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無限、在九龍飲食界叱咤風云的本地連鎖餐飲巨頭——景樂集團(King Parrot Group),在經歷了三十余年的輝煌后,于2024年6月6日突然宣布終止業務,震驚整個香港餐飲業界。作為一度擁有逾20個餐廳品牌、超過30間主題餐廳的老牌集團,景樂集團的轟然倒塌不僅牽動著數百名員工的生計,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餐飲業困境和員工權益保障的廣泛關注。
景樂集團自1992年成立以來,一直是香港餐飲界的標桿企業。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驪莉女士,因其在2000年一年內于尖沙咀諾士佛臺開設4間餐廳,成功帶動該區成為飲食熱點,被譽為“九龍蘭桂坊一姐”。在巔峰時期,景樂集團旗下擁有超過30間餐廳,涵蓋中歐、韓國、中東等多種風味,曾打造出多個深受食客歡迎的品牌。
其中,位于赤柱美利樓的“帝樂德國餐廳”(King Ludwig Beerhall)和“嵐.石海鮮&牛扒餐廳”(Ocean Rock Seafood & Tapas)更是集團的招牌餐廳,開業時間長達20年,深受本地及游客喜愛。然而,這兩家餐廳卻于2023年4月先后結業,成為集團開始走向衰落的標志。緊接著,今年2月,旗下另一知名餐廳“燒肉男”(Yakiniku Otoko)也宣布全線結業,集團規模急劇縮減。
香港零售業及餐飲業市道持續疲弱,景樂集團的經營壓力日益加劇。2024年6月6日,集團通過內部會議通知員工終止業務,消息來得猝不及防。據酒店及餐飲從業員協會透露,當日集團僅結算了5至6月的薪金,卻尚未支付代通知金、遣散費及假期補償,甚至有員工反映自2023年起強積金被拖欠。
受影響的員工人數逾百,年資從2年至10年不等,主要來自集團旗下四大餐飲品牌:“海玉蘭”(觀塘)、“家傳滬曉”(美孚)、“King Ludwig am Meer”(長沙灣)以及“唐”(元朗)。許多員工在得知集團結業消息時,仍處于迷茫和無助狀態,面對失業和經濟壓力,亟需社會與政府的援助。
飲食業職工總會權益干事招冠聰表示,集團高層是在與經理開會后,由經理通知員工結業消息,缺乏透明溝通,令員工措手不及。工會正積極協助員工向勞工處落案,呼吁雇主盡快簽署“無力償還書”,以便員工能申請破欠基金,盡快追回應得權益。
近年來,景樂集團的財務狀況已顯疲態。2023年,集團低調通過拍賣場出售旗下多項物業,包括尖沙咀諾士佛臺住宅、愉景灣單位、灣仔商廈及柴灣工廈,總值約4,540萬元,但最終未能成功競投,物業被收回。此舉被業界視作變現資產以緩解資金壓力的舉措。
2024年初,集團又開始放售位于灣仔乙級商廈中望商業中心的全層總部寫字樓,最終以2,499萬元成交,呎價回落至2011年水平。該物業自2003年10月購入,原本價值高企,如今卻以低價出售,顯示集團資金鏈緊張。
與此同時,集團官方網站已于6月6日關閉,Facebook專頁亦于5月6日發布最后兩則帖子,內容為母親節優惠推廣,顯示當時仍有8間餐廳在營運,但短短一個月內,集團迅速走向終結。
勞工處對景樂集團結業事件表達高度關注,呼吁受影響員工盡快前往勞工處勞資關系科分區辦事處查詢,獲取專業協助。工會也計劃召開員工大會,向員工詳細解釋追討權益的程序和方法。
此次事件不僅暴露了香港餐飲業在經濟低迷和經營壓力下的脆弱,更凸顯了員工權益保護的緊迫性。許多基層員工因拖欠遣散費、代通知金和強積金而面臨生活困境,社會各界呼吁政府和相關機構加強對餐飲業從業人員的保障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景樂集團33年的輝煌歷程,如今以轟然倒塌畫上句號,令無數員工陷入困境,也為香港餐飲業敲響警鐘。在市場競爭激烈、經濟環境復雜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企業經營與員工權益保障,成為擺在業界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
這場老牌餐飲集團的結業風波,既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應成為推動行業改革和社會保障完善的契機。希望景樂集團的員工們能夠早日獲得應有的賠償和幫助,重拾生活的希望;香港餐飲業也能在風雨后尋得新生,繼續為這座城市帶來美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