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經(jīng)方實用經(jīng)驗72條:
1.溫病不能發(fā)汗,又不能吃瀉藥,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湯(經(jīng)方而言)。真正的溫病實證(表現(xiàn)為說胡話,大便干,難下),可用大量的麥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黃(同時用強壯滋陰解熱藥的話,也可不用生地,用人參)。
2.疾病伊始有兩類表證:有發(fā)熱惡寒的,是發(fā)于太陽病;無熱無寒的,是發(fā)于少陰病。
3.表證發(fā)汗后表不解用桂枝湯,就是桂枝湯發(fā)汗后表不解還用桂枝湯,但是麻黃湯發(fā)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黃湯了,也用桂枝湯。麻黃湯證和桂枝湯證用藥有個定法:發(fā)汗后,下之后這個表不解,太陽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黃湯,都要用桂枝湯,可見這個桂枝湯最平穩(wěn)不過了,就是用了桂枝湯,表還沒有解,也還要用桂枝湯不用麻黃湯,這是定法。
4.里熱大煩渴,這是白虎加人參湯證,脈洪大,身熱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湯證,但津液太傷就渴了,渴的時候就必須加人參兼養(yǎng)胃。
5.越婢湯(麻黃、生姜、甘草、大棗、石膏)主治風水,就是全身腫,脈浮,出汗,身上沒大熱,重用麻黃治表有水氣,要發(fā)水氣,麻黃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隨便吃點發(fā)汗藥,但要是明顯小便不利,身上發(fā)熱等,你要不利小便,這個表是不會解的,所以該用解表的還要用,非加利尿藥不可,如桂枝去芍藥加白術、茯苓方。
7.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各四兩)不僅治腳攣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軟也可以用,古人又稱“去杖湯”;甘草小便數(shù)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腫,甘草影響小便不利,更使水沒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數(shù),決不能發(fā)汗。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頻數(shù),說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頻數(shù),用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9.“甘溫除大熱”不是說遇到大熱就用甘溫,這是錯的,可是有一種需要甘溫來解大熱的,非用甘溫不可,比如桂枝湯,是桂枝湯沒有不發(fā)熱的,可有一個條件,脈必須弱,人必須有津液喪失的情況,百試百驗;比如甘草干姜湯,能治療津液虛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湯。
10.葛根是一個專務解肌的藥,治肌肉痙攣,臨床上無論是感冒或流感,這個人無汗、惡寒厲害,項背強明顯或不顯,就考慮用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沒有麻黃是治療有汗的。
11.葛根甘寒,《神農本草經(jīng)》講“治身大熱,消渴”,平時用葛根湯時,如病人胃不好,食欲不好,或嘔,要加半夏,半夏能夠祛水,這個胃虛愛停水的,同時它與甘藥一起發(fā)揮健胃作用。
12.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白頭翁這類苦寒藥都有收斂作用,所以都能夠治療下利,而梔子、大黃亦是苦寒藥就不能治療下利。
