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Y
在以默沙東的Keytruda和BMS的Opdivo為代表的PD-1抑制劑統治免疫腫瘤治療長達十年后,PD-(L)1的后浪已經洶涌而至。通過PD-(L)1/VEGF 雙管齊下的機制,在提升免疫激活能力的同時,阻斷腫瘤血管生成,PD-(L)1/VEGF類雙特異性抗體被行業寄予厚望。
日前,已經坐擁PD-1抑制劑超級重磅炸彈Opdivo的Bristol Myers Squibb 宣布以高達 111億美元的總價(包括里程碑付款),與 BioNTech 簽署合作協議,押注其 PD-L1/VEGF-A 雙抗藥物 BNT327。這是今年生物醫藥領域最引人矚目的大額交易之一,也讓這條賽道的關注度再度升溫。
這場交易,不僅是對BioNTech管線轉型的背書,更是對PD-(L)1/VEGF雙抗機制、中國Biotech創新能力、以及監管邊界的三重博弈下注。
但真正的問題是,這類雙抗產品,真的能在療效上超越Keytruda嗎?它們能經受全球多中心審評體系的考驗嗎?這一波火熱的交易背后,是扎實的科學基礎,還是被情緒裹挾的資本競速?
01
BMS斥資111億美元的交易背后
有何深意?
Bristol Myers Squibb此次對BioNTech的BNT327所達成的交易,不僅包含高達15億美元的首付款、20億美元的短期承諾里程碑付款(2028年),更將總金額上限推高至111億美元(潛在里程碑付款76億美元)。BNT327目前處于III期臨床試驗階段。
那BMS為何愿意為一款尚未上市的雙抗藥物開出如此高價?
首先,這反映出BMS對現有免疫腫瘤版圖的補強需求。雖然BMS在PD-1領域擁有Opdivo,但在Keytruda占據壓倒性市場份額(2024年銷售額近300億美元)的背景下,其產品在多個適應癥上面臨競爭劣勢。隨著PD-1/L1市場逐漸進入紅海,構建差異化機制的下一代IO藥物成為所有頭部藥企的共識。PD-(L)1/VEGF雙抗,正是其中最有潛力的選項之一。
其次,BMS看中了BNT327的巨大潛力。該藥物最初由中國生物技術公司Biotheus研發,BioNTech在2024年以8億美元收購Biotheus,并同步獲得該資產,隨后迅速推進至兩項III期臨床試驗,并計劃于2025年底啟動第三項全球性關鍵研究。這種引進即推進的節奏,為BMS提供了快速跟進而非從零開始的窗口期。
再次,從BMS的交易結構看,15億美元首付款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的重倉是在高達76億美元的遠期里程碑支付。這種以高潛力為前提的階段性投入安排,既體現出BMS對該資產價值的認可,也是一種可控風險的押注方式。
最后,這筆交易也具備明確的戰略對沖意味:面對默沙東手握Keytruda、輝瑞近期13億美元買入中國3SBio雙抗資產、羅氏也在積極布局雙抗平臺的現實,BMS若再不進入該領域,就可能錯失整個新一代免疫腫瘤技術浪潮的主導權。
在這種行業緊迫感與內部競爭態勢的共同驅動下,BMS的這筆交易更像是一場戰略級別的提前埋伏。
02
雙抗新寵
究竟能否撼動Keytruda?
