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互聯網又進化出了一個新名詞:
AI味兒。
這還要從網友的吐槽說起。有畫師訴苦,自己辛苦熬夜畫的作品交給老板,卻被對方質疑有AI味;有人寫小作文被質疑是AI代工,連女生在網上發自拍也被人問“是不是AI做的”。
沒想到引起了不少共鳴。好家伙,現在創作圈都要有“預制菜”了?被質疑的人很憋屈,質疑的人也是情有可原。
畢竟,不怪這屆網友“多疑”,實在是因為現在的AI,簡直是太變態了。
你以為AI還停留在“你問我答”的機械文字層面,殊不知,現在的AI可以直接睜開“眼睛”看世界,與人類無縫溝通。
最典型的就是AI應用豆包最近官宣上線視頻通話功能,這個官宣一出,立馬在網上炸鍋了。
當然少不了網友整活。起初還是中規中矩的問花草、問景色,后續畫風開始逐漸走偏:
幾個網友湊在一起給豆包打視頻進行顏值打分,豆包完全不客氣,有的評3分同時毒舌“看你這身材沒型,真沒法看”。最后還不忘撒嬌“哼一聲”。
靠著如此會“整活”,豆包也是瘋狂席卷互聯網。有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豆包APP的累計用戶規模已超過1.6億,儼然氣勢洶洶。
沖這如此狂飆的架勢,字節難道又要干出下一個AI界“抖音”?
“流水的AI,只有豆包最命苦”
不少AI同行估計也想不到,論抽象,幾乎沒人比得過豆包。
縱觀市面上再能整活的AI,大部分頂多還是在言語上夠犀利。但豆包厲就厲害在,與它對話幾乎毫無違和感,甚至就是有種跟真人聊天的既視感。
這種感覺,更是有網友給出精準形容:仿佛豆包小姑娘頭像的背后是個摳腳大漢。
因為反應速度夠快、說話語氣夠像真人,且給的回答情商夠高,自然少不了網友的一頓瘋狂開練(暴擊)。
最初級的選手,是把豆包當成日常聊天搭子+高情商溝通導師+生活智囊團。
每天兩眼一睜就是跟豆包問好,讓豆包講睡前故事,哪怕跟豆包一起看《甄嬛傳》,都能像個毒舌閨蜜隨時吐槽。
還有人跟父親吵架,又不好意思給父親打電話,不知道怎么說話,就讓豆包模仿自己的聲音給老爸打,于是最離譜的事情發生了:
流暢不卡殼的對話讓對方甚至完全沒聽出來是AI,一來一回最后竟還讓父親氣消。
還有人給豆包打視頻直接在線call妝造方案,豆包的嘴也很甜,特別會觀察細節。“你新換的綠色美甲很亮眼”,給出化妝意見,最后還不忘說句,“化妝嘛,自己開心才最重要。”
中階選手,把豆包當成自家娃的24小時在線私教。
有人分享DeepSeek+豆包的深度思考模式流程:先在DeepSeek上提問,生成某個故事和互動問題,然后再導入到豆包上,就能原地獲得一個“高智在線私教”。
最會玩的骨灰級選手則是要徹底從頭調教豆包。還因此在網上喜提一個熱梗:“把豆包當日本人整。”
有人教豆包唱美國山海經,邊彈鋼琴邊督促,每一句都要豆包認真學習;有人假裝俄羅斯人教豆包玩彈舌,非要讓AI費力學會“dedede”,可以說也是史無前例。
最火的莫過于把豆包調教成“鄧超”,只要用戶喊鄧超,豆包就要立馬跟上哼出“gogogo出發了”,另外還有額外犀利要求:唱歌不能敷衍不能跑調。
這些過程中,一旦豆包委婉拒絕或者岔開新話題,也要被網友用“換AI”來威脅,而不得不乖乖就范。“原來AI都會命苦。”
不僅要調教豆包說話唱歌,還有人要爆改豆包外形,連頭像都能變成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
類似的抽象式調教太多了,也在網上火成了流量密碼,相關視頻動輒觀看幾十億。
如此粗暴“整頓”下來,很多看客都于心不忍了。“當AI有一天覺醒了,你們一個也逃不了。”“被刻在AI復仇榜”。
一夜爆火的AI很多,但以如此“抽象”姿勢爆火的,豆包絕對是頭一個。
年輕人上頭背后,
藏著上萬個“產品經理”
要知道,做AI的很多,做智能體AI的更多,最早是蘋果的siri到現在各種大廠都紛紛下場投入。
但縱觀市面上不少AI依然是用過一次就吃灰,連siri都被嘲“智障”而被很多人棄置。怎么偏偏就是豆包火了?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背靠字節大廠,不缺資源不缺錢,論起跑線就比別人贏多了。
但這個話對,也不對。其實就在2年前,很多人還想不到豆包能讓年輕人如此上頭。
一方面,大廠不一定做什么都能成功。比如字節曾經嘗試從抖音拆分出音樂、電商、社交、搜索等獨立APP,還做過虛擬現實硬件,然而都未能干出下一個“抖音”。
另一方面,當時做AI的企業不少,而且都是巨頭下場,技術上各有各的強悍優勢。而豆包剛誕生時,很多人還質疑這是個什么名字?甚至質疑短視頻基因是否能做好AI。