13.由里實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黃湯發(fā)汗,越發(fā)越厲害,由表造成的喘,越下越壞。表證吃瀉藥,不但表不解而且引邪入內,就造成壞病了。麻黃湯證的喘是以喘為主,以滿為客,由喘造成胸滿,可不是往下邊去。里實證這個喘,它先滿,由腹?jié)M往上壓迫而后喘。所以辨證時要弄清是太陽病之喘,還是陽明病之喘,太陽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胸滿;陽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滿,但是腹?jié)M。
14.“胸滿脅痛”就是柴胡湯證。柴胡《神農本草經(jīng)》講“主心腹腸胃間結氣”。柴胡與黃芩都是苦寒藥,解熱去煩,兩藥既能解熱又能去胸脅滿和痛。小柴胡湯既是解熱劑,同時也是個健胃劑,健胃止嘔。書中講:不嘔就是沒有少陽病,不渴就是沒有陽明病,陽明病準渴,少陽病準嘔。
15.大青龍湯發(fā)汗最厲害,麻黃用到18克,再配合桂枝,那是發(fā)大汗的,又加杏仁、生姜,都容易發(fā)大汗,但有石膏清里熱,石膏阻礙麻黃發(fā)汗,所以麻黃配石膏是不發(fā)汗。大青龍湯用治肺炎,腎炎水腫(治腎炎水腫有用越婢加術湯的,也可用大青龍湯),表現(xiàn)為特別的惡寒,沒有汗、煩躁。注意麻黃用量不要輕易用至18克。
16.大青龍湯不但是一個解表解熱重劑,還是一個發(fā)水氣的重劑,發(fā)水氣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湯力量大,因越婢湯里沒有桂枝。
17.小青龍湯主治心下有水氣、咳而發(fā)熱者,常用來治咳、治喘,無論小便利不利皆可。小青龍湯以麻黃、桂枝、芍藥、甘草解表,加一些溫中去飲的藥,細辛、半夏、五味子、干姜也去飲也治咳、飲逆,五味子也去水、治咳,它是一個去水鎮(zhèn)咳藥,有收斂作用。里頭水飲去,麻黃桂枝才能發(fā)揮解表作用。真正老人這種痰喘,無黃痰,白痰且沫痰,用小青龍湯的機會多,有熱象者不要用,如煩躁者,可用小青龍湯加石膏。
18.仲景脈法:浮沉侯表里,關的前后也侯表里。關以上浮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沒有至數(shù)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關以上侯表,關以下侯里。
19.臟無他病,定時發(fā)熱自汗,經(jīng)久不愈,此衛(wèi)氣不和,先其時發(fā)汗,就是在發(fā)作前吃桂枝湯準好。
20.表熱里熱,最容易辨得莫過于小便,小便一點顏色也沒有,說明里邊沒有熱,就別給病人吃大承氣湯了,說明還在表,應當發(fā)汗。
21.桂枝湯解肌,又能亢進胃氣而生津液,它是這么一種發(fā)汗藥,故用桂枝湯必須以津液喪失為先決條件。麻黃湯治表實證,由于表實,體液排泄不出去,壓迫人身上哪都疼,同時表氣不解必波及肺,就要喘,這是麻黃湯與桂枝湯的區(qū)別。葛根湯內既有桂枝湯,也有麻黃湯,所以葛根湯證一定惡風,也惡寒,他是一個清涼性、滋潤性的一種解表、解肌方劑,主要治項背強幾幾,還能治痙病。臨床凡是表不解,沒有汗,惡風寒得厲害,覺得怕冷得厲害,無論有無項背強幾幾,都可以用葛根湯。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與越婢湯合方,主證是不汗出而煩躁,“當汗不汗,其人煩躁”,本來應該出汗,而汗不得出,這個人就煩躁,內用石膏必須煩躁,或口舌干,有內熱。小青龍湯用于外有風邪,內有痰飲,心下有水氣,表不解,就是這個痰飲咳嗽這類方。
22.人參苦、甘、偏微寒,所以陰證可用,陽證也可用,真正的虛寒,寒得厲害,真正純陰證,人參不能用,用人參是有一特殊癥狀,就是心下痞硬,按著心下挺硬,食欲不振,有一種胃虛反應,要用人參。
23.麻杏石甘湯就是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因為邪盛加重麻黃,同時有熱,里熱不能用桂枝,故加石膏以解熱,肺炎愛用這個方子,真正的汗出而喘可以用,但只能用一次不能連續(xù)用,如這個藥吃了,病好一些,但熱沒完全去,這時不要一直用麻黃,換成其他解熱清肺藥,治哮喘也可以用,前提真正是汗出而喘,確實有里熱。
