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我國封建王朝之間的更替,幾乎無不伴隨暴力征伐而完成,最后的明、清更替亦是如此,而且其血腥程度,照比前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細研究你會不難發現,清王朝實施慘無人道的屠城劣行,多發生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也就是說,清軍在長江以南遭遇的抵抗,尤其是民間組織抵抗要遠多于北方地區,這又是為何呢?
上圖_ 明朝與后金版圖
北人與關外滿洲接觸更為“頻繁”
眾所周知,清王朝發跡于關外東北,其前身就是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滿洲政權。在滿洲政權逐漸壯大后,開始向關內擴張。而最 先受到這種擴張沖擊的,就是明王朝的北直隸以及山東地區。
一方面,這些地區由于受到滿洲人的劫掠與蹂躪,切身經歷過“八旗鐵騎”的強悍與兇殘,因此從心理上極度恐懼滿洲人的武力;另一方面,隨著滿洲政權的實力大增,很多關內特權階層的漢人,開始與滿洲暗通曲款。這種現象尤其在,滿洲不斷招降明朝遼東邊境官員,以及八旗漢軍不斷增編之后。
這類前期的“鋪墊”,確實讓清王朝入關之后,北方很多地區是望風而降。很多時候,清王朝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成功占領一地或一城。反之,南方地區因為地理原因,并未有親歷滿洲蹂躪之慘痛,對于滿洲兵的兇殘也多是聽說,因此,南人思想意識上沒有正確認識到滿洲兵戰斗力的強悍。這也南人表現出更為勇敢的原因之一。
上圖_ 李自成起義圖
北方士紳更加痛恨李自成以及農民起義軍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的難以捉摸,李自成轟轟烈烈地折騰了大半個中國,結果他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就是為了“助攻”大清王朝一樣。
由于當時李自成的農民軍,主要是席卷北方地區,因此北方地區的士紳階層,被農民軍“收拾”得更加普遍與徹底。甚至在李自成敗退之后,很多地區殘余的農民軍依然以“落草”的形式,持續與士紳階級做斗爭,士紳們真是這折騰地苦不堪言。
清王朝入關之后,成功地團結了大批前明官員與地方士紳。這些人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拋棄前明主子以及那“根深蒂固”的忠君信仰,主要原因是清王朝答應打擊農民軍,為他們保護財產。由于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們“忠君”信仰的快速轉變,也就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組織。至于,星星點點的零星抵抗,在清軍鐵騎之下,自然是不堪一擊,也就不足掛齒了。
而南方士紳,因為幸運地逃過“打土豪,分田地”,因此生產資料被破壞得較輕,士紳們并不急迫地需要得到新政府的保護。更何況,新政府還是由外族夷狄所建立。
上圖_ 明朝官場上的地域朋黨斗爭
明王朝時期,南官對北官的壓制
明王朝的黨爭,尤其是王朝的中后期,那絕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但有所謂的“閹黨”與“東林黨”,勢均力敵,你死我活的纏斗,更有南方官員對北方官員的全方位打壓。這種極其明顯而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讓北方士大夫長期游離于朝廷權力中樞之外。可以說,北方官員對南方官員是十分痛恨的。
隨著明王朝的倒臺,清王朝進駐北京后,“團結”前明官員政策的實施,讓同為北人的北方前明官員重新找到了“地域優越感”,于是更熱衷于為新王朝盡忠。大量數據表明,清初投降的前明官員,大部分為北方人。在新王朝初期,迅速形成了北官對南官的全面壓制,一解北官們的心頭之恨。
當然,這與另一個客觀原因有關,就是南方官員在明朝北都陷落之后,還可以返回南方老家,甚至加入江南南明政權,而北方官員,則無處可去了。這也是北官們為自己之變節,所做的辯解之一。
上圖_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臭名昭著的“剃發令”
早在清王朝入關之初,多爾袞就想要推行這“剃發令”,但是遭到關內漢人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暫且擱置。
那么何為“剃發令”,又為何會遭到漢人的強烈抵制?
“剃發令”,簡單說就是令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男子,摒棄之前的發式而改為與滿洲人同樣的發式。又因為滿洲發式與漢人發式區別極大,漢人男子需要剃掉大部分頭發而僅在腦后保留一個小辮子。這道命令,遭到了漢人,尤其是漢族文人的強烈抵制!
儒家文化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種觀念是根深蒂固地植入中原文人的腦子里,剃發從價值觀上就不被接受。而且明代文人頭發留得很長,他們每天都會花費大把時間來整理一頭長發,這儼然成為了身份與地位的象征。而滿洲統治者卻命令將發式剃為滿洲的“金錢鼠尾”,顯然與漢人文人的意識形態截然不同,這必將遭到漢族文人們的強烈抵制。
上圖_ 清朝的發型演變
在清王朝入關之初,因為要團結漢族文人與士紳階層,因此多爾袞不得以而暫緩“剃發令”,僅要求歸降軍人剃發,而文人則不強制為之。但是,隨著清王朝在中原的統治區域逐漸擴大,以及一些歸降漢族官僚,為迎合滿洲統治者而主動剃發等不齒行為,讓多爾袞錯誤地認為強制推行“剃發令”時機成熟,并且號稱“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
強制推行“剃發令”之際,恰是清軍剛過長江,正打算實現和平統治江南之時。實際上,當時不少地區的士紳階層已經主動上交了地方稅收薄以及人口冊等,這類象征著歸降新政權的重要文件,但由于“剃發令”的強制執行,使得這些本打算歸降的士紳們立刻“反水”。一些人甚至不惜散盡家財,置個人及家人生死與度外,也要組織一些力量拼命抵抗清軍與“剃發令”的實施。面對如此激烈的反清浪潮,清王朝的解決方式就是血腥粗暴地鎮壓。
盡管,清軍不斷地鎮壓各地“反動”行為,但實際上,貫穿整個清王朝,江南地區的反清組織也沒能夠被肅清。所以,“剃發令”的強行推行,不但讓清王朝在其初期占領江南時遭遇極大阻力,而且即便在完成一統之后,江南地區仍然存留許多反清復明的地下組織,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地下組織都是清王朝統治的重大隱患之一。
上圖_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動
相反,在“剃發令”實施之際,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區早已經被清王朝占據并形成了相對有效的統治,因此也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但局部地區,尤其是農村的反清活動,在清初并未間斷,這也反映出北方漢人對于“剃發令”的強烈抵制。“剃發令”之臭名昭著,由此可見一斑。
漢人如此激烈地抵制“剃發令”,是多爾袞等清王朝統治者們始料不及的。這也讓新王朝的統治者們反思并明白,妄圖以野蠻而粗暴的征服而坐穩中原江山是不可能的,唯有與漢民族的融合,順應這一歷史鐵律,才能夠實現長久的統治。此后的王朝統治者們,再也沒有明目張膽地破壞中原文明的行徑,相反以推崇儒家文化而代之,清王朝這才實現了近三百年的統治,而它自身也的的確確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之一。
參考資料:
〔1〕《洪業:清朝開國史》 (美)魏斐德/著 新星出版社
〔2〕《南明史》 顧誠/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