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蘇超”,讓全網都笑瘋了。
蘇州、無錫、常州,這三個圍在太湖邊上的城市,過去因為經濟發達被稱為“太湖三霸”。如今,由于在前幾輪的比賽中集體拉胯,它們淪為了“太湖三傻”。
網友調侃:你還別說,挨著太湖就是水啊。有的人更狠,直接叫它們“吳三跪”。
前兩天,蘇州隊請來貝克漢姆應援,又被網友嘲諷“踢不過就開始炫富了”。
類似的江蘇特色笑話還有很多:“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沒有假球,全是世仇”“爆火原因是,天時地利人不和”……
一片笑聲中,蘇超正在變成一個聚寶盆式的足球廟會。
原價5元10元的門票,在二手平臺上暴漲到500元;
6月2號到6月8號,江蘇各地景區訂票量上漲了305%;
一件印有“叫南哥”字樣的帆布包,在電商平臺上賣出幾萬件。
此前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預測,整個蘇超賽季將創造超3億元的綜合經濟效益。現在看來,預測保守了。
一個越有梗越賺錢的運動,神奇地誕生了。
一個“正規軍”,竟比野路子更野
談起蘇超,免不了會想起村超,但它們其實有很大區別。
村超是以縣城為根據地,蘇超則是江蘇省13個地級市全部參與進來,組織架構規格更高,而且主客場的賽制規模堪比職業聯賽,賽程跨度7個月。
村超最初由民間自發組織,蘇超則是由地方政府一手創辦的賽事,光贊助體系就有5個等級,妥妥的“正規軍”。
不過更大規模、更“正規”,并不構成蘇超爆火的必要條件。
畢竟類似的省內足球聯賽早就有了。比如,有近十年發展歷史的“浙江省足球超級聯賽”,2018年正式升級為主客場賽制的“廣東省足球超級聯賽”。
前浪們沒有出圈,因此一開始,蘇超也沒有抱太大期待。江蘇省足球運動協會副主席王小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起初他們特別怕沒有觀眾來,所以對每個賽區場地的要求是觀眾人數最低不得低于2000座。畢竟第一年辦,萬一搞個特別大的場地沒人來,冷場也不太好。
不曾想,第一輪一開場就一票難求,之后多支參賽隊不得不更換更大的主場,甚至拿出了符合國際足聯比賽標準的專業球場。
“到江蘇省足協工作五年以來,第一次電話被打爆了!”王小灣說。
導致這一切的第一雙推手,可以用一句流行語形容:官方玩梗,最為致命。
江蘇最大的梗莫過于“散裝江蘇”“聚是一盤沙,散是十三盤散沙”。
一個來自江蘇的人,對外絕不會說自己是“江蘇人”,而是會說自己來自“XX市”,甚至會精確到縣鎮村。此前江蘇文旅做了個景點介紹視頻,被本省網友們逐幀計算各市的出現時長,吐槽“宿遷憑什么比揚州多三秒”。
散裝的特性,也延續到了蘇超:13個城市竟然鼓搗了10種買票方案!
雖然“散裝梗”“內斗梗”聽著似乎有點不和諧,但面對這樣的天然流量密碼,官方毫不避諱,直接放下偶像包袱,因勢利導地把它們變為宣傳素材。
官方的一句“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引爆全網情緒。
比賽期間,一些城市掛出了諸如“內戰期間,不接外賓”等標語。
就連江蘇的本省媒體《新華日報》,在蘇超面前都分裂為了13個分社,各自做海報聲援自己所在的城市。
官方投下流量炸彈,很快蘇超在線下線上都成了頂流。
相關數據顯示,蘇超現場觀眾人數第一輪場均7745人,第二輪場均9852人,第三輪場均15025人,上座率碾壓國內專業聯賽。
虎撲推出積分欄,將蘇超和英超、中超、西甲、德甲等超級聯賽并列;央視頻APP,也可以預約蘇超的直播。
官方按下開始鍵,足球場外的“梗王爭霸賽”拉開序幕。
爆火背后,至少有13位“高人”
每次有城市爆火,人們都很好奇誰是“背后高人”。
事在人為,高人肯定是存在的,但有時不一定是具體哪個人。就蘇超而言:誰能出爆梗,誰就是高人。
打頭陣的是文旅高人,各市文旅部門各顯神通。
南京文旅發布的海報把自己的鴨子形象畫成一米八,把無錫水蜜桃畫成一米二。并配文“水蜜桃,聽說很好捏”。
無錫文旅的海報里,南京鹽水鴨被水蜜桃踢倒在地,毛都掉了。
常州與揚州賽前,揚州文旅發布了搶走恐龍蛋做蛋炒飯的視頻。
端午小長假期間,各市文旅部門的隔空比拼更激烈:鹽城推出“觀鳥+觀賽”套餐,預訂超2萬單;常州的中華恐龍園對第三輪對手揚州的球迷全部免票,“據說今天恐龍園里有一萬個揚州人”;淮安100元門票附送龍蝦、游泳卡和摜蛋教程,被戲稱“買贈品送足球賽”;鎮江景區夜游人數激增3倍。
