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刷到了一張照片,58歲的樊馨蔓站在紀中文化公司門口,臉上寫滿了堅毅。曾經那個執導《感動中國》的央視金牌導演,如今在網絡上的標簽卻變成了”張紀中前妻”。每當我看到媒體將一個有才華的女性簡化為”誰的妻子”或”誰的前妻”時,內心總會泛起一陣寒意:一段婚姻,為何能輕易抹殺掉一個女性幾十年的職業成就?
在樊馨蔓與張紀中那場轟動一時的離婚大戰中,公眾的注意力幾乎全被”出軌”“私生子”“財產爭奪”這些情感八卦所吸引。很少有人記得,樊馨蔓曾是中央電視臺最年輕的女導演之一,她執導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曾讓無數觀眾熱淚盈眶。她的導演技藝精湛,曾獲得多項電視藝術大獎,是業內公認的專業人才。然而,一場婚變,就足以讓公眾忘記她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只記得她是”張紀中的妻子”。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社會總是傾向于將女性的價值與婚姻掛鉤,而忽略她們在專業領域的成就?
離婚后的張紀中迅速與小20多歲的女演員杜星霖組建家庭,并在幾年內喜得三子。媒體報道他時,依然聚焦于”大導演”“行業大佬”的職業成就,鮮少有人用”樊馨蔓前夫”來定義他。相比之下,樊馨蔓雖然拿回了紀中文化公司85%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但她的新聞標題永遠離不開”張紀中前妻”這個標簽。這種敘事不平等背后,折射的是社會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男性的身份建立在職業和成就上,而女性的身份卻常常附屬于她的婚姻關系中。
更諷刺的是,當樊馨蔓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時,輿論場上立刻出現了批評她”貪婪”“不依不饒”的聲音。仿佛女性在離婚后就應該體面退場,不計較利益得失。但當張紀中公開離婚協議書,侵犯樊馨蔓隱私權時,卻很少有人質疑他的行為不妥。這種雙重標準不正是社會對”前妻”這一身份的刻板印象嗎?女性一旦從婚姻中退場,就應該消失在公眾視野,而不是繼續爭取屬于自己的權益和尊嚴。
回到樊馨蔓的現狀:離婚9年后,她逐漸淡出公眾視野,專注經營自己的公司。雖然公司面臨經營困境,但她選擇了獨立面對,而非依附于任何人。這種選擇本身就展現了一種令人敬佩的尊嚴和勇氣。在一個鐘愛”勵志故事”的社會里,我們習慣于贊美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但卻很少思考:為什么我們要求女性在婚變后必須展現出堅強和成功,才能獲得認可?難道失敗和脆弱不也是人生的常態嗎?樊馨蔓的價值,不應該僅僅由她離婚后的”成功”與否來衡量,而應該包含她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全部歷程和選擇。
當我們審視樊馨蔓與張紀中的故事時,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社會對女性的集體偏見和標簽化。媒體習慣性地將女性簡化為”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前妻”,卻很少有人問:她在婚姻之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有怎樣的才華、夢想和堅持?當一個女性的身份被婚姻定義時,她的才華與成就仿佛只是生命的插曲,而非主旋律。
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對女性而言,婚姻有時還是職業的掩埋場。樊馨蔓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女性最大的悲哀,不是婚姻的失敗,而是被這個世界遺忘了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全部價值和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