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華&龔玨
THE HOST
夏麗華(左),通訊安全公司創始人,與丈夫分別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兩人白手起家共同創業,30多年來一同投身事業。女兒龔玨Doris(右)現居上海,曾任科創板上市公司證券事務代表,現為富春山居度假村的主理人,業余愛好藝術收藏,提議在成都金融島為父母打造一處隱世而不避世的宅邸。
余島&孔令峰
THE DESIGNER
余島River(左),Studio DLight十人聯合創始人兼主持建筑/室內設計師,目前負責主創設計和軟裝設計。
孔令峰David(右),Studio DLight十人聯合創始人,目前負責空間創意規劃、軟裝搭配、藝術品和花藝設計。
在成都的金融區有一處“小島”,堆疊著離塵不離城的閑適感,周圍被錦江水岸和綠地環繞,步行就能看到遠處的城市天際線,實現人們對“都市島居”的生活想象。多年前,夏女士在這座復地金融島上買了兩戶私宅。2022年,在女兒的建議下,她決定把這里打通改造成一處適合長輩小孩共居的四代之家。
夏女士原本住在公司附近的4層獨棟別墅,工作和生活緊密結合,數十年來連軸轉地拼搏事業,幾乎沒有時間好好休息。如今,女兒已在上海成家定居,偶爾帶孫子回成都小住,讓她意識到是時候該規劃“人生下半場”。這次的新房布局,也主要圍繞著夫婦兩人和她母親的生活愛好展開。
原戶型各有1廳,
設計師將兩戶公共區域打通,
整合成客廳和餐廳。
以櫥柜、茶桌和推拉門作為分隔,
減弱了承重墻的存在感。
紅色扶手椅來自Cassina ,
米色沙發來自Vitra 。
島上的兩戶私宅格局對稱,4室1廳3衛,面積230㎡,當初買下兩戶是想和女兒做鄰居互相照應,如今她首要考慮自身需求,便決定拆掉兩戶隔墻改為460㎡的大平層,并找來和女兒同齡的設計師操刀,讓年輕人“主導”審美。
面對開闊的空間,設計師重新布局動線,營造優雅閑適的氛圍,再運用“軟隔斷”模糊生硬的實墻和梁柱。開闊的落地窗把江景引入室內,在家就能實現放松的島居生活。
設計師以淺米色為色彩基調,
勾勒墻面線板帶出輕法式風格。
軟裝選用木材、石材、金屬等不同元素搭配,
疊加佛像、屏風等藝術品,
和諧地融入中式元素。
藍色休閑椅來自Vitra ,
茶幾來自Audo Copenhagen,
餐桌椅來自Stellar Works 。
圖1右側為古董金箔六聯折屏《一望春》,
圖4墻面上是何多苓的油畫作品《雜草寫生》。
設計師將右側面朝錦江的戶型規劃成屋主夫婦的生活空間,左側戶型主要給屋主的母親居住,同時滿足女兒一家偶爾回來小住的需求。兩戶的原本的公共區域打通為1廳后,位在右側的客廳外推,把陽臺封窗納入室內,讓客廳更為開闊;左側餐廳則保留戶外陽臺,方便飯后小憩。
設計師將原戶型其中一戶的
公共區域改為餐廳,
設置用餐區、吧臺、休憩區,
用功能劃分空間,
動線布局更靈活。
沙發左上方是凌毅的攝影作品《何辨你我》。
“雖然兩戶打通后的公共空間變大,但戶型顯得非常狹長”——這是設計師在打通兩戶私宅后,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于是他拓寬了狹窄的過道,以法式線條墻板和白色光面漆,通過淺色的“視覺補光”放大空間;隱藏式推拉門、平開門、窗簾、墻面柜等劃分功能區,也讓大平層更活潑,更有層次。
設計師巧借過道以白色墻面“補光”,
并充分利用折角空間形成的閱讀區、
單椅、藝術品和壁燈等,
既增加了縱向空間維度,
又打破了公共區域規整狹窄的限制。
圖2墻面上是楊福徐的布面油畫,
前方黑色單椅來自Thonet。
在城市中“島居”,追求的是更深一層的精神富足,離塵不離城,適當融合自然、人文與生活美學。
夏女士的女兒現為富春山居的主理人,也為設計師從另一角度提供了來自度假村的設計思路,設計師便就此結合女主人低調沉穩的性格和長者宜居的需求,將低調優雅的“度假感”帶進日常。寬闊的公共空間、每間臥室都是帶有獨立衛生間的套房,讓四代家庭的每位成員在團聚共居之余,可以自在地擁有專屬自己的一方天地。
