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數學界,韋東奕與陳景潤都是標志性人物。他們雖都投身數學研究,卻有著諸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個人學術成果、研究領域上,更映射出時代背景、教育體系及社會認知的巨大變遷。
從學術成果與研究領域來看,陳景潤的學術生命深植于解析數論領域。1966年,他發表了“1+2”證明,即“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可表示為一個素數與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 ,這一成果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陳氏定理”。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姆在《篩法》專著中新增“陳氏定理”章節予以專題論述,陳景潤的證明不僅將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進到“1+2”的歷史高度,更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加權篩法,這種方法被后世稱為“轉換原理”,成為解析數論領域的重要工具,且在之后的30多年里,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未能超越他的成果。
而韋東奕主要深耕于偏微分方程與幾何分析的前沿領域。他在三維Navier - Stokes方程正則性問題上取得突破,解決了流動穩定性理論中的多個公開問題,其博士論文《軸對稱Navier - Stokes方程與無粘阻尼問題》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他與田剛院士合作解決了隨機矩陣理論中的高斯正交系綜(GOE)間距分布問題,相關成果發表于頂級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并被布爾巴基討論班專題研討。他在流體力學中的研究成果已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應用,為飛行器氣動設計和發動機燃燒過程模擬提供了理論支持,展現出數學與應用科學深度融合的魅力。
他們的成長經歷與學術路徑也大相徑庭。陳景潤的學術之路布滿荊棘坎坷。他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卻因不善言辭且身患肺結核難以勝任教學工作,幸得廈大校長王亞南賞識,才重返學術殿堂。在“文革”那樣艱難的時期,他頂著巨大壓力完成“1+2”的簡化證明,手稿還險些被毀,最終在毛主席的親自關懷下才得以發表研究成果。相比之下,韋東奕的學術路徑則順暢許多,充分展現出現代教育體系的優勢。他出生在一個數學氛圍濃厚的家庭,父親韋忠禮是數學教授,從小受到家庭熏陶。中學時進入山師附中奧數班接受專業化訓練,之后在北大完成本碩博連讀。在北大期間,他獲得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五項金獎,其學術成果得到菲爾茲獎得主田剛院士的高度評價,被認為“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著名數學家” 。
從社會認知與時代影響層面來講,他們也有著鮮明的差異。陳景潤廣為人知離不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部作品將他塑造成“在六平方米小屋中用幾大麻袋草稿紙攻克世界難題”的苦行僧式科學家形象,雖然這種敘事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歷史細節,比如毛澤東時代對科研的大力支持,但不可否認它激發了一代人對科學的向往,讓無數人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看到了科學的希望與力量,成為一個時代科學精神的象征。韋東奕則是因網絡時代獨特的傳播特性而成為現象級人物。2021年,他手提饅頭、礦泉水接受采訪的形象與“數學大神”的身份形成強烈反差感,迅速在網絡上破圈走紅,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韋神”。他的走紅更多是基于網絡時代的傳播效應,引發了大眾對天才、學術以及高智商人群生活狀態的廣泛討論。
陳景潤與韋東奕的不同,是經典數學與現代數學的差異體現,是基礎研究與應用導向的側重不同,更是時代背景與個人特質交織下的多維對話。他們雖處于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經歷和研究方向,但都是中國數學界的璀璨明星,他們的故事共同勾勒出中國數學發展的壯麗畫卷,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投身科學研究,探索未知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