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剛剛拿下法國,賽后那個畫面其實比比分還要扎心——魏秋月主動過去擁抱張籽萱,前輩和新星的笑臉碰在一起,這種“傳承的戲碼,懂球的看了都會有點感慨,畢竟這支隊伍最不缺的就是故事,每一代人都像是在接力,前輩剛放下擔子,后輩立馬就頂上來,場下一個擁抱,場內一次傳球,很多時候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有說服力,這不就是中國女排嗎
其實很多人都在說張籽萱和魏秋月像——年少成名,打法風格也有點影子在,兩人都是二傳,但細節里差異還是挺明顯的,魏秋月巔峰時期身高183,臂展接近190,腰腹力量頂一檔,什么叫身體天賦拉滿,她就是例子,攔網、處理高球、跳傳都在線,尤其是那個跳傳,手點直接高過網口,快攻節奏拉得飛起,穩定性也好,二號位傳球一絕,和朱婷、惠若琪這些主攻配合得滴水不漏,馬蘊雯甚至被球迷調侃“只有魏秋月才是她的真命天子,你說是玩梗吧,其實也是對默契的肯定,但魏秋月打法有一個硬傷,就是太吃身體了,膝蓋積水腫得像饅頭,頻繁跳傳、搶上網球,直接把膝蓋磨廢了,后期她的低位一傳只能靠下蹲上手,質量還行,但移動慢了,腳下不到位,墊傳多了,傳球質量自然也打了折扣
問題來了,張籽萱到底像不像魏秋月,她有沒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其實這場球已經給了一些答案,張籽萱的跳傳屬于雙腳剛離地的小跳,彈跳還沒拉滿,但傳球節奏和天賦是真的好,和王媛媛、莊宇珊這些打低平快的副攻配合得很順,甚至有點難以置信,換龔翔宇上場后,她又能馬上調整傳球方式,給龔的球近網高一些,給唐欣的球開網一些,這種對攻手差異的理解和執行力,16歲的年紀做到這一步,是挺有東西的,最難得的是,她沒有因為場上局勢變化亂了陣腳,主攻、副攻、接應怎么變,她都能給到合適的位置,很多老二傳都做不到這么穩
但也不能光夸,張籽萱的攔網高度確實還差點意思,這一方面是脂肪率高了點,另一方面下彈跳還沒完全練出來,膝蓋保護也得拉滿,畢竟前車之鑒就在那兒,魏秋月就是被膝傷拖慢了腳步,二傳這個位置,能打到30歲都不算多見,早早傷了就只能靠傳球手感和經驗茍著,競技狀態下滑是鐵律,張籽萱要想走得更遠,減脂和增強下肢爆發力是必須的,別被“小魏秋月這個稱號框死了,她完全可以打出自己的風格
再聊聊戰術層面,這幾年中國女排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后攻成了常規武器,魏秋月時代,后攻更多是渡輪,惠若琪、王一梅的后攻是殺招,但出手頻率不高,現在后攻變成了常態操作,張籽萱在這塊表現得很扎實,能及時轉后攻,前排受阻馬上調整,傳球思路清晰,這點比很多同齡二傳要強不少,能在場上做出快速判斷,說明她是真的在看比賽,腦子是在線的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問,魏秋月和張籽萱到底誰更強,其實沒啥必要“對噴,時代背景、隊友配置、戰術要求都不同,魏秋月靠身體和手感撐起了一個時代,張籽萱則更像是戰術升級產物,技術更細膩,適應性更強,未來能不能超越前輩,關鍵還是看她能不能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別被外界的“標簽限制了發揮
當然,輿論場上也有“擺爛聲音,有人覺得中國女排二傳斷檔,其實真沒那么夸張,張籽萱只是剛起步,她的潛力已經讓人看到了希望,魏秋月的擁抱其實就是態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誰都不是天生的救世主,16歲能站上國家隊,已經是天賦和努力的雙重肯定,剩下的路要她自己走,球迷只希望她別急于求成,也別被所謂“前輩光環壓住了節奏
此情此景,場下是擁抱,場內是交棒,競技體育的殘酷和溫情都在這個瞬間,張籽萱需要的不是“封神或者“踩前輩,而是用自己的表現告訴大家,傳承并不是復制粘貼,而是不斷升級,中國女排的二傳位置,從魏秋月到張籽萱,每一代人都在用行動回答同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扛住壓力,打出屬于自己的那一傳
最后,結論其實很簡單,魏秋月的擁抱不是儀式感,是認可也是期許,張籽萱的未來能走多遠,沒人能打包票,但只要她能保持健康、不斷進步,未來絕對可期——二傳永遠在路上,傳承也不止一代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