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上半年,當多家銀行陸續將2024年分紅方案落地,投資者們計算著股息收益時,渤海銀行的股東們卻只能面對連續第三年空空如也的現金分紅欄。根據資料顯示,2022至2024年,渤海銀行連續三年未進行任何現金分紅。
一邊是銀行業整體分紅總額創歷史新高,一邊是渤海銀行股東連續三年顆粒無收。兩廂對比之下,也難怪投資者近年來對渤海銀行甚是冷淡。
五年前,渤海銀行以全國最年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身份登陸港交所,市值一度超過830億港元。如今,市值僅剩158億港元左右。股價從巔峰時期的5.6港元跌至不足1港元,市值蒸發600多億,渤海輕性銀行正經歷著資本市場的嚴峻考驗。
資本充足率之困,觸碰監管紅線的警報
渤海銀行的分紅困境首先源于資本金的緊張。2024年年報顯示,渤海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8.35%,雖較上年微升0.05個百分點,但距離7.5%的監管紅線僅一步之遙。這一水平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墊底,同期浙商銀行為8.38%,招商銀行則高達14.86%。
資本充足率是銀行抵御風險的生命線,渤海銀行不得不將有限的利潤留存作為資本補充的手段。
資本壓力直接限制了分紅能力。事實上,渤海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在2015年就曾出現大幅下降,并連續兩年未能達到當時的監管要求。雖然2019年11月通過增資擴股使注冊資本從85億元增至144.5億元,但業務發展帶來的資本消耗仍在持續。
資本壓力背后,是渤海銀行零售業務的全面潰敗。2024年,渤海銀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虧損27.87億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的53%,較2023年同期的盈利4.72億元大幅下滑。
這一虧損主要源自個人消費貸業務的崩塌。數據顯示,渤海銀行個人消費貸不良率從2020年的1.83%飆升至2024年的12.37%,增幅超過5倍。而個人貸款整體不良率也從2023年的2.25%上升至2024年的4.15%。
消費貸質量惡化的同時,規模也在急劇收縮。2020年,該業務規模曾達到1170億元峰值,但到2024年僅剩375億元,五年內規模萎縮幅度達67.9%。規模縮減與不良飆升形成惡性循環——2024年個人不良貸款余額達92.12億元,較2023年激增30.85億元。
這一局面的根源可追溯至2017年。當時渤海銀行為推進零售轉型,與微眾銀行、螞蟻集團、度小滿等互聯網平臺大規模合作發展消費金融業務,實現了規模的狂飆突進:個人消費貸規模從2017年的88億元暴增至2020年的1170億元,三年增長超過12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渤海銀行股票日均成交量長期不足百萬股,流動性幾近枯竭。相比之下,同期恒生指數漲幅達18%,招商銀行等股份制同業股價平均回升23%,渤海銀行成為銀行板塊表現最差的標的之一。
股價遇冷背后,是投資者對渤海銀行經營底色的深度質疑。資本市場正在用最殘酷的方式,給這家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行貼上"失去成長性"的標簽。
業績滑坡與合規漏洞,渤海內外交困
如果單看2024年渤海銀行的財報數據,不免會納悶為何渤海銀行會在資本市場遇冷。近幾年各大銀行的財務報表都并不是那么好看,難得渤海銀行交出一份營收、凈利潤雙增的成績單。
問題在于,渤海銀行2024年的業績報表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結構性矛盾:在整體凈利潤增長3.44%至52.56億元的同時,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卻在持續下滑。
如今渤海銀行的凈利潤規模甚至不及2015年的56.89億元,盈利能力倒退將近十年。更甚者利息凈收入連續4年下滑,2024年僅為155.42億元(-11.92%),主因凈利差收窄至1.12%(2020年為2.18%)。
翻開渤海銀行的財報,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營收凈利潤“雙降”的尷尬記錄赫然在目。2021年渤海銀行凈利潤達86.3億元,然而到了2023年,凈利潤已縮水至50.81億元,兩年間凈利潤下滑超40%。
細究數據,2024年這份“轉正”的成績單背后隱憂還不少:利息凈收入僅為155.42億元,同比下降11.92%;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9.74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5.63%。營收增長主要依賴波動性較大的交易收益和金融投資收益支撐,這種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令人質疑。