PD-(L)1/VEGF類雙特異性抗體的走紅并非偶然。作為同時作用于免疫激活(PD-1通路)與腫瘤血管生成(VEGF通路)的雙重機制藥物,這類分子試圖在一個單體結構中整合以往依賴聯合療法才能實現的協同作用。相比Keytruda聯合侖伐替尼、貝伐珠單抗等的治療組合,雙抗藥物理論上能帶來更好的給藥便利性、更低的毒性疊加風險,以及更高的療效穩定性。
這一思路的首次實戰高光,來自于2024年Summit Therapeutics與中國康方生物聯合開發的PD-L1/VEGF雙抗藥物Ivonescimab。在一項肺癌患者的臨床試驗中,該藥物在多個療效指標上優于Keytruda,引發了海外市場的強烈關注,也直接點燃了此后短短數月間的多起大額交易。
然而,真正決定這類藥物能否接棒Keytruda地位的,并不是理論機制或早期數據的亮眼,而是是否能在全球多中心研究中證明其真正的生存獲益。
就在BMS與BioNTech宣布交易的前一周,Summit更新的全球試驗數據顯示:雖然藥物在無進展生存期(PFS)上依然占優,但在最關鍵的總生存期(OS)終點上并未達到統計學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讓市場情緒急轉直下,Summit股價應聲暴跌超過30%。更值得警惕的是,FDA隨后明確指出,若不能證明OS獲益,或將拒絕批準該藥物在該適應癥中的上市申請。這意味著,對整個PD-(L)1/VEGF雙抗賽道而言,突破PFS尚不足以奠定未來地位,真正的挑戰在于它能否站上監管要求日益嚴苛的審批紅線之上。
更現實的一點是,目前大部分已披露的積極數據樣本仍集中在亞洲患者,是否能在歐美人群中復制同樣的療效與安全性,仍需全球III期試驗的進一步驗證。BMS此時重金押注BioNTech的BNT327,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這一機制全球適應性的提前下注。
PD-(L)1/VEGF雙抗的火爆,既有真實的科學突破,也伴隨著資本市場對“下一個Keytruda”的強烈投射。它是技術躍遷的風口,還是又一輪集體預期泡沫的開端?
03
中國Biotech站上全球舞臺
雙抗賽道背后的中資力量
在這場PD-(L)1/VEGF雙抗競速中,中國Biotech不是旁觀者,而是競爭參與者。
過去一年間,多個國際制藥巨頭所競逐的明星分子,都可以溯源至中國本土創新企業。在這場以機制突破驅動的合作熱潮中,中國Biotech不僅輸出管線,更輸出了在靶點選擇、結構設計和臨床策略方面的先發優勢。
●康方生物:雙抗機制的種子選
康方生物(Akeso)無疑是這波浪潮的發起者之一。其自主開發的Ivonescimab,早在中國本土完成多項臨床布局,并在2022年將其授權給Summit Therapeutics,涵蓋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在內的核心海外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康方生物是全球少數擁有雙抗平臺體系化能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其Ivonescimab是基于自研的Tetrabody平臺構建,體現出中資Biotech在新一代抗體架構上的技術成熟度。這一技術能力,正是吸引Summit及后續全球投資者的核心資產基礎。
●普米斯(Biotheus):從默默無聞到BNT327的國際化躍遷
如果說康方生物是憑借雙抗起家,那么普米斯則是以一項交易躍入全球視野。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珠海Biotech,在2023年末將其PD-L1/VEGF-A雙抗候選藥物資產整體轉讓給BioNTech,成為后者在腫瘤免疫方向上的關鍵補位。
該資產即為目前BMS斥資重金押注的BNT327,其前身為普米斯管線中的PM1080。交易金額高達8億美元首付款,并附帶最高1.5億美元的里程碑支付。這個定價水平,已接近國際主流Biotech間的并購交易價碼,凸顯中國Biotech的產品資產正逐步獲得全球估值體系的正視。
●三生制藥(3SBio):搶灘早期合作的代表
2025年5月,Pfizer宣布以13億美元的高額首付款,從中國三生制藥引入一款處于早期臨床階段的PD-(L)1/VEGF雙抗候選藥物。這一消息引發業內震動:全球巨頭已不再只關注晚期產品,而是愿意在“first-in-class”的前沿靶點早期階段進行高額下注。
這背后折射出一個現實:中國Biotech在新靶點發現與工程抗體設計方面,正在具備從0到1的源頭創新能力,而不再只是“me-better”的追隨角色。
04
監管挑戰與資本投射
雙抗泡沫與生存數據的賽跑
PD-(L)1/VEGF雙抗藥物的火爆背后,藏著一個尚未破解的核心矛盾:科學邏輯的吸引力與監管標準的嚴苛性之間,仍存在一道現實鴻溝。
在當前的雙抗臨床數據中,大多數試驗已在無進展生存期(PFS)上展現出顯著優勢。例如Summit Therapeutics與康方生物聯合開發的Ivonescimab在2025年5月發布的HARMONi全球III期試驗中,相較于化療對照組,PFS提升達到48%,HR為0.52(95% CI: 0.41–0.66,p<0.00001)。
