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萬,這是一款N2人形機器人的價格。
這個價格,可以稱之為“相當劃算”,因為N2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多場景連續空翻的機器人,它和走上春晚舞臺的宇樹科技G1機器人一樣,是2025年最受資本熱捧的機器人之一。
造出這個機器人的,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姜哲源。
2023年,姜哲源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放棄清華博士學位,帶著從爸爸的朋友那里“策反”來的100萬啟動資金,投身人形機器人創業浪潮,創辦了松延動力。
兩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一個月手搓出一臺機器人、險些破產、收獲數億融資、在馬拉松比賽中出圈,這些高光和低谷時刻,在兩年內密集地發生在這個1998年生的年輕人身上。
● 松延動力N2機器人在北京亦莊馬拉松。圖片來源:央視網
但對于這個從幼兒園到博士都在清華大學的教育體系中長大的“習慣成功者”來說,這些驚心動魄只是成長中稀松平常的一瞬。
01 比博士學位更重要的事
姜哲源從小就是學霸,他在高考中以北京市第28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最具盛名的電子系。
之所以選擇清華電子系,是因為它的培養方案面向全能選手,既要會做算法又要會做硬件,而姜哲源從初中開始就展現出軟硬件結合研究上的天賦。
在同齡人利用課余時間打游戲時,他已經把一個開源的硬件開發平臺Arduino玩得飛起,還曾帶領同學放飛近地小火箭氣球,拍攝了近地太空的景象。
● 姜哲源
不過,當時的姜哲源是家中學歷最低的,他的母親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師,父親姜開利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2002年讀博期間,姜開利就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雜志上發表過文章。
2021年9月,姜哲源博士入學,專注于強化學習的研究。父親給了他兩個忠告,“你要做那種有深度的研究,且只需要發兩類論文,第一類是一個領域的第一篇論文,第二類是一個領域的最后一篇論文。”
姜哲源接受了父親的建議,首先瞄準了四足機器人賽道。
當時,宇樹科技在四足機器人的研發上進展飛速,發布了UnitreeA1、UnitreeGo1、 B1、GO2等多個四足機器人,有面向安防巡檢、公共救援的工業機器人,也有面向大眾的消費級機器人,看起來短時間內四足機器人領域并不具備發表“最后一篇論文”的條件。
于是姜哲源決定轉向人形機器人領域,一是因為國內還沒有人做力控人形機器人的硬件,姜哲源認為是個絕佳的發“一個領域的第一篇論文”的機會;二是由于算法和機器人控制技術的局限性,連宇樹科技都進展緩慢,在2023年8月才發布了第一款能跑的人形機器人H1,自己有機會搶占先機,成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領跑者。
這樣的機會窗口珍貴且短暫,姜哲源必須立刻下場,而代價是放棄博士學位。
02 43天能做多少事
想要創業,首先得有錢和人。
雖然在學術道路上,父親的任何建議都相當有權威性,但在創業這件事上父親說不上話。
他只能找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朋友,本意是想勸姜哲源繼續讀完博士,但沒想到,在一番深談后,那位企業家選擇給姜哲源投資了100萬元作為啟動經費。
拿著這100萬,2023年9月,姜哲源創辦了松延動力,研發與制造人形機器人。
錢有了,人去哪兒找呢?他在學生時代的人脈幫助了他。
胡晨旭是姜哲源的高中同學,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求是數學班,后進入清華MARS Lab攻讀博士學位。讀博期間,胡晨旭發表了多項AI模型訓練與具身智能領域的研究成果,正是姜哲源想要的合作伙伴。