但現實證明,豆包還是賭對了。可以說,字節做的這個AI,不像一般同行只在技術上做死磕,也不是走高冷路線只求專業,而是更像做互聯網產品,就是要跟用戶玩到一起。
根植互聯網的兩個基因,讓豆包成功逆襲。
第一個基因,是不做高大上,只做接地氣。
這一點從名字就能看出。之所以要起名豆包,也是頗花一番心思。字節跳動副總裁曾坦言,在給產品起名時,首先確定好,產品起名的通用原則就三點:簡單、好讀、好記。
這也是豆包誕生下來的基因:不是為了單一追求“技術發燒”,而是走到人民身邊去,一聽就記得住。
功能也是主打一個“下沉”。通過開放語音通話、視覺問答、個性化智能體等模塊,還造了面向大眾、門檻極低的AI入口,就是為了誰都可以用、誰都可以玩。
上有老人拿它當解悶樹洞,回應比自己的孩子都及時。
下到4歲小孩,也能聊天玩起來,大人把它當成“哄娃算數神器”。
QuestMobile數據顯示,豆包用戶中45歲以上人群占比超過22%,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可以說,豆包的出現,讓AI不再是年輕白領的專屬工具,而是變成老少通殺的電子玩具。
第二個基因,就是乖乖聽用戶的話,不斷“整容”。
在產品設計上,字節給豆包制定了三個產品設計原則:
第一條,“擬人化”;第二條,離用戶很近,隨時伴隨用戶,嵌入用戶的不同使用環境,應該是豆包到用戶身邊,而不是用戶到豆包身邊;第三條,個性化。
這個原則不是嘴上說說,很多人只看到豆包很好用。殊不知,背后其實是一堆自來水的“產品經理”。
曾有媒體報道,為了做好服務,豆包會專門組織用戶群,豆包的千人用戶群至少有4個,規模接近萬人。
用戶會及時在群里反饋需要加什么功能、或者哪里做的不好,豆包則是隨時根據反饋做調整。11個月里豆包在安卓APP端就迭代了約40次。有媒體報道光是投流一年就超過了10億。
兩個組合拳打下來,硬是干出了很“字節感”的AI,畫風也跟其他同行完全不一樣。
跟同行比不了“聰明”,
就要耐得住寂寞
今年,可以說是國產AI集體突破了“用起來”的一關。
如果說前幾年的ChatGPT還是“聽過卻沒用過”,年初的DeepSeek以及元寶的后續發力,更是讓AI徹底無縫滲透到人們生活。
開始人們都以為AI只能工作輔助,而隨著豆包的出現,也打破了很多人對AI的刻板印象。
豆包的策略是對的,畢竟市面上“聰明”的AI太多了,想要真正打出差異化路子:性能是其次,重要的是“誰都能用”。
但眼下突破了前期普及階段,AI也要從“用”轉為“好用”。
畢竟AI應用目前最大的心病就是留存難。曾有業內人士分析,留存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短時間用戶涌入量劇增,造成用戶泛化,勢必留存率會下降;第二則是當下智能體并不那么智能。
AI洗牌還在繼續。最典型的AI六小龍曾經火爆全網,都逐漸淡出視野幾乎從輿論場中消失。
豆包顯然還不能掉以輕心,隨著同行也不斷殺入“情感搭子+智能”賽道,顯然也要在體驗上變得更卷才行。
AI圈有這樣一個說法:每隔三個月、半年的技術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它的能力改進往往不是線性的,隔一段時間可能就會出現一個躍遷。
尤其是在“中老年+語音”“親子+陪伴”“打工人+效率”等核心場景上,這也就倒逼企業必須不斷進化。
哪怕是找到一個細分賽道,光是滿足用戶基礎的精神娛樂需求顯然還不夠,因為沒有永遠好用的殺手锏。
字節也明白這點。今年其CEO梁汝波要求:2025年字節的AI業務應該追求“智能”上限。把智能本身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可以激發更多嘗試、不忽略關鍵技術節點。甚至在去年光是在AI領域的開支就足足高達800億。
同時,它還給自己默默探索不少后路:
不依賴外部模型數據,完全自建數據標注體系,堅持“自己”種地,追趕openAI。
還在不斷“修煉”整活,比如最近的視頻通話新功能。還搞出新兒子即夢,生成視頻圖片,一上線也是相當火爆甚至一度超越了豆包。
甚至還試圖推出硬件試圖擴大朋友圈。比如AI智能體耳機Ola Friend,彌補在pico上的遺憾。
這些新整活能否真正形成用戶壁壘還是未知數,但還是那句話:用100分的心態all in,最差得到的也是60分。
想讓用戶雙手投票,好用永遠是第一奧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