但在另一關鍵終點總生存期(OS)上,該藥物的表現則未達統計學顯著,HR為0.79,p值僅為0.057,略高于常規的0.05顯著性水平 (significance level) 閾值。這一結果引發市場強烈擔憂,Summit股價應聲下跌逾30%,同時也將整個雙抗賽道的天花板問題暴露出來。
更關鍵的是,美國FDA已明確表態,如果無法證明OS上的顯著獲益,將不會批準該適應癥上市。這意味著,即便藥物在PFS或緩解率上取得突破,若未在終極生存指標上站穩腳跟,也難以獲得監管背書。
即便如此,資本市場對雙抗的熱情仍未消退。從Summit與康方的50億美元交易,到BioNTech與BMS的111億美元巨額合作,再到輝瑞與三生制藥的13億美元首付款,這場看似“管線資產爭奪戰”的背后,其實是一個極度前瞻性的資本游戲:誰能提前押中下一個Keytruda,誰就有望主導未來10年腫瘤免疫版圖。
05
從并購熱到驗證戰
雙抗賽道的下一步走向
如果說2024–2025年是PD-(L)1/VEGF雙抗成為“交易明星”的階段,那么接下來的兩三年,將是這條賽道迎來真實世界驗證與產業結構洗牌的時期。
第一,全球化臨床數據將成為決定成敗的分水嶺。
當前的高估值多基于中國或亞洲人群數據,在歐美多中心研究中是否能維持療效曲線,將直接決定雙抗的監管可行性與商業生存力。中國Biotech若希望從授權走向自主商業化,必須跨越這一橋梁。
第二,監管機構可能對雙特異性抗體提出新的評價標準。
PFS對FDA或EMA而言正逐步失去決策說服力,但考慮到雙抗的創新機制屬性,不排除未來設定免疫應答強度、微環境改造等新型替代終點。這也將倒逼企業在早期設計中納入更多機制性證據支持。
第三,賽道擁擠后的差異化路徑,將決定頭部格局。
目前已有多個PD-(L)1/VEGF雙抗進入II/III期試驗,但真正具有分子創新與靶點差異化能力的企業仍屬少數。未來領先者不一定是最早出線者,而可能是能率先構建聯合策略、滲透治療線、多元適應癥拓展的企業。
最后,從產業角度看,PD-(L)1/VEGF雙抗只是免疫聯合創新的一個縮影。
它昭示著一個方向:腫瘤藥物從單靶點向多機制融合轉型,而中國Biotech也首次在全球起跑線上具備發言權。真正的勝負,將在數據之上、結構之中、時間之后見分曉。
主要參考文獻
1.Akeso Highlights Collaboration Between Its Partner Summit Therapeutics and Pfizer to Explore Ivonesc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Pfizer's ADCs. Akeso Press Release. 25. 02. 2025.
2.Ivonesc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otherapy Achiev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uperiority in PFS vs. Tislelizumab (PD-1 Inhibitor) Plus Chemotherapy in 1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quamous NSCLC in HARMONi-6 Study Conducted by Akeso in China. Businesswire. 23. 04. 2025.
3Liu, A. Akeso, Summit's ivonescimab delayed progression of certain lung cancers in first global phase 3 readout. Fierce Pharma. 30. 05. 2025.
4.Akeso Inc. Announces Collaboration and License Agreement for Up to US$5 Billion with Summit Therapeutics to Accelerate Global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its Breakthrough Bispecific Antibody, Ivonescimab (PD-1/VEGF). Akeso Press Release. 06. 12. 2022.
5.Pfizer Enters into Exclusive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3SBio. Pfizer Press Release. 19. 05. 2025.
6.Nathan-Kazis, J. Summit Therapeutics Study Is a Win for China Biopharma Deals. Why the Stock Is Down. Barron’s. 30. 05. 2025.
公眾號內回復“ADC”或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免費下載《抗體偶聯藥物:從基礎到臨床》的PDF格式電子書!
公眾號已建立“小藥說藥專業交流群”微信行業交流群以及讀者交流群,掃描下方小編二維碼加入,入行業群請主動告知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