24.桂枝還治氣上沖,同時也起治心悸作用,但可得大量用,用至六七錢沒問題,不重用效果不好,由發(fā)汗過多造成心悸,心下這氣往上沖,桂枝加茯苓治心悸更好,這是對心臟病常用治法,甘草也大量用至六錢,它治急迫。
25.感冒患者,小便不利,這是發(fā)汗沒用,如果感冒又有泌尿系感染,這時別管感冒,你就給他用豬苓散治療泌尿系感染,感染解感冒也解。
26.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要是健胃,半夏、人參、生姜、甘草都行氣健胃祛水飲,另加厚樸消脹,臨床用于虛脹虛滿,無腹水,但肚子挺大,是氣脹。對于腹脹滿不欲食,欲嘔,用之效好。
27.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臨床上頭暈多用此方,尤其心跳、頭暈、小便稍不利,可加澤瀉,如有貧血情況致頭暈,可用本方加當歸芍藥散,一般頭眩暈沒有其他病變就可以用。
28.茯苓甘草湯用于里有停水失眠,這個方劑加上龍骨、牡蠣治心悸失眠,如遇到頑固性失眠,并有心下悸厲害,本方每每有效(茯苓12-15克、桂枝10克、生姜9克、炙草6克、生龍牡各12克),茯苓用于關于神經(jīng)方面的癥候多。茯苓甘草湯與五苓散區(qū)別在于渴與不渴,小便不利,渴著用五苓散,不渴用茯苓甘草湯。
29.消渴、小便不利,有發(fā)熱、微熱用五苓散,如此時再延遲,不利小便,這個水喝到相當?shù)某潭龋俸染鸵铝耍@叫做水逆,這個水逆是五苓散證的繼續(xù),仍用五苓散。
30.臨床上無論吃了其他什么發(fā)汗藥,或吃瀉藥這個表沒有解,雖是不汗出,也不能使用麻黃湯,要用桂枝湯。
31.小柴胡湯病由表傳半表半里,如這病相當厲害,往里頭傳,但不論在表或在半表半里,如治療得當,病情逐步減輕,但不一定在這時候好,尤其真正傷寒病,還要往里傳,吃柴胡湯后諸證消,但轉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熱了,這就變成陽明病了,臨床這時常常小柴胡湯加石膏證最多,也是渴,同時柴胡證不罷,就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就行了。
32.龍骨牡蠣對這個狂、恐懼、精神失常、心腹動悸、神經(jīng)官能癥都好用,就是桂枝甘草湯證其人煩躁不安的,或如狂等,加龍骨、牡蠣。
33.太陽病本來依法當發(fā)汗,尤其熱病,古時對這個傷寒皆屬熱病,熱病更不能用溫針治療,所以火攻根本是錯誤的,有的用酒,以火熨其背,以火熏之等,都是造成火攻逆治的情況。
34.吐后胃不和,吐后胃氣上逆的厲害,老溫溫欲吐,用調胃承氣湯就好,可不要多吃,吐下之后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這也算是個定法了,調胃承氣湯一方面去熱,一方面使胃氣不上逆。
35.小腹硬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小便不利,影響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滿,如果小便自利,那與水沒有關系,純粹是血瘀的問題,所以下血乃愈。這是瘀血結于下,用抵擋湯(水蛭、虻蟲、大黃、桃仁),水蛭、虻蟲這兩味藥作用差不多,都祛瘀之中兼解凝作用,所謂解凝就是解那個結實,就是頑固陳久的瘀血,要用水蛭、虻蟲、干漆、蟄蟲了,重一點的瘀血得用這個,比桃核、丹皮力量大。
36.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黃連1兩、半夏半升、瓜蔞實大者1枚),黃連、瓜蔞實都是苦寒去熱,解凝去熱,半夏去水。小陷胸湯常用治咳喘,寬胸化痰,但要有熱,沒有熱象的不能用,瓜蔞要量大,量小了也沒用。
