩點:一是“多半”作為商標的使用方式是否合法,二是包裝設計是否存在誤導性。部分網友指出,“多半袋/桶”字樣以大字號突出顯示,而“‘多半’是注冊商標”的聲明卻以極小字體標注在角落,這種設計明顯意圖利用消費者的認知習慣制造誤解。
二、官方回應:商標注冊的解釋與包裝調整承諾
面對輿論的壓力,白象食品官方客服首先回應稱,“多半”確為注冊商標,產品實際克重以包裝標注為準,不存在質量問題。隨后,白象在6月4日晚間發布聲明,進一步解釋目前在售的“多半”系列產品是在原70克面餅基礎上推出的110-120克面餅的大分量產品,“多半”商標申請注冊的初心是為了與常規分量產品做區分,便于消費者選購。聲明中,白象就可能給消費者造成的誤解誠摯致歉,并表示將盡快調整“多半”產品包裝,避免引發進一步的誤解。
然而,這一解釋并未完全平息爭議。消費者指出,白象在聲明中未明確說明“常規分量”的具體參照標準,且其另一款“多一半”產品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基于原60克面餅推出的100克面餅產品,增幅不足40%,卻被包裝成“多一半”的承諾。這種“選擇性基準”的解釋方式,被質疑為刻意模糊概念,逃避責任。
三、市場監管局查處:法律邊界的核查與行業警示
河南省新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市監部門正在核查此事,最終將依據核查結果依法依規監督企業整改包裝。這一介入體現了監管部門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也表明了維護市場秩序、規范企業宣傳行為的決心。
從法律層面來看,雖然“多半”商標已成功注冊,白象使用該商標本身并不違法,但當商標的使用方式容易使消費者對產品的分量產生誤認時,就可能觸碰法律的邊界。《商標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不得作為商標使用。此前,今麥郎“1袋半”商標就因“缺乏顯著性且易使公眾對商品分量產生誤認”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裁定無效。白象的“多半”商標雖未被直接無效,但與“大分量,倍滿足”標語的組合使用,仍可能被認定為“以商標之名行虛假宣傳之實”。
北京市中銀(南京)律師事務所吉彬彬律師指出,白象包裝上雖標注了“多半”是商標以及產品具體克重,但“多半袋面”“多半桶面”旁邊還寫著“大分量,倍滿足”的字樣,這種組合易使消費者產生誤解,認為“多半”就是在描述產品分量,可能構成對消費者的誤導。這一行為在《商標法》層面是合法的,但存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灰色地帶。
四、商業倫理與行業反思:誠信是品牌的生命線
此次事件不僅是白象的個體危機,更是整個商業社會需要反思的問題。食品行業利用描述性詞匯注冊商標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屢見不鮮:千禾味業的“千禾0”醬油,讓消費者誤以為是“零添加”產品;廣東壹號食品的“壹號土”豬肉,易被理解為“土豬肉”;更有“山里來的土雞蛋”商標,其中“山里來的土”才是注冊商標。這類商品往往附著較高溢價,成為商家獲取超額利潤的手段,但當消費者發現實際與預期不符時,受損害的不僅是“錢包”,更是對整個市場的信任度。
白象作為曾經的“國貨之光”,憑借民族品牌定位、助殘公益形象和“土坑酸菜”事件后的市場機遇,迅速崛起為行業第二。然而,此次事件暴露了其在增長壓力下的策略失衡——過度依賴商標擦邊球而非產品創新,最終透支了消費者信任。更令人遺憾的是,白象曾因拒絕外資收購、雇傭殘障員工等善舉被譽為“國貨良心”,其社會責任形象一度成為核心競爭力,但此次事件中,消費者發現“最暖工廠”竟在包裝上玩“文字游戲”,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五、未來出路:重建信任與行業規范
白象已承諾調整包裝,但如何重建信任才是關鍵。其道歉聲明“含歉量”不足,既未明確對標商品信息,也未解釋價格與分量的關系。未來,白象需在產品品質、宣傳透明度和渠道升級上多下功夫。例如,加強電商渠道的合規管理,避免低價沖擊線下經銷商體系;同時,回歸產品創新,推出真正具有差異化的健康、便捷食品,而非依賴商標設計制造“偽創新”。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白象事件敲響了警鐘。企業應意識到,消費者的信任是長期積累的結果,而一次“文字游戲”就可能將其摧毀。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擦邊”宣傳的事后追責,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商標使用的邊界,避免企業利用法律漏洞誤導消費者。
結語
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而誠信則是這一交換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當“多半”二字成為商標,當“大分量”淪為話術,白象或許該反思:比起在商標上費盡心思,不如把聰明才智用在提升產品品質上。畢竟,消費者的信任袋子,永遠裝不下“半袋”謊言。在這個信息傳播迅速的時代,企業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之下,唯有真誠和品質,才能贏得長遠的市場地位。
責編:李影
審核:劉坤
監制:王占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