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和談”在即的關鍵時刻,俄軍又“哆嗦了”,為此付出的代價之“慘烈”,連歐盟都被突如其來的“恢弘戰果”給干沉默了。
英國直接喊出“戰備”,北約則急電德國,要求“盡快增兵”。這下普京要麻煩了,要打則可能再次升級戰爭,俄羅斯不一定耗得起!
戰果“太驚嚇”,澤連斯基“拉仇恨”
6月1日,一項代號為“蛛網”的偷襲行動,直接將俄烏兩國推上了風口浪尖。
只是這一次,烏方極為高調,俄方沉默、壓抑,而歐洲上下小心翼翼、隱隱透著不安。
這一切,只因為俄軍的損失超過了“承受的底線”。
這一刻,所有西方國家都清楚,來自俄方的報復,恐怕也將“超出底線”。
最開始,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局長瓦西里·馬柳克極為興奮地把“戰果”抖了出來,表示這次的“蛛網”偷襲行動極為成功。
烏軍直接動用117架最廉價的“無人機”,奔襲俄軍五大軍用機場,將包括A-50預警機,以及圖-95、圖-22M3和圖-160轟炸機戰機全都“炸了一遍”,起碼擊中了41架戰機。
潛臺詞就是,41架里邊,有大部分戰機可能被擊毀,其中不乏俄軍三款主力“戰略轟炸機”。
結果,烏軍竟破天荒的出面“澄清”戰果沒有宣傳的這么大。
隸屬于烏克蘭國防委員會的“反虛假信息”負責人科瓦連科主動解釋,這次襲擊戰果確實斐然,至少摧毀了13架俄軍戰機,但是“澄清過程”既沒有濃墨重彩的強調摧毀戰機的型號,也沒有多提擊中的俄戰機到底有沒有41架。
這與烏軍此前取得“戰果”之后,會與俄方一樣大張旗鼓,甚至添油加醋、夸大宣傳來提振士氣的做法截然不同。此次明顯能感覺到烏方“收斂”了很多,能看得出來他們不愿意在這次“戰果”上,進一步刺激俄羅斯。
更耐人尋味地是歐盟方面。
當被記者要求“評論”俄機場遇襲,損失慘重一事時,歐盟委員會發言人阿努尼竟表現的極為小心翼翼,直接以“軍事戰略不是我們的任務”為由,拒絕做出任何評論。
阿努尼不肯“回答”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烏軍這次偷襲的戰果之大,足以讓俄羅斯心態破防,接下來注定是“最為瘋狂報復”,所以歐盟不敢多做評論,以免引火燒身,被俄羅斯指認為“參與者”,連歐盟背后的歐洲國家一起報復。
為何說這次襲擊,俄軍損失慘烈到足以“心態破防”?
綜合路透社,以及“戰區”網站報道稱,這場發生在6月1日的“無人機奇襲”,光是圖-95戰略轟炸機,能夠確認的戰損數量就有8架。
雖然,俄方手中掌握的圖-95戰機數量不詳,但此前西方媒體預估過,大致在70架左右,而這次損失超過十分之一。
不止如此,通過衛星捕捉可以確認,除了圖-95戰略轟炸機之外,圖-22M3逆火轟炸機也損失了4架。俄軍現役圖-22M3戰機數量,大致在60架左右,而這次損失超過5%。
另外,還有包括1架運輸機被摧毀。
若烏軍戰果是“小勝”,歐盟會公開、高調慶祝。但如此“大勝”,歐盟真的緊張了。
這時候,就需要澤連斯基站出來主動澄清、“拉仇恨”,不能讓俄羅斯有機會和借口,把“仇恨”發泄到歐洲國家的身上,使得事態擴大,甚至導致雙方直接“掀了桌子”。
于是,澤連斯基非常“上道”的做了2件事。
第一件事,6月2日,他宣布整個“蛛網”作戰行動,完全是由烏克蘭一家獨立策劃,并重點強調了“沒有合作伙伴給烏克蘭提供任何幫助”。
潛臺詞就是“蛛網”行動,與歐洲方面沒有任何關聯,包括情報等方面,都是烏克蘭自己干的,要算賬,也別牽連歐洲國家。
第二件事,當俄方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和談代表”向烏方代表提議,希望在指定區域暫時停火2到3天,方便彼此互相交換陣亡將士的尸體時,澤連斯基直接拒絕并“開噴”,甚至還用上了“白癡”這樣的詞語從俄方那里拉仇恨。