除了選擇胡晨旭作為聯合創始人,姜哲源從社交媒體上選了認識的朋友組成了早期團隊。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5歲,每個人都是學霸,分別來自于清華大學、中科院、浙江大學、香港大學等知名科研院校。
但年輕人有一個問題,他們沒有睡眠。
旺盛的精力推動著他們在迭代的路上狂奔,一個月組裝一個用來展示的原型機,兩個月手搓一個成品,AI界的摩爾定律仿佛已經在next level了。
畢竟大語言模型的算力大約每8個月就會翻一倍,速度遠超摩爾定律預言硬件算力的18個月。
在松延動力,姜哲源的工作日程表半小時起排,經常凌晨一兩點鐘才回家。而他的95后團隊也快馬加鞭,僅用了4到5周時間,就將第一代人形機器人原型機N1生產了出來。
● 圖片來源:大眾新聞
這里說的“生產”不是用硬件堆出來的人形機器人,而是一個從概念設計到加工制造都很完備的機器人成品,不僅完成了裝配,還順利實現了雙足行走穩定性測試。
速度就是一切。因為進入2023年,ChatGPT的進化,給人機多模態交互與運動硬件的結合帶來了新的解題思路,資本的目光幾乎在一夜之間調轉方向,人形機器人逐漸站上了風口。
緊接著,特斯拉在12月又扔下一枚深水炸彈,第二代Optimus以驚人的完成度亮相,流暢的行走姿態、精準的深蹲動作,甚至能輕柔抓握雞蛋的靈巧手指——這些畫面瞬間點燃了整個具身智能行業的想象力。
● Optimus拿雞蛋
國內資本聞風而動,熱錢像雷達掃描般瘋狂搜尋每一個潛在的投資標的,仿佛慢一步就意味著永遠失去入場券,而姜哲源瞬間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當紅炸子雞,接連收獲了兩輪融資,足足有3000多萬。
03 絕地求生
3000萬的融資并沒有讓研發裝上加速器,反而一度讓公司陷入停滯不前的瓶頸之中。
姜哲源的心態膨脹了,松延動力的團隊規模也在急速擴張,導致公司運營成本呈幾何級數增長。
即便手握巨額融資,若不加節制地揮霍,資金也會迅速耗盡。2023年年底,當財務負責人提交報告時,公司賬目已岌岌可危,剩余資金甚至無法支付未來十個月的員工薪資。
“好幾次差點兒死了”,回望當初,姜哲遠這樣說道。
現實的冷水澆醒了姜哲源,他發現高薪堆砌的團隊無法兌現業務突破,在殘酷的市場廝殺中,公司想要活下去,必須重新校準航向,并找到與這一方向真正契合的人才。
姜哲源判斷在運動控制領域,強化學習終將全面取代傳統的模型預測控制。在這個基礎上,姜哲源開始物色一些新的人才。
在他的人才畫像里,這些新的伙伴不能太“貴”,因為當時市場上擁有機器人學習經驗的人才薪資已經高達8萬元一個月,這樣的招聘市場泡沫不知道要壓垮多少人形機器人創業玩家。
● 松延動力聯合創始人“胡博士”和仿生機器人Hobbs。圖片來源:
其次,他認為候選人可以沒有經驗,但對雙足機器人行走的運動控制必須足夠了解,哪怕只是理論知識。
很快,一個既符合技術路線又兼顧成本可控的團隊就構建起來了。少而精的團隊,才能快而準地執行。
研發人員基于現有機器人平臺展開密集調試,僅用60天便實現了行走、奔跑、跳躍等全維度運動控制,這一技術突破的直接成果,是2024年5月問世的DORA通用型人形機器人。
04 出名的前夜
姜哲源在狂奔,同行們也在追趕。
2024年,宇樹又發布了一款機器人G1,不僅能完成煎蛋等精細烹飪動作,還能徒手砸核桃、一掌劈開可樂瓶,同時,機器人整體調整得很好,無論是城市街道、碎石路面還是斜坡側跑都能保持完美平衡。更驚人的是,這款G1只賣9.9萬元,相比特斯拉Optimus21萬元左右的價格,G1幾乎可以說是“機器人界的瑞幸”。
● 宇樹科技G1機器人。圖片來源:宇樹科技
而這邊,姜哲源在為運動控制問題發愁,經過一年的沉淀,他發現機器人行業目前最大的難題是泛化性不足,也就是說,在未經訓練的新場景下面前往往束手無策。比如一個能在標準實驗室環境中熟練抓取馬克杯的機器人,一旦遇到更換到家庭廚房環境,操作成功率就會大幅下降。根本問題在于整個賽道太缺數據,互聯網上不存在機器人的數據,需要人來采集。
這個問題不能繞過,姜哲源判斷,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數據采集是下一次機器人賽道出現重大突破的關鍵點。
于是,在2024年底,姜哲源找到了利亞德旗下的虛擬動點,成立了“具身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試圖利用后者大量、高精度、高質量的動作大模型數據訓練,讓機器人的運動控制水平再上一個臺階。
● 利亞德虛擬動點
