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教育事業的廣袤原野上,有一位如蒲公英般堅韌的女性,用六十載播撒知識的種子,用畢生心血澆灌兒童成長的沃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用了三十個春秋在960萬平方公里上播撒著愛的種子——蒲公英計劃。
一
蒲公英,這平凡而堅韌的生命,在天地間書寫著最動人的生存哲學——它不慕繁華,在墻角、野徑、荒原上安靜生長,以鋸齒狀的綠葉托起太陽的碎金。當風起時,它毫不猶豫地松開緊握大地的根須,讓每一柄小傘帶著種子飛向未知的遠方。
這不是逃離,而是以最慷慨的姿態擁抱命運:漂泊即是播種,離別暗含新生。它的花朵沒有牡丹的華貴,卻敢在早春料峭中綻出明亮的黃,像大地突然睜開的眼睛;它的種子沒有橡果的沉重,卻藏著比山脈更悠遠的野心——借風的力量,完成鳥的遠征。
即便落在石縫、瓦礫間,它也能用纖細的根須撬開堅硬的現實,讓生命在裂縫里舉起旗幟。最令人肅然的是它的姿態:被踐踏后更快地挺直腰桿,被采摘時從傷口滲出治愈的乳汁。
它教會我們——柔弱可以是另一種剛強,短暫能夠成就永恒。那些看似隨波逐流的飛翔,實則是對土地最深沉的回響:每一顆流浪的種子,都在繪制未來春天的版圖。蒲公英的精神,是獻給所有微小生命的贊美詩:生而不擇沃土,活而不懼無常,飛而不問歸途,死而遍布八荒。
1992年,由原文化部等8部委聯合制定的“蒲公英計劃”(即《九十年代中國兒童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綱要》)正式出臺。策劃、推動這一計劃的就是中國一位偉大的女性范崇嬿。我們的相識,是在今年的六一兒童節的活動上,正所謂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見到她那一刻,我眼睛一亮。她優雅如蘭,舉手投足間自帶從容氣度。她脊背挺直如修竹,脖頸線條似天鵝般矜貴,素色旗袍上蜿蜒的手工刺繡暗紋,恰似她內斂的風華。
談吐時唇角總噙著三分笑意,眼波流轉間卻含著不怒自威的清明,銀簪綰起的發髻紋絲不亂,恰似其端方心性。最難得是那通身氣派并非刻意為之——遞茶時指尖微翹的弧度,聆聽時微微頷首的幅度,皆透出世代書香浸潤的教養。遇事時柳眉不過輕輕一蹙,旋即化開春水般的溫和,將雷霆手段藏于蕙質蘭心之中,恰如她案頭那株亭亭的劍蘭,以清雅之姿承襲著千年風骨。
范崇嬿于1961年從沈陽市和平區師范學校畢業,在她六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成長為影響數代中國人的著名兒童教育家。從幼兒園教師到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文化部少兒司司長;從“蒲公英計劃”的倡導者、推動者、踐行者,到八十高齡仍堅持作畫辦展的“燕子奶奶”。
這位教育界的常青樹,用傳奇般的人生經歷詮釋了她所提出的“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偉大教育情懷。讓我們走進這位教育家的生命故事,感受她那如蒲公英般平凡卻偉大的精神力量。
二
1944年5月18日,她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為她取名“崇嬿”,寓意崇高美好。然而戰亂年代,襁褓中的范崇嬿隨父母遷居沈陽,在這座北方工業城市度過了她的童年與青年時光。
17歲的她便開始了她的教育生涯,第一站是沈陽市和平區南寧幼兒園。誰也未曾想到,這個扎著兩條麻花辮、說話輕聲細語的年輕姑娘,日后會成為影響中國兒童教育數十年的領軍人物。
在南寧幼兒園的日子里,范崇嬿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教育天賦。她總是能蹲下身來,與孩子們平視交流;她設計的游戲活動既充滿童趣又蘊含教育意義;她創作的兒歌朗朗上口,很快在孩子們中間傳唱開來。
當時的園長評價她:“小范老師眼里有光,心中有愛,手上有法。”正是這種對兒童世界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奠定了她日后教育理念的基礎。
1980年,36歲的范崇嬿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沈陽市婦聯副主任、沈陽市副市長,1983年調任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1990年出任文化部少兒司司長。職位在變,但她對兒童教育的熱忱始終未改。為此,她還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學專業深造。這段學習經歷使她的教育視野從實踐層面拓展到了理論高度,也讓她開始思考如何將美學原理融入兒童教育中。
在擔任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期間,范崇嬿主持制定了多項惠及全國兒童的政策措施。她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推動建立了全國性的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作為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秘書長,她協調各部門資源,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這些經歷為她日后創立“蒲公英計劃”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93年,一個看似平常的春天,范崇嬿站在北京郊區的一片蒲公英花田前,凝視著那些隨風飄揚的白色小傘,一個教育公益項目的雛形在她心中萌生。“蒲公英不計條件,落地無聲,落地生根”——這種植物的特性不正是優質教育應該具備的品質嗎?就這樣,“蒲公英計劃”應運而生,旨在讓優質教育資源像蒲公英種子一樣,飛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蒲公英計劃”最初由國家八部委聯合發起,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為執行單位,秉持“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服務宗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范崇嬿曾深情地解釋這個計劃的命名由來:“蒲公英的種子隨風起舞,自由飛翔,無論落在哪里都能生根發芽。我們希望教育也能如此,不受地域限制,惠及每一個孩子。”
三
三十年來,“蒲公英計劃”從最初的小規模試點發展為覆蓋全國的教育網絡。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該計劃已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建立了10000個校級志愿服務支隊,500個志愿服務名師工作室。
創建了數百個志愿服務城市(農村)工作站。通過定點服務、主題活動、公益宣講、實踐拓展、國際交流等一系列舉措,“蒲公英計劃”直接惠及超過500萬兒童及家庭,間接影響人群更是不計其數。
“蒲公英計劃”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在湖南陽泉,蒲公英團隊專注于女童保護教育,累計授課800多節,覆蓋約188所學校、社區和單位,惠及4.5萬名學生。團隊62名講師全部通過專業考核,嚴格按照教案授課,為當地兒童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線。