資本市場對渤海銀行信心不足的另一關鍵原因,是其頻發的內控漏洞與合規問題。渤海銀行陷入轟動一時的“28億存款被質押”羅生門。此外,2023年更是成為渤海銀行的“罰單之年”:全年被罰金額超4300萬,較2022年的1746萬大幅增加。
更大的危機發生在渤海銀行株洲分行未經同意擅自劃扣恒大譽苑、北大資源天池項目重點監管資金,引發購房者頻繁信訪投訴。
此外,客戶服務體驗問題同樣突出。根據渤海銀行官網的信息披露顯示:2024年渤海銀行接收客戶投訴2.26萬件,同比增長3.13%,其中個人客戶投訴高達2.17萬件,七成以上聚焦個人貸款和信用卡業務。
截至發稿,渤海銀行市凈率僅0.15倍,不到行業均值的三分之一。這個估值充分反映出市場的悲觀預期——如果不能在未來兩年證明可持續盈利模式,這家最年輕的股份行恐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危機。
凈息差困局與轉型難題,亟待解決
渤海銀行盈利能力滑坡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其凈息差持續收窄至危險區域。
2020年,渤海銀行的凈息差曾高達2.35%,在股份制銀行中排名第三。但此后一路下滑:2021年1.75%、2022年1.5%、2023年降至1.14%。2024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1.07%,創下歷史新低。
這一數據已連續多年低于1.8%的監管評分“警戒線”。在已公布財報的8家上市股份行中,渤海銀行從2020年的凈息差排名第三,直接滑落至2023年的倒數第一。
造成這一局面的雙面夾擊:一方面,生息資產收益率從2020年的4.94%降至2023年的3.9%;另一方面,負債成本率居高不下,2023年仍達2.71%,遠高于招商銀行的1.73%和平安銀行的2.28%。
“渤海銀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資產端收益率同比下降,是凈利差及凈利息收益率收窄的主要因素。”渤海銀行在2024年報中如此解釋。但業內觀察人士指出,其較高的資金成本才是根本癥結。
在同行紛紛布局投行化轉型時,渤海銀行仍高度依賴傳統信貸。2024年債券承銷額1697億元(+83.46%)看似亮眼,但手續費收入反而下降,說明并未形成真正的投資銀行能力。其力推的"九大銀行"戰略中,綠色貸款(485億元)、普惠貸款(553億元)等創新業務規模尚不足總資產的6%。
此外,資產質量問題如同一把懸在渤海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4年上半年不良貸款率1.81%,在12家股份制銀行中排名首位。
盡管2024年末不良率微降至1.76%,但這一數據自2018年以來一直處于1.76%-1.85%的高位區間,遠高于銀行業1.3%左右的平均水平。
渤海銀行在年報中解釋:“通過壓縮消費類互聯網貸款規模,控制純信用平臺業務占比,較大幅度壓降高風險資產。”但消費者信心不足導致還款能力下降,仍是其面臨的實際困境。
這意渤海味著銀行"躺著賺錢"的存貸業務根基正在動
傳統中間業務同樣慘淡,其中代理理財收入腰斬,暴露出渤海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的脆弱性。
渤海銀行曾試圖復制招商銀行的零售轉型路徑,但缺乏相應的風控體系。回溯歷史,渤海銀行2017-2020年間曾激進擴張個人消費貸,規模暴漲12倍至1170億元,但客群集中于28歲以下低收入群體,最終釀成系統性風險。
這種激進的業務結構調整,最終反噬自身:2024年該業務規模驟降64.24%),直接導致零售板塊虧損27.87億元。個人消費貸款堪稱渤海銀行最大的"敗筆"。
面對重重挑戰,渤海銀行近年來開啟了一場大規模的管理層重構。2024年10月,渤海銀行完成新一輪高層調整,組成了 “一正五副”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從中可以看出渤海銀行正努力調整航向,同時也正嘗試三方面突圍:首先是2024年主動壓縮高風險個貸507億元,將消費貸占比降至8%以下;其次是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累計承銷科創債超30億元,綠色貸款增速55。
25%;最后則是成本管控,2渤海銀行024年將成本收入比壓降至39.01%,通過數約字化減少200個線下網點。
渤海銀行已經在加速處置不良資產,試圖輕裝上陣。雖然高風險資產加速出清,但消費貸不良率飆升的代價巨大,1.76%的不良率仍需至少。總的來說,渤海銀行年消之路,化,轉型任重道遠。
結語
作為2005年才成立的“銀行新兵”,渤海銀行一度被寄予厚望,然而近年卻深陷業績下滑、內控漏洞頻出、資本市場遇冷的困境中。
金融戰場上的硝煙從未散去,這家最年輕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能否在陣痛后脫胎換骨、重建市場信任?市場正在等待答案,我們也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