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威生物)自 2017 年成立起,便以創新型生物制藥企業的姿態闖入大眾視野,宣稱專注于腫瘤和年齡相關疾病領域,立志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2022 年 1 月 18 日,其成功登陸科創板,彼時風光無限,首發募集資金凈額高達 33.03 億元,資本市場對其寄予厚望,期望它能在生物醫藥賽道上一路疾馳,創造佳績。
然而,現實卻給了市場一記沉重的耳光。邁威生物上市三年來,業績表現慘不忍睹,持續虧損的陰霾始終籠罩著這家企業。2022 年,公司凈虧損 9.55 億元;2023 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 10.53 億元;到了 2024 年,虧損額雖稍有收窄,仍高達 10.44 億元。短短三年間,累計虧損已超過 30 億元,猶如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不斷吞噬著投資者的信心和企業的未來。
深入探究其財務報表,研發投入的居高不下無疑是導致虧損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 - 2024 年,邁威生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7.59 億元、8.36 億元和 7.83 億元,均遠遠高于同期公司的營業收入。2024 年,公司營業收入僅為 1.998 億元,而研發投入卻高達 7.83 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近乎瘋狂。盡管公司聲稱這是為了推進新藥研發管線,多個創新藥物處于關鍵臨床試驗研究階段,但如此巨大的投入產出比失衡,不禁讓人對其資金使用效率和研發策略產生質疑。
與此同時,邁威生物的銷售費用也在持續攀升。2024 年,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增長 34.12% 至 1.92 億元。在產品尚未打開市場、銷售收入有限的情況下,銷售費用的大幅增加無疑讓公司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這究竟是市場推廣的必要之舉,還是存在資源浪費、管理不善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
產品商業化之殤:叫好不叫座
邁威生物目前已有三款產品上市銷售,分別是君邁康、邁利舒和邁衛健。理論上,產品上市意味著公司開始進入收獲期,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這三款產品上市時間雖不短,但市場表現卻極為慘淡,銷售收入微薄,遠不足以支撐公司的運營和發展。
2024 年,君邁康的營業收入僅為 562.5 萬元,邁利舒為 12437.29 萬元,邁衛健為 1459.36 萬元。這樣的銷售業績,與公司高昂的研發投入和運營成本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以邁利舒為例,雖然其在 2024 年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但與同類競品相比,市場份額仍微不足道。這不禁讓人思考,是產品本身缺乏競爭力,還是公司的市場推廣策略存在嚴重偏差?
在競爭激烈的生物醫藥市場,產品的商業化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邁威生物的這三款產品未能在市場上掀起波瀾,不僅反映出公司在產品研發時對市場需求的把握可能存在偏差,也暴露出其在銷售渠道拓展、品牌建設等方面的短板。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將岌岌可危。
研發管線:希望還是泡沫?
邁威生物宣稱擁有 16 個處于臨床前、臨床或上市階段的核心品種,其中包括 12 個創新藥和 4 個生物類似藥,覆蓋腫瘤、免疫、眼科和骨科等多個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看似豐富的研發管線,成為了公司對外宣傳的一大亮點,也讓投資者對其未來充滿期待。
然而,深入分析這些研發項目,卻發現其中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以公司寄予厚望的核心產品 9MW2821 為例,這是一種靶向 Nectin - 4 的抗體偶聯藥物(ADC),雖然已獲得 FDA 的多項監管認定,包括三項快速通道認定(FTD),用于治療多種癌癥,但臨床試驗進度卻一再延遲。公司原計劃在 2025 年 12 月前繼續進行探索性終點研究,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否按時完成仍存在巨大疑問。
此外,其他在研項目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臨床試驗的復雜性和高風險性使得這些項目隨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夭折,一旦失敗,前期投入的巨額資金將付諸東流。而且,即使部分項目能夠順利通過臨床試驗,成功上市后的市場競爭也將異常激烈。邁威生物能否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充滿了變數。
董事長被立案:公司治理的危機
2025 年 5 月 10 日,一則重磅消息震驚了市場:邁威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大濤因涉嫌短線交易,被中國證監會決定立案。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投資者的恐慌。
劉大濤作為公司的核心人物,不僅掌控著公司的戰略決策,還持有公司 1510 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 3.78%,系公司的第三大股東。其個人行為不僅關乎自身聲譽,更對公司的形象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邁威生物在公告中聲稱,本次事項系對劉大濤個人的調查,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但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顯然并不買賬。消息公布后,公司股價大幅下跌,市值蒸發嚴重。這一事件不僅讓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也引發了市場對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監管機制的嚴重質疑。
在公司治理層面,董事長作為公司的最高領導者,其行為應該受到嚴格的約束和監督。劉大濤涉嫌短線交易,反映出公司在內部治理上可能存在漏洞,對高管的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衡機制。這不僅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也侵犯了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港股上市:是救命稻草還是懸崖邊緣?
在業績持續虧損、董事長被立案調查的雙重壓力下,邁威生物于 2025 年 1 月 6 日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試圖通過港股上市來緩解資金壓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然而,這一舉措究竟是公司的救命稻草,還是將公司推向更深的懸崖邊緣,尚有待觀察。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港股上市確實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的融資渠道,有助于緩解公司目前緊張的資金狀況。如果能夠成功上市,公司可以募集到大量資金,用于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為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
然而,港股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要求更為嚴格,投資者也更加理性和成熟。邁威生物在 A 股市場表現不佳,虧損嚴重,且面臨諸多問題,能否在港股市場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上市失敗,公司不僅將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還將進一步損害公司的聲譽和形象。
即使成功在港股上市,公司也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更高的監管要求。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司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升業績和改善公司治理,即使融到了資金,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邁威生物在光鮮的外表下,隱藏著諸多嚴重的問題。持續虧損的財務狀況、產品商業化的失敗、研發管線的不確定性、董事長被立案調查以及港股上市的巨大風險,猶如一把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公司的頭頂。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面對這樣一家問題重重的企業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理性的判斷。而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也應該加強對邁威生物的監管力度,督促公司規范經營,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生物醫藥行業關乎國計民生,我們期待邁威生物能夠正視自身問題,積極進行改革和調整,真正成為一家有擔當、有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而不是在虛假繁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