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cy
本文來源:公眾號“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Icy,從業十多年的心理人。
這兩天有兩個新詞條上了熱搜,頗有點異曲同工之處:
其一,多個城市宣布「作業熔斷」機制,要求「規定時間沒寫完作業的中小學生,及時停止作業去睡覺」,引得一眾家長叫好。
其二,南風窗發表了一篇文章,揭露了每一分鐘都要被細致規劃的高中生,失去了排便的自由。
沖上熱搜后,一下就戳中了許許多多人的心。
不少人紛紛回憶起自己上學時也不敢上廁所的尷尬,這個說不出口的隱痛終于被看見。也有老師表示,不僅是學生,自己也沒時間「如廁自由」。
也有家長痛心:原本還只是高中生需要爭分奪秒,沒想到現在已經蔓延至了小學。
而在這樣討論中,我也感受到了一股教育新意——
心理學家布蘭登說過,「改變的第一步是覺察」,當一個話題被看見、討論和反思的時候,就是改變的開始。
里面有一條評論非常戳中我:
進入AI時代,機器越發像人,我們還在把人當機器,活成過度計時的人生。好在,現在越來越多覺醒的家長開始認識到——
我們必須學會一套全新的「差生心態」的生存哲學,才能不讓過度計時的社會「壓扁」我們的孩子們。
什么是「差生心態」?
一本曾被萬維鋼解讀過的國外暢銷書《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中,就提到了為什么有「差生心態」也無妨:
「學校獎勵順從聽話的人,然而那些有創新精神的孩子卻往往是個刺頭,永遠都在‘優等生’范疇之外;學校也獎勵門門全優的通才,有的偏科的孩子,只能做差生」。
然而,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優等生的身份是一種牢籠。
順從聽話的孩子經常被贊揚,因而形成了一種行為慣性——順從權威→讓老師高興→得到重視→被老師喜歡→更聽話。
久而久之,這種慣性會植入他們的生存邏輯,人生變得規訓,乖巧,壓抑自己原本的需求。
另一方面,門門全優,為了從90提到99分,幾乎沒有留白去思考自己喜歡什么,更別說探索熱愛的事物,發掘特長。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破除了一些成功學的迷信,很緩解焦慮
隨著AI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不能像機器一樣被嚴絲合縫地規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教育的未來報告》明確指出,面對技術顛覆,教育必須培養「機器無法復制的深層人類能力」。
而擁抱不確定性,對失敗脫敏,無視他人的外部評價的「差生心態」,含金量更高了。
在「入廁自由」的討論里,很多人都是擔心老師和同學的「眼光」而不管表達自己的訴求,這也是好學生心態的標志。
豆瓣一個叫做「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群組在網絡上爆火,作為一個從小被規訓要做「好學生」的我,刷完后實在太懂了:
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否則就會在家長和老師眼里失去價值;
不敢犯錯,一點點小的紕漏就會讓我變成「壞孩子」;
哪怕工作了,都不敢擺爛、不敢休息,否則就會滿心愧疚,仿佛只有像一直奔跑的倉鼠才能對得起自己。
據小組制定的標準,有以下任何一條癥狀,可能就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
自覺遵守老師和父母的規劃,工作學習再忙也要努力完成任務,哪怕犧牲身心健康;
重視他人的正向反饋,完成任務是為了得到父母、領導和老師的夸獎;
勤勉努力,做任何事都要最好,哪怕是游戲或休閑;
害怕失敗,尤其害怕受到上級的懲罰;
習慣性討好,不會拒絕老師和父母的要求,努力取悅身邊每一個人。好學生心態不等于好學生。
聽話,是好學生心態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好學生心態」帶來的益處自然很多,但與此同時,一些弊病也浮出水面,比如高度服從、恐懼失誤、習慣性討好、過度反思等負面情緒和行為。
而「差生心態」則完全相反:做不做這件事,都是由內驅力而驅動。
一個「差生心態」代表
近期最出名的,莫過于「宇樹科技」的王興興。
這位今年在春晚上爆火的90后,中考時,英語因為太差,只能以倒數第一的成績擦邊進入高中。去了高中以后依然沒上來,還被老師公開羞辱為「全班最差的學生,太笨」。
進入高中后,數學物理能考到幾乎滿分,英語卻差到整個高中只及格3次,老師不甘心,多次勸他和父母多補補英語,以后上個好大學。
但他也沒有陷入這樣的「優等生」規訓中,身上有一種接納自己不完美的「自由感」。
王興興覺得,自己可能天生和英語相克,怎么學也學不好,也沒有成就感。而父母也沒有硬逼著他學,還是繼續讓他做實驗、做手工。
有人說,好學生行列里失去了王興興,就像魚失去了自行車。
