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顛覆手機形態的折疊屏,到引領風潮的開放式耳機,再到重新定義智能汽車的問界M9,華為的產品總能成為市場的“爆款”。
人們不禁要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華為設計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么?
近日,我在華為上海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參加了一場關于華為鴻蒙智能家的活動,雖然這個研發中心,從上海市中心過去有40多公里,但不管是這個全球最大研發園區的景色,還是華為終端BG IoT產品線總裁余雋,以及前瞻設計負責人徐汀的分享,都讓我受益匪淺,這里也一定要分享給大家!
左為華為終端 BG IoT 產品線總裁 余雋,右為華為前瞻設計負責人徐汀
“交作品,不要交作業。”這句話是華為設計師之間相互激勵的“黑話”,也是貫穿其所有產品從0到1的靈魂準則。
它區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創造狀態:“作業”,是按部就班、滿足指標、拿錢交差的產物,設計師可以說“這不是我做的,是領導要的”;而“作品”,則*“當你離開這個平臺時,你愿意鄭重地放入下一份求職簡歷里的設計。”它或許不完美,但它代表了設計師在那個階段最真實的思考和能力的極限。
這無關道德綁架,而是一種清醒的、理性的利益計算:“把時間線放長來看,你在設計界的地位,完完全全是由你的作品決定的。”
基于這一定義,華為的設計哲學延展出三大支柱:執念、時間、與人文情懷。這三者共同構成了華為爆款產品背后那套看不見,卻能被清晰感知的價值體系。
「執念」你只能有執念,才能遇山開山,遇水搭橋
什么是作品的起點?是執念。是一種近乎瘋狂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
徐汀分享了一個關于手機背蓋的故事。幾年前,一款旗艦手機的設計師萌生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異想天開”的念頭:要讓每一部手機的后蓋都獨一無二。
這個想法源于一個簡單的消費者洞察:“大量的消費者買完手機,他就會自己買一個殼,通常是在淘寶上買的,或者是他喜歡的、他想去標識他是個性的。”
那么,為什么不能讓產品本身就具備這種獨特性?
挑戰隨之而來。這款手機的最終出貨量高達1500萬臺。在工業化生產的語境下,“一致性”是最高準則,而“在千萬量級上做到每一片都不同,且要保證品質”,這幾乎是一個悖論。
團隊找遍了整個手機行業,無解。最終,他們在奢侈品眼鏡行業找到了一種名為“賽璐珞”的材料,它展現了一絲實現“獨一無二”紋理的潛力。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眼鏡板材的厚度是7到8毫米,而手機后蓋要求其厚度必須壓縮到0.1毫米——中間相差了近兩個數量級。
此時,如果只是為了“交作業”,故事已經可以結束了。設計師完全有理由說:“業界沒有這個技術,我做不到。退一步,海闊天空,項目回歸常規。“
但“作品”的念想,讓退縮變得不可接受。
接下來的故事,充滿了汗水與煙火氣。團隊從杭州的供應商那里,將一臺機器輾轉一千多公里運到東莞的一家眼鏡廠,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實驗。
在悶熱的廠房里,伴隨著“吱吱呀呀”的電扇聲,設計師們終于第一次成功將材料拉伸到了0.1毫米的薄膜。那一刻,一位設計師興奮地用手機錄下了那段粗糙但意義非凡的視頻,他知道,這可能在他作品集留下一筆。
然而,這僅僅是起點。0.1毫米的薄膜之后,生出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這個材料由棉花制成,在空氣中吸水后會翹曲、剝落;極薄的材料讓任何微小的氣泡都成為災難性的品質缺陷。每一個問題,都足以成為放棄的理由。
是什么讓一群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倫敦藝術學院、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等頂尖學府,本該衣著光鮮的設計師,心甘情愿地在東莞的廠房里,日復一日地吃著沙縣小吃和方便面,一待就是一年?
“這個靠錢是解決不了的,”徐汀坦言,“本質上,是因為你想做成一件作品。作為靈魂人物,如果你沒有執念,你什么都做不成。你有1萬個理由往后退,你只能有執念,你才能遇山開山,遇水搭橋。”
這種執念,是華為作品誕生的第一塊基石。它不是盲目的偏執,而是源于對用戶需求的深刻洞察,并以超乎尋常的意志力將其實現的決心。
「時間」你一輩子能稱得上作品的,可能也就十件不到
如果說執念是靈魂,那么時間,就是作品的血肉。
2025年5月,華為發布了一款備受矚目的筆記本電腦——鴻蒙筆記本。發布會現場人頭攢動,體驗區被圍得水泄不通,設計師甚至擠不進去,只能高高舉起手機,遠遠拍下一張記錄成功的照片。
項目結束后,團隊在整理素材時,翻出了一張陳舊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們,面容青澀,意氣風發。徐汀向現場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猜猜,這張照片拍攝于幾年以前?”