比起下手知輕重的文旅高人,更精彩的是民間高人。
各市之間的“愛恨情仇”,民間高人自然知根知底,因此出手直戳對方肺管子。
他們的“斗爭”焦點,大概可分為:榜一之爭、歷史舊賬、美食battle、產業暗戰、現實槽點。
榜一之爭,源于江蘇十三城誰也不服誰,都想當省內扛把子。
所以“輸誰都不能輸給省會南京”成為了共識。第一輪比賽南通隊以2:1戰勝南京隊,結束后現場南通球迷興奮地齊聲高喊“叫南哥”。南通對戰泰州時,球迷們還直接帶著“南哥來了”的橫幅殺到客場。
對“南哥”稱號的爭奪,后來甚至蔓延到了縣鎮。連云港和泰州接連跳出來,說自己“只認一個南哥”,那就是“灌南(縣)/戴南(鎮)”。
再比如美食battle,和普通人更息息相關,不想關注都不行。
南京對戰無錫前,無錫本地的商場曬出標語,說這是南京鹽水鴨與無錫水蜜桃之間的戰爭,放話說無錫輸了以后水蜜桃加鹽,南京輸了以后鹽水鴨加糖。
第二輪淮安大勝鎮江,氣得鎮江網友們連夜P圖編了一則通知:“即日起對出口到淮安的香醋實行100%的關稅。”
無錫隊客場挑戰泰州隊失利,是因為“他們去外地比賽,吃了不放糖的湯面,低血糖了(無錫人嗜甜)。”
由現實槽點衍生出的爆梗,同樣是流量密碼。
此前,常州每輸一場球,“常”字就少一些筆畫,“常州”一路變成了“丨州”。這其實是對一個老梗的二創——之前常州北站的“常”字被風雨掛掉了頭,被網友們戲稱為“吊州”。
輸球就算了,有時贏球的城市也逃不了被調侃。當泰州隊贏球時,人們會說因為“它有主場優勢,其他隊得坐大巴去泰州,舟車勞頓。”這句話的背景是:泰州是目前江蘇省內唯一還沒通高鐵的城市。
此外,還有各種歷史和現實因素導致的“德比”:楚漢德比、蘇南德比、太湖德比、西游德比、新能源德比、芯片德比……
即使輸了,也沒人會急眼。畢竟市里輸了,關我縣/鎮/村什么事?
每個讓人會心一笑的爆梗,都有極其可觀的播放量和討論度,蘇超想不出圈都難。
出手能如此精準,江蘇的每座城市至少都有個“高人”。
要學蘇超,不能只學會造梗
按照經驗,一有好的新事物出現,總有人要上升一下高度,將其樹立成典型,推廣學習。
蘇超出圈后,網上很快就傳出:“粵超”“魯超”似乎也要來了。
但要復制蘇超的火爆,恐怕會很難。
一方面,“散裝江蘇”等熱梗既是流量制造機,也讓人相信比賽會很純粹。
此前徐州VS宿遷的“楚漢之爭”,號稱劉邦和項羽跨越千年的對決,就明顯火藥味十足。觀賽球迷表示:“現場超燃,90分鐘擔架抬走6個人,草坪被鏟起好幾塊,全隊最忙的是隊醫。”“再踢下去雙方主教練都得熱身準備上場了。”
比起一些職業聯賽為了成績,充斥著“假球”“黑哨”等亂象,蘇超每場比賽幾乎都在詮釋“沒有假球,全是世仇”,各種真實對抗提供了精準的情緒價值。
另一方面,最難復制的是:賽場之外的江蘇。
雖然蘇超選手以業余選手為主,但其實出風頭的往往是職業球員和前職業球員,其中一些人還是前江蘇隊成員甚至是現役國腳級選手。
還有一路贏球的南通隊,其隊員主要來自目前征戰中乙的珂締緣俱樂部,只是大部分還不算職業球員。該俱樂部是民企主辦和贊助、政府扶持的俱樂部,而這樣的俱樂部在江蘇還有很多。
有錢的地方才有更多人才,比賽才會更有觀賞性,才更能讓人看到上頭。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江蘇全省每萬人擁有足球場數1.36個,人均擁有足球場面積0.42平方米,都是全國第一。
光有錢還不夠,還必須是每個城市都有錢。
江蘇是全國唯一沒有經濟核心的省份。其他省份一般有一個或兩個核心,只有江蘇特立獨行:13城可以說都是核心,全是百強市,還有24個百強縣。
雖然蘇南蘇北有差距,但它們的差距也遠比其他省份小得多。有人算了經濟總量前六位的省份,去年省內城市GDP最高最低的倍差,六省平均值為17.6倍,江蘇則最小,僅5.7倍。
另外,江蘇13城全部得到了二級財政的地位,在財政層面和江蘇省平級。
經濟獨立自主,所以才能誕生深入人心的誰也不服誰的“散裝”梗。
當然了,江蘇看似散裝實則整裝,否則也不會從官方到民間一起心有靈犀地造梗,集體提升流量和關注度,有錢一起賺。
上一刻拼得仿佛仇人相見,下一刻看到對手抽筋,也會毫不猶豫地幫他壓腿。
“散是滿天星,聚是‘蘇大強’”,才是江蘇的真面目。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