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小腦萎縮,走路不穩、頭暈目眩、言語含糊,生活仿佛蒙上陰霾。從中醫角度剖析,此病根源在于先天腎精耗損與后天臟腑失調,核心病位在 “腦”,關鍵失衡于“脾腎”,阻滯于 “痰瘀”。
《醫宗必讀》有言:“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脾主運化,氣血化生之源?!?脾若虛弱,水谷精微無法上輸滋養腦髓;腎若虧虛,精髓無以填充腦竅。二者本根動搖,痰瘀趁虛而入,阻滯經絡,小腦失養,癥狀便紛至沓來。
脾虛氣弱:多因長期飲食不規律、過度思慮,致脾氣虛弱,運化失職?;颊叱8兄w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稀 —— 這是氣血生化無源,腦髓失于濡養。
腎虛髓空:或因年老體衰,或久病及腎,腎精漸虧,髓??仗?。腰膝酸軟、耳鳴健忘、夜尿頻多等癥狀頻發 —— 這是先天之本不足,腦髓難充。
痰瘀阻絡:病情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痰濕內生,痰瘀互結,阻塞腦竅經絡。走路搖晃、肢體麻木、言語蹇澀 —— 這是氣血不通,清陽不升。
下面通過一則案例,分享盛勁強大夫臨床屢見奇效的調理良方,精準辨證加減,助患者重獲生活活力。
58 歲的周阿姨,確診小腦萎縮兩年有余。自述年輕時長期伏案工作,缺乏運動,退休后又偏愛肥甘厚膩食物。起初僅感輕微頭暈,未予重視,而后逐漸出現走路搖晃、持物不穩,需扶拐杖行走,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減退。
刻診時,周阿姨體型偏胖,面色萎黃,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質紫暗,舌苔白膩,脈沉滑澀。綜合判斷,此為脾虛濕盛、腎虛髓虧、痰瘀阻絡之證。
方藥:熟地黃、巴戟天、淫羊藿、法半夏、膽南星、天麻、川芎、葛根、黃芪、茯苓、石菖蒲、炙甘草。
治療效果如何呢?
周阿姨堅持早晚餐后服用此方,一個月后復診,頭暈癥狀明顯減輕,精神狀態有所改善;繼續服用三個月,已能獨立行走 10 米左右,說話清晰度提升,肢體麻木感緩解;鞏固治療半年后,周阿姨可自行下樓散步,記憶力好轉,生活基本能夠自理。
其中的道理?
小腦萎縮的病根在于脾腎虧虛為本,痰瘀阻絡為標。因此,治療需標本兼治:
補腎填髓:熟地黃、巴戟天、淫羊藿滋補腎精,填充髓海,如同為干涸的河床注入水源;
化痰祛瘀:法半夏、膽南星燥濕化痰,川芎活血化瘀,清除痰瘀 “垃圾”,疏通腦竅經絡;
健脾益氣:黃芪、茯苓、炙甘草健脾補氣,增強氣血生化,為腦髓輸送營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