答案令人震驚:“六年。”
這張照片拍攝于六年前,項目的啟動之初。六年,足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孩,成長到能寫出第一篇作文;六年前流行的一首歌,今天再聽已是“懷舊金曲”。為了將一個想法變為現實,華為的設計團隊投入了整整六年的光陰。
這并非個例。華為的許多創新,都是以“年”為單位進行打磨的:
·全球首款開放式TWS耳機FreeClip(耳夾耳機),從概念到產品,打磨了四年。
·顛覆性的三折疊屏手機,從概念到實現,打磨了五年。
·抗摔性能提升10倍的昆侖玻璃,背后是長達八年的研發。
關于時間,華為終端BG IoT產品線總裁余雋在現場補充了一個細節,當年他為什么會說“交作品,不要交作業”,這源自一位電影導演,余雋說,一個導演,“一輩子拍了很多電影,但可能最后就是因為一部電影或一首歌被人記住。你不知道會是哪一個,所以你必須把每一個都當成代表作來做。那個代表作,是你將來可以寫在墓碑上的作品。”
徐汀現場也分享了一個關于時間的經典回答。當年有人問巴菲特,說老爺子你做了一輩子的投資,你覺得一個人一生中能有多少次投資機會?巴菲特就拿了一張美國舊式的打卡的小紙片,他說有一次投資機會,你就打一個洞,這張紙你撐死了打20個洞,所以你一輩子就這么多投資機關。
其實,一名設計師的職業生涯,刨去學習和摸索的階段,再到巔峰期,真正能稱得上“作品”的數量,屈指可數,“可能也就十件不到”。
這讓華為的設計師們對時間抱有極大的敬畏。他們明白,資金、供應商、技術資源,在好的創意面前其實并不稀缺,唯有時間,是每個人都公平擁有的、最寶貴的資源。如何把有限的職業生涯,投擲到最有價值的事情上,成了一個關乎“作品”成敗的終極命題。
好的設計,從來不是靈光一現的產物,而是與時間漫長而艱苦的共舞。
「人文情懷」它是那一勺恰到好處的熱油,而不是一整盆
有了執念的靈魂和時間的血肉,一部“作品”還需要點睛之筆——恰到好處的人文情懷。它讓冰冷的科技,擁有了可以被感知的溫度。
問界M9的智能尾燈設計,便是一個絕佳的范例。
這個創意的源頭,是一次設計師們的午餐閑聊。他們聊到了一個極其普遍的駕駛場景:早高峰時,你想并線,但車流密集,后車一輛接一輛地駛過,沒人讓你。你內心焦急,卻又不敢強行插入。就在這時,一輛車突然為你停下,讓你先行。你順利并線后,內心充滿感激,卻苦于沒有恰當的方式向后車司機表達謝意。你總不能搖下車窗大喊,更不可能下車敲門。
“既然有這樣的場景,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尾燈上,給人家比一個心?”
這個簡單而溫暖的想法,最終演變成了問界M9尾燈上那個可以表達感謝的“愛心”圖案。
這個設計,完美詮釋了華為對“人文情懷”的理解。徐汀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來形容它:
“這就像你去餐廳點了一份水煮魚。所有的主料都已備好,但決定這道菜成敗的,是最后一步:大師傅抓一把辣椒面、花椒、甚至蒜末撒在魚上,然后將一滿勺滾燙的熱油‘刺啦’一聲澆上去。那一刻,香氣四溢。那一點點人文情懷,就是最后那一勺熱油。你不能整盆倒下去,那樣就油膩、煽情,讓人反感。但如果沒有這一點,作品就少了與人連接的靈魂。”
然而,這“一勺熱油”的實現,同樣代價不菲。
余雋透露,當時這個“比心”尾燈的成本極高,一度面臨被砍掉的風險。但是作為設計部門的負責人,他甚至親自飛到常州的供應商工廠,去游說、去爭取,告訴他們“這個創意很棒,將來這個車一定會大賣”。如此,才讓這個小小的“愛心”,最終得以在路上點亮,成為車與車、人與人之間無聲的溫情互動。
一個好的設計,終究是服務于人的。它不應是高高在上的技術炫耀,而應是源于生活、洞察人心,并以最含蓄、最優雅的方式,解決一個微小的情感痛點。
「責任與共鳴」“我們希望接過手的設計師,是對得起作品二字的”
當執念、時間與人文情懷凝聚成一件作品,故事并沒有結束。尤其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的設計師們懷有一種特殊的“遺憾”。
一個智能開關面板,無論在華為內部經過了多么漫長的打磨,它都不是一個完整的產品。它從設計師手中,要交付給千千萬萬的家裝設計師,由他們完成最終的“臨門一腳”,才能真正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徐汀將這種心情比作“將自己精心培養的孩子送去上學”:
“你給了他最好的學前教育,你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但總有一天,你要牽著他的手,把他交到老師手上。那一刻,你希望那個接過手的老師,是有師德的。”
“我們希望接過手的設計師,是能對得起‘作品’和‘設計師’這幾個字的。”
這句話,將華為內部的“作品論”,延伸成了一種對整個設計行業的呼喚與期盼。它希望這種對作品的敬畏之心,能在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傳遞下去,形成一種價值共鳴。
結語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遠。”
從“交作品,不交作業”的核心理念,到“執念”、“時間”、“人文情懷”三大支柱,再到對行業伙伴的責任與共鳴,華為的設計哲學,最終回歸到一個最質樸的起點:用最大的真誠,去對待每一次創造,去尊重用戶,也尊重自己作為設計師的職業生命。
這或許就是華為爆款頻出的終極秘密。它不神秘,也無法速成。它根植于日復一日的堅持,與時間做朋友,在冰冷的科技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注入人性的微光,最終,將一件件“作業”打磨成一部部足以載入個人歷史的“作品”。
「歡迎關注視頻號,相關視頻,會陸續更新到視頻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