在四川汶川地震后,蒲公英心理撫慰團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為受災兒童提供心理援助。在北京,蒲公英志愿者們定期走進農民工子弟學校,為流動兒童帶去藝術教育和心理關懷。
范崇嬿對“蒲公英精神”有著深刻的詮釋:“不計條件、落地無聲、落地生根”。她常對志愿者們說:“做教育就要像蒲公英一樣,不挑剔土壤,不計較環境,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努力生長。”這種精神感染了無數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形成了強大的教育合力。
2021年10月,“蒲公英計劃”迎來新的里程碑——中華“蒲公英”志愿服務總隊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啟動了"祖國您好"紅色志愿宣講系列活動。
時年77歲的范崇嬿在啟動儀式上動情地說:“28年來,‘蒲公英計劃'始終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共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3年4月,在“致敬蒲公英精神·蒲公英志愿服務交流座談會”上,范崇嬿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認為,教育應該像蒲公英一樣具有三種品質:一是“不計條件”的奉獻精神,不論環境優劣都要堅持育人初心;二是“落地無聲”的務實作風,不搞形式主義,注重實際效果;三是“落地生根”的持久影響,讓教育成果真正在孩子心中扎根。
四
盡管年事已高,范崇嬿的日常安排依然緊湊。每周她都要參加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專家委員會的各種會議和活動,審閱“蒲公英計劃”的進展報告,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來訪。有年輕同事問她為什么不休息,她笑著說:"教育是我一生的志業,不是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怎么會累呢?"
范崇嬿的八十歲生日沒有隆重的慶祝儀式,而是在畫展和公益活動中平靜度過。她說:“最好的生日禮物就是看到孩子們的笑臉,看到‘蒲公英計劃’惠及越來越多的家庭。”這種淡泊名利、專注教育的精神,正是她能夠保持“青春”的秘訣。
六十年的教育生涯,三十年的“蒲公英計劃”,范崇嬿用畢生心血澆灌的教育花園已經碩果累累。如今,她最關心的是如何讓這種教育精神代代相傳,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賦予“蒲公英計劃”新的內涵。
在人才培養方面,范崇嬿特別重視青年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養。2023年的蒲公英志愿服務交流座談會上,她親自向兩位優秀小志愿者代表授旗,勉勵新一代蒲公英志愿者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擔當和責任意識”。她常說:“教育是薪火相傳的事業,只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接班人,蒲公英精神才能生生不息。”
在組織建設上,“蒲公英計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系。蒲公英志愿服務管理指導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遴選條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區,創建志愿服務工作站,組建專業的志愿服務隊伍。同時,通過與社會各界合作共建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基地,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蒲公英計劃”也在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蒲公英志愿者們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遠程教學和心理輔導,確保了教育服務的連續性。范崇嬿敏銳地意識到,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方式必須與時俱進,但教育的本質——對人的關懷和培養——永遠不會改變。
展望未來,范崇嬿對“蒲公英計劃”有著更宏大的愿景。她希望在未來五年內,在全國共建100所蒲公英特色學校和1000支志愿服務隊,讓蒲公英志愿精神的種子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同時,她也期待“蒲公英計劃”能夠與國際兒童教育組織加強合作,為全球兒童教育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五
在公眾視野中,范崇嬿是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工作者;而在私人生活中,她也經歷了女兒、妻子和母親的多重角色轉換。這些身份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她完整而豐富的人生圖景。
作為女兒,范崇嬿深受家族文化熏陶。她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后裔,先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深深烙印在她的精神血脈中。
在2024年舉辦的“燕子奶奶童趣畫展”上,范崇嬿坦言:“我這一生都在踐行先祖的憂樂思想,把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轉化為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愛。”中國范仲淹研究會會長范國強評價她的教育實踐“賦予了新時代的社會意義”。
作為妻子,范崇嬿與丈夫相濡以沫數十載。在事業高峰期,她既要承擔繁重的行政工作,又要照顧家庭。有同事回憶:“范司長從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也從不因家庭事務影響工作。她總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才能更好地教育別人的孩子。”這種平衡的藝術,體現了一個女性教育家的智慧與堅韌。
在家庭教育領域,范崇嬿提出了“志愿小家庭,和諧大社會”的理念。她認為,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將學校學到的知識和價值觀帶回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這一理念在蒲公英志愿服務中得到了廣泛實踐,形成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作為母親,范崇嬿對兒童教育有著切身的體會。她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孩子小時候有一次問她:“媽媽,為什么你總是那么忙?”她回答:“因為天下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媽媽的幫助。”