2025年央視春晚,看到宇樹通過Unitree H1在全國火了一把,姜哲源給自己立下目標——一定要一炮而紅。他決定參照小米SU7 Ultra的產品策略——發布一個最出色的demo,搭配一個最驚人的價格。
當時后空翻被認為是人形機器人中最難的動作之一,于是姜哲源決定讓自己的機器人學后空翻,團隊的所有資源都向這個目標傾斜,硬件團隊重新設計關節結構,軟件團隊優化控制算法,在一個多月后,終于攻克了散熱問題、狀態估計、地形設計、課程學習、動作模仿、獎勵函數等“100個小問題”,姜哲源的人形機器人N2擁有了“室內外多場景連續空翻”的能力。
● N2為觀眾表演后空翻
這款N2機器人在2025年3月被推出,標價3.99萬,讓松延動力名聲大噪。因為這不僅是全球唯一一臺可以一鏡到底的情況下完美連續空翻的機器人,還敢賣如此低的價格,可以說是“機器人界的蜜雪冰城”也不為過。
雖然根據中國企業家的報道,3.99萬的報價確實犧牲了一部分毛利,毛利率只有20%左右,但姜哲源覺得通過話題量帶來的“出圈”效果可以拉高銷量,再加上中國人做機電類硬件的供應鏈優勢,他相信工藝成本會在短時間內降低,現金流回正是可預見的事。
● N2機器人。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05 未來已來
如果說,3月份姜哲源的N2機器人讓業內人士震驚了一把,那么4月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則成為了他向全國觀眾展示實力的絕佳舞臺。
4月19日的比賽上,松延動力的 “小頑童” “旋風小子”兩隊機器人分別以第二、第三名的成績沖線。
在馬拉松終點站的觀眾區,姜哲源扎著印有“必勝”字樣的紅色發帶,像個熱血少年般手舞足蹈地為N2機器人吶喊助威。這位CEO不僅自己嗨到忘形,還見縫插針地向周圍觀眾安利,讓大家“買一臺玩玩”。
● 姜哲源在機器人馬拉松終點。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出圈之后,訂單和人都紛至沓來。截至今年5月,N2機器人預定已突破1000臺,總訂單規模也已經破億,客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和文旅行業,是實打實的真實需求。
雖然前景一片大好,但別忘了,松延動力才成立兩年時間,而且正航行在人形機器人這片暗流洶涌的“百慕大三角”。
今年3月份,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公開質疑人形機器人是偽需求,引發了市場的強烈反應,帶動了一批資本出清了人形機器人的投資,姜哲源意外地受到了波及。
除了市場的不確定性,錢是姜哲源始終在發愁的問題,因為松延動力仍是草根團隊,雖然今年已經獲得了上億的融資,但基于高新技術產業燒錢快的通病,仍不能百分百放心地去追求技術理想,必須盡快商業化。
● 松延動力團隊。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姜哲源就像個剛出港的年輕船長,才剛剛在疾風中展開第一面風帆,真正的風險還沒露出它的模樣。
雖然行業發展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姜哲源內心已然涌動著難以抑制的興奮與期待。
在他的設想里,機器人很快就可以走進家庭,把例如收衣疊被、打掃擦洗等瑣碎的家務事都包攬起來,扮演一個管家的角色,徹底讓人類從重復勞動中解放。
而達到這一天,姜哲源認為只需要三五年時間。
這種超前的樂觀并非盲目,他比任何人都更早地嗅到了變革的氣息。
他認為,在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領域,中外差距已不明顯,而且在數據生產這個核心環節,中國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因為無論是高素質的勞動人口,還是規模化生產組織能力,中國都顯著優于其他國家。
這正是我們在具身智能時代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
當下,機器人已經開始走入酒店、景區、醫院、文娛等場合,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場家庭服務革命正蓄勢待發。
在這能改變未來的三五年里,姜哲源還有太多事情要做。文/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