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故事會
嘉靖年間,杭州府有個窮書生叫陸少游。他寒窗苦讀十二載,卻在鄉試中名落孫山。望著榜上朱筆寫就的"落第"二字,陸少游只覺天旋地轉,踉蹌著跌坐在青石板上。懷中母親臨終前塞給他的玉佩硌得肋骨生疼,那是典當了最后半畝薄田換來的趕考盤纏。
暮春時節的西湖飄著細雨,陸少游游魂般走到斷橋邊。望著煙雨朦朧的湖面,他摸出懷中那封休書——因三年未歸,妻子早已改嫁。冰涼的雨水順著脖頸流進衣領,陸少游解開腰間錢袋,里面只剩下三枚銅錢。他攥著錢袋苦笑:"連買口棺材的錢都不夠。"
正欲投湖自盡,忽聞身后傳來沙啞的咳嗽聲。回頭見是個蓑衣老翁,竹釣竿上懸著條活蹦亂跳的鱸魚。老翁將魚放進陶罐,從懷里掏出半塊燒餅:"后生仔,吃吧。"陸少游推拒不過,咬了口燒餅,咸澀的淚水混著麥香下肚。
老翁問明緣由,用釣竿輕點湖面:"你看這西湖水,千條支流歸大海。人活一世,哪能只盯著一條道走到黑?"說著從懷中取出半卷殘破的《商道》,"當年我也是個讀書郎,后來在運河跑船發了財。可惜貪心不足,一場大火燒得精光。"他布滿老繭的手指劃過泛黃的書頁,"做生意就像釣魚,既要耐得住性子,又要看準時機。"
陸少游將信將疑地翻開《商道》,泛黃的紙頁間夾著張泛黃的漕運圖。老翁指著圖上密密麻麻的標記:"這是我當年跑船的路線,如今老了,就靠釣些魚換酒喝。"說著從腰間解下酒葫蘆,"后生仔,要不要跟我學做生意?"
陸少游猶豫片刻,想起家中嗷嗷待哺的幼妹,終于點頭答應。次日清晨,他跟著老翁來到運河碼頭。老翁指著一艘裝滿瓷器的貨船:"這些景德鎮的青花瓷,運到京城能翻三倍價錢。但路上要經過七十二道險灘,稍有不慎就會船毀人亡。"
陸少游跟著老翁學了三個月,漸漸掌握了經商之道。一日,老翁將他叫到船頭:"我老了,這船就交給你吧。記住,做生意要講誠信,不能昧著良心賺錢。"說完便消失在茫茫江霧中。
陸少游帶著船隊北上,途中遭遇暴雨,貨船在險灘觸礁。危急時刻,他想起老翁教他的"遇水則分,遇山則繞"的生意經,果斷棄船保貨,帶著伙計們將瓷器轉移到小船上。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將貨物安全運抵京城。
陸少游用賺來的錢開了家綢緞莊,取名"濟世堂"。他牢記老翁的教誨,誠信經營,童叟無欺。幾年后,"濟世堂"的分店遍布大江南北,陸少游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
功成名就后,陸少游回到杭州尋找老翁,卻得知老翁早已去世。臨終前,老翁將半卷《商道》和半塊燒餅留給了他。陸少游來到斷橋邊,將半塊燒餅投入湖中,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在雨中釣魚的蓑笠翁。
后來,陸少游散盡家財,創辦了"寒江書院",專門資助寒門學子。他常常對學生們說:"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但若能換個角度看問題,說不定就能找到新的出路。"
如今,杭州的老人們還時常說起這個故事,他們說那蓑笠翁其實是呂洞賓下凡來點化陸少游的。而陸少游經商的故事,也成了杭州商界代代相傳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