而「 做個差生也無妨 」,不用去迎合所有的標準,接納不完美,允許多元自由地發生,就是差生心態里的第一個特質。
■王興興的大學畢業論文是《一種BLDC控制器的研制》
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強制王興興成為「老師最喜歡的小孩」。
王興興小時候很內向,不愛說話,在班里幾乎沒有存在感。最喜歡放學回家看電視,科技紀錄片、航空航天技術和生物技術片子他看得津津有味。
也不去培訓班,就喜歡動手制作小玩意,做過動力風車,拆過四驅車。初中學了物理以后更是大展身手,做過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還有顯微鏡、模型船、航模飛機。學了化學后,甚至因為一次電解水實驗產生的氯氣,把整棟樓的人毒到。
這些行為在老師眼里屬于不務正業,但父母還是給了他最大的自由去折騰。
■電解水試驗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內心有自己的篤定——
中學時代老師和同學覺得他英語不好、偏科、內向,他不在意,依然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進入在周圍人眼中只是一個「一般般的普通大學」,耳邊又充斥著評價:學校不好,工作也難找。
但王興興還是將這些聲音屏蔽在了大腦之外,反而在這所大學愛上了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像小時候一樣,只用200塊就做出了自己的雙足機器人,徹底在浙江高校圈子里打開了知名度。
■王興興大一設計的機器人
為了好好研究機器人,他接著考研,又一次遭遇了挫折,以英語2分只差錯失浙大錄取,進入了上海大學。
他不愛社交,我行我素,讀了大量的專業書籍,繼續動手做機器人。
周圍同學覺得他是個「理工書呆子」,他還是不在乎,愣是做出了當時就在網上火了一把的四足機器狗XDog,據說國外還有人打來電話求購,而這項創新,又讓王興興得到了去大疆實習的橄欖枝。
直到在大疆干了2個月,2016年他辭職成立了宇樹科技。
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也用好心態度過了重重關卡,最終驚艷了世人。
《反脆弱》書中所說:?「風能熄滅蠟燭,卻能助火勢更旺。對待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要學會利用,而不是逃避。要成為那團火,渴望風的吹拂」。
差生心態也更有「人味」
王興興的這種不在乎,恰恰是好學生們最缺乏的東西。
因為好學生心態的核心,就是個體的價值感完全依賴于外部評價(如成績、排名,用外部評價體系綁架內在動機,將人生變成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
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團隊2024年的調研顯示,中國TOP10高校中68%的學生患有「99分焦慮癥」——即便獲得99分仍會產生強烈挫敗感,甚至有人因未達滿分而撕毀試卷。
最終在這樣越來越嚴密的系統里,被異化為完美指標的「提線木偶」。
但這自然并不是「好學生」的錯。
我們每個人都生在這樣的系統里,想要跳出一種社會主流認可的評價指標幾乎是難于上青天,無數人被壓在一個個時間表里動彈不得。
值得慶幸的是,在當下,無論是個體和還是社會,都在逐漸清醒認識到這一點,開始跳出「好學生」、「差學生」的粗暴分類,向更多元的評價體系靠攏。
越來越多家長清醒了過來,并且開始向著一個更健康的教育體系努力。
這在全球都是一個趨勢。比如就連一向被認為「亞洲最卷」的新加坡,也有松動的趨勢。
某些私校就推出了一種新的評價體系,用動態數字證書取代傳統成績單,不僅記錄學術成績,還包括「協作指數、創新系數、韌性評級」等維度。
正如一項腦科學的研究發現:在一個容錯度高的環境中,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提升42%,而過度追求完美,則會抑制創造性神經回路的形成。
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這一場教育覺醒。
有些學校開始讓學生寫《失敗日志》,鼓勵學生記錄每周最糟糕的嘗試并分析收獲。也有一所學校推出了「四敢課堂」(敢想、敢說、敢問、敢犯錯),讓孩子們明白人生的容錯率其實非常高,不用害怕犯錯。
有老師也開始在課堂上松動了起來:「孩子想要上廁所,必須得讓去。」
有的家長也早早認清了本質:「我們家每個月會有一天不想上學日,讓每天早起的娃也能偷個懶,孩子擔心老師的反應,我說沒事,爸媽搞定。」
也有像我們這樣的寫作者持續不斷地「反內卷」。
更多人選擇擋在了孩子面前,成為了他們與過度計時的世界之間的阻斷器。
這也才是如廁自由、作業熔斷、睡眠自由等等隱痛,被一次次擺在了臺面上的價值——
終于有人看見了,孩子們先得是人,才是學生。
作者簡介
本文授權轉載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