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是屋主最喜歡的區域,她形容每天看著日出,就像在看一幅流動的畫卷,隨著季節更迭,日出的方向都不一樣,到了晚上,月亮還會倒影在江面,讓她的內心感到非常平靜。
餐廳邊上的咖啡角,
通過木飾墻面和書柜留出空間感。
陽臺外隱約透著住宅高樓,
讓島居顯得更有生活氣息。
鉆研通信科技領域30多年的夏女士除了兼顧家庭,還要追求事業和自我成長,即便創立的公司已經穩定發展,她還是很難放寬心:“入住后,我覺得唯一的缺點是離我上班比以前更遠,所以當時搬不搬過來我都很糾結。” 看著夏女士常年為事業拼搏,女兒也希望她能放慢腳步,把重心從工作轉移到生活。
夫妻倆提出“分床不分房”,
設計師便用過道和推拉門取代了實墻,
實現空間的劃分。
圖1墻面上是唐可的布面油畫《紅頰》,
圖4是姜一鳴的攝影作品《山之一號》。
“隨著年齡增長,我想要安定下來,向內求而非向外,給予心靈更多安靜思考的空間,加上我和我先生作息有很大的差別,尤其睡眠會相互影響,所以我們也提出要分床不分房。”雖在同一間臥室中居住,但設計師巧妙地用過道和推拉門取代實墻,夫妻倆可以相互照應。
夫妻倆的臥室均圍繞個人愛好打造,
左圖為男主人的書房,
右圖為女主人閱讀區,
藍色卡座面料來自Kvadrat。
兩人各自有獨用的衛浴空間(圖為女主衛),
黑色單椅來自Magis。
夏女士的丈夫喜歡閱讀,有時會熬夜,現在臥室里有了專屬書房,即使兩人作息不同,也不會互相打擾;而她則對收納要求比較高,臥室里有獨立的衣帽間,還有書桌和健身區。夏女士笑著說:“分床后我一個人睡,睡眠質量好很多,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收獲。”
回憶當初買下金融島的兩戶私宅,屋主原本勾勒的生活樣貌是一戶自住,一戶給留學回成都工作的女兒住,沒想到女兒后來在上海成家,反而很少回來。如今,這個家用另一種更包容的姿態,容納下四代同住。
大平層的活動空間更大,
也不怕有階梯磕碰,
更適宜長者和兒童居住。
春節期間,女兒帶著一家四口回成都,兩個孫子在房子里自由奔跑。相比之前居住的4層獨棟別墅,金融島上的大平層全屋沒有一處臺階、位于電梯高層、窗外視野開闊,室內則以溫潤典雅的人字拼地板取代冰冷的地磚,更適合長輩和兒童居住。
“我媽媽80多歲了,個性比較獨立,一直以來一個人住,正好現在她住一邊,我和先生住另一邊,滿足了她想要有個人空間的居住習慣,我們也可以照顧到她。”夏女士如是說。
男主人愛好中式飲茶文化及閱讀,
客廳的茶桌和開放式閱讀區
都運用了沉穩的黑色,
以簡潔的線條勾勒中式韻味。
吊燈來自Audo Copenhagen。
從審美和風格層面,如何在一個空間里容納不同世代家庭成員的審美,成了設計師的另一個課題。
設計師說:“女主人愛好中式元素、女兒的審美偏向西式。針對具體的生活習慣,比如在成都會客時通常會飲茶,我們沒有按傳統茶室來設計,而是在沙發后方定制了墨黑色茶桌,融匯西式風格的同時,還彰顯了中式韻味。”
屋主的女兒品位獨具,愛好藝術收藏,設計師便在墻面和空間中適當“留白”,方便日后更換不同畫作,為收藏留出空間。
設計師在墻面上留出擺放藝術品的線板裝飾,
結合屋主女兒的收藏和審美,
挑選大小、色彩合適的畫作。
墻上掛的是王衍成的布面油畫《無題》,
沙發旁是張周捷的雕塑作品《Triangulation》。
或許四代共居的生活狀態也是如此,為彼此留出空間卻又能互相包容,夏女士滿足地說:“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狀態,能靜下心來,將來養老就在這里了也不一定……”
攝影 | 形在攝影HereSpace 賀川
文 | Elena 編輯 | fun
統籌 | 夢霏
助理丨孔鈞達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看完這個島居之家,你最喜歡家里哪個角落?你想象中的島居生活又是什么樣子呢?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520特別策劃 | 王令塵、游天翼,新婚夫婦“零幀起手”在上海安新家
90歲阿瑪尼的紐約寓所:中央公園畔,時裝之王的瀟灑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