沒想到孩子說:“那我以后也要幫助其他小朋友。”這個簡單的對話讓她更加堅定了推廣“蒲公英計劃”的決心。如今,她的孩子也成長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繼續著母親的未竟事業。
如今在家庭生活中,范崇嬿是一個慈祥的外祖母,經常給孫輩講故事,教他們畫畫,帶他們參觀博物館。她認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這種教育理念也通過“蒲公英計劃”傳播給了千千萬萬的家庭。
六
范崇嬿的教育思想既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她將美學原理融入兒童教育,強調“以美育人”的重要性;她倡導家校社協同育人,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她特別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兒童教育中的傳承作用,推動“蒲公英非遺種子尋百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
在非遺傳承方面,范崇嬿有著獨到見解。2025年5月,她帶領考察團走進北京懷柔區喇叭溝門滿族鄉調研非遺傳承情況。在與當地干部座談時,她指出:“青少年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對非遺保護與傳統文化發展具有深遠意義。通過青少年的視角,傳統技藝得以與動漫、短視頻、文創設計等現代媒介深度融合,以更貼近年輕群體的方式傳播推廣。”
在這次調研中,范崇嬿還提出了“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強調要通過戲曲進校園、非遺研學等活動,讓傳統技藝與當代生活美學相連接。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的思路,為“蒲公英計劃”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她倡導的“精神遺產+文化經濟”雙傳承模式,為非遺保護開辟了新路徑。
范崇嬿還特別關注法治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作用。2024年5月,她親臨“和平的旗幟“暨國家“八五”普法《學法小公民》圖書捐贈公益活動現場。這套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普法叢書采用問答式學法,按年齡段分成四個版本,很適合中小學生開展學法用法的需要。范崇嬿在捐贈儀式上強調:“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讓遵紀守法成為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普法教育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一環,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法治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人民日報出版社總編輯丁丁在捐贈儀式上特別感謝了這位八旬教育家的堅持與貢獻。
范崇嬿的教育創新還體現在她對特殊兒童群體的關注上。在蒲公英志愿服務團中,有許多像新疆女孩何欣諾這樣的特殊志愿者——這個與白血病戰斗了近七年的堅強女孩。她在17歲生日時作為蒲公英志愿者演唱了《隱形的翅膀》,感動了在場所有人。范崇嬿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種子,教育者的責任就是為他們提供適合生長的土壤。”
七
2024年,范崇嬿迎來了人生的第八十個春秋。當同齡人大多在家頤養天年時,這位"燕子奶奶"依然活躍在教育一線,用畫筆、文字和行動繼續著她的教育使命。
這一年5月18日,“憂樂情懷·童趣繪夢”童趣畫展在北京國家速滑館開幕,展出了范崇嬿八十歲高齡創作的八十余幅兒童題材畫作。這些作品色彩明快,構圖活潑,充滿了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兒童世界的深刻理解。畫展開幕式上,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宣布畫展開幕,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長雒樹剛等多位領導出席。
范崇嬿在畫展現場向觀眾講述了自己的創作初衷:“這些畫作的主題都圍繞著‘童趣'二字展開,旨在通過孩子們的視角,展現出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世界。童趣是每個人心中最純真、最美好的部分,它不受年齡和地域的限制,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她希望通過這些畫作,讓成年人重新找回童心,讓孩子們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畫展期間,范崇嬿還參與了“英雄少年國防夏令營”和“困難學子成就夢想”公益項目的授牌儀式,繼續為兒童教育事業奔走呼吁。她說:“我雖然年事已高,但心依然年輕。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為孩子們多做點事情。”
盡管已經八十高齡,范崇嬿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和思考力。她正在撰寫一本關于兒童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專著,希望將自己的經驗與思考系統地記錄下來,供后來者參考。同時,她也在籌劃新的繪畫創作,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對兒童世界的理解與期待。
“我這一生最自豪的不是擔任過什么職務,獲得過什么榮譽,而是看到通過‘蒲公英計劃’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如今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范崇嬿在一次內部會議上的這番話,道出了一位教育家的最高追求。在她看來,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灌輸知識,而在于點燃心燈;不在于塑造完美,而在于喚醒潛能。
蒲公英的種子仍在飛翔,范崇嬿的教育故事仍在繼續。這位八旬教育家用她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蒲公英精神”,也為中國教育事業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正如她在八十歲生日時所說:“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賽,我雖然跑完了自己的一棒,但心永遠與跑道同在。”
作者:劉玉蘭,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原巡視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好鳳,家庭教育專家,《家庭周報》副社長,中國新質生產力網(中生網)聯合創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