很顯然,澤連斯基哪怕拒絕雙方“交換戰士尸體”也沒必要這么激動,甚至他親自“下場”開噴。這背后原因,其實還是要把俄方損失大量戰略級轟炸機的“怒火”拉到自己的身上。
但越是如此,反而更像“此地無銀三百兩”,背后恐怕少不了歐盟的協助。只是歐盟恐怕也沒想到,烏軍的偷襲“戰果”如此讓各方“驚嚇”。
英國“玩高調”,德國或擴軍8萬
就在歐盟擔心被牽連著“報復”,澤連斯基則極力“拉仇恨”,幫歐洲“撇清關系”之際,英國竟橫插一腳,主動“跳進來”攪渾水。
同樣是6月2日,英國首相斯塔默突然丟出“重磅消息”,不僅高調宣布英國將快速進入“戰備狀態”,同時豪擲150億英鎊,約合202.83億美元新增6座兵工廠和12艘攻擊型核潛艇,后續還將采購7000枚“本土遠程武器”,并將英軍戰力提升十倍,力求以最快速度成為北約軍隊內的“戰力擔當”。
更關鍵的是斯塔默直言不諱地給出了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35年。
外界普遍認為,英首相口中的這個時間節點,代表著北約與俄方留給對方的準備時間,最多只有10年。10年之內,“歐洲大區”必有一戰。
與此同時,英國宣布6月份即將發布的《戰略防務評估》直接將俄羅斯定義為英國面臨的“直接且迫切”的威脅,潛臺詞就差很直白的將俄羅斯定義為“敵對戰爭國家”。
要知道,歐洲各國此刻都怕“槍打出頭鳥”,不愿意在這個敏感的節骨眼“冒頭”拉仇恨。結果,英國反而主動挑釁俄羅斯,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
原因很簡單,歐盟計劃拿出1500億歐元,用于提升歐洲防務,以及從歐洲內部以及像是美國這樣的盟友這里,采購大批武器裝備。
但是,英國已經“脫歐”分家,沒辦法從中分杯羹。所以,現在極力表現是為了以“敵視”俄羅斯作為投名狀,重新融入歐洲防務,有資格從這1500億歐元采購計劃中分杯羹。
與此同時,德國的“軍隊”也開始從二戰歷史中死灰復燃。
6月2日,綜合路透社以及德國《商報》消息稱,北約已經向德國發出“請求”,希望德國至少再籌措、組建7個旅,也就是28000人至49000人的德軍交給北約,用于提升北約的國防實力。
同時,北約也給出最低底線,起碼要保證有4萬軍隊。
不過,最終決定,將于20天后,即6月24日、25日這兩天舉行的北約海牙峰會上具體商議出增兵結果。
目前而言,這件事基本上是“定下來了”,別管是公開還是不公開,4萬人大概率能到位。
更關鍵的是按照德國國防部聯盟主席維斯特納給出的說法,增兵4萬恐怕“保守了”,德國聯邦預計會在4萬增兵的基礎上,再增加4萬,甚至是8萬軍隊,將德軍直接掌控的軍隊人數提升至26萬。
這說明,德國將打破“二戰枷鎖”,重新擴軍、走上戰爭之路。
我們不禁要問,英國備戰、德國擴軍,歐洲到底想干什么,非要將俄置之死地才甘心嗎?
其實,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歐洲需要向戰爭經濟轉型,用戰爭“繁榮經濟”,抵消歐洲已經背不起的債務,外加挽救歐洲工業,所以只有“戰爭工業”這條路可以走。
但是,需要一個“收割的敵人”,而俄羅斯的歷史身份,外加俄國內豐富的能源、礦藏、糧食背后所代表的“財富”,使得俄羅斯成為了歐洲眼中“當仁不讓的敵人”。
這才是北約與俄羅斯為何一定要“打一架”的原因,因為“不打不行”,而普京又讓歐洲“忌憚”。所以,等上10年,熬走了普京,歐戰也差不多可以“開打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