37.小柴胡湯有疏肝作用,也有緩下的作用,他既是解熱劑,又可以健胃安中(因有人參),柴胡要大量用,柴胡有疏泄作用,也能通大便,《本經(jīng)》上說“推陳致新”,所以胸脅滿,大便不通,與小柴胡湯,這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臨床上治療感冒日久不了了,就是不愛吃東西,發(fā)熱,這就是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證,又有柴胡證,遇到這種病,腦袋出汗,惡寒很輕,微惡寒,手足冷,易看成是陽虛,但底下又有大便硬,故要全面看問題,可與小柴胡湯。亦可加大黃,或少量調胃承氣湯,“得屎而解”。
38.半夏瀉心湯中人參補虛,在于胃虛,而且限心下痞硬這種情況才能用,這個方劑用人參健胃而去心下硬,但也有邪,胃虛客邪之氣都往胃上去,故用黃芩、黃連去熱邪,它也止嘔,肚子滲水聲,腹中雷鳴,大便溏瀉,這個方子全治。現(xiàn)常用于胃腸功能紊亂,又有嘔,又有大便溏,肚子呱啦呱啦亂叫喚,心口感覺堵塞,不愿吃東西,均可用此方。
39.十棗湯(甘遂、大戟、芫花、大棗)治懸飲,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可用治腹水,真正實證的腹水亦可以用,大棗可用至半斤至1斤,先煮,把皮和核挑出來,用甘遂、大戟、芫花各2-3錢,用量好像挺重,沒關系,我們用大棗量多,把藥放棗湯里煮,煮差不多了將藥撈出來,喝棗湯,吃棗肉,要少吃,一下子吃多了瀉得兇,一會吃一點,稍稍下了就暫停。
40.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此方用開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點時間,把大黃取出,下次再用,不只治心下痞,還治衄血、吐血,尤其衄血,百發(fā)百中,小兒衄血也用此方。
41.附子只是單純回陽治陽虛不免片面,附子是能亢進機能的藥,哪個機能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也可用。單說附子回陽不全面,因為機能沉衰都見于陰證。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膚失其收攝,既脫汗,虛得厲害,附子可振奮這些機能,故附子瀉心湯是瀉心湯而陷于陰虛的證候。
42.生姜瀉心湯(生姜4兩、炙甘草3兩、干姜1兩、半夏半升、黃連1兩、黃芩3兩、生曬參3兩、大棗12枚)即半夏瀉心湯加生姜,減干姜用量,此方用于凡是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嘔逆下利或不下利,干噫(噯氣)、食臭(傷食的味道)最重要,有干噫食臭用半夏瀉心湯不行,此方偏于一般胃腸炎的治療,噯逆較明顯。此方易發(fā)生冥眩狀態(tài),要注意。
43.凡是胃腸炎類疾病,久而不愈,表現(xiàn)經(jīng)常大便稀溏,不愛吃東西,惡心肚子叫,心下痞硬都可以用瀉心湯類。偏于下利,干噫食臭用生姜瀉心湯;沒有下利只嘔,心下痞硬,腹中雷鳴,用半夏瀉心湯。
44.旋覆代赭湯(旋覆花3兩、人參2兩、代赭石1兩、生姜5兩、半夏半升、炙草3兩、大棗12枚)用于噯氣不除,便秘,苦于打嗝難受,此方有治噎嗝作用,如胃食道發(fā)炎、癌癥打嗝等,另胃反酸、胃痛均可用,胃酸過多可加烏賊骨或煅瓦楞。
45.急性痢疾,有發(fā)熱、惡寒者葛根湯主之;如果痢疾也發(fā)熱汗出,惡風或惡寒,但脈緩弱用桂枝湯。痢疾如表,實痢可用葛根湯發(fā)汗,虛痢可用桂枝湯解肌。急性痢疾如有熱,或惡心嘔吐,用大柴胡湯(大黃6克、柴胡12克、枳實9克、黃芩9克、白芍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棗4枚),要是有口舌干,也可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46.桂枝湯加附術治關節(jié)炎效好。附子這個藥有個反應,大劑量用就有眩冒,不但冒而且暈,還想吐,如醉酒,這是過量了,故此藥開始不要大量用,逐漸加量沒問題,附子有用到7兩而未中毒案例。疼得厲害桂枝可加量,可給四兩,用于風濕、類風濕、骨刺均好用,尤其骨質增生有壓迫神經(jīng),不是整個疼,哪方重哪方就疼得厲害,這時加大黃,大黃不要太多,6克即可最多不超過10克,骨刺就用桂枝湯加附術加大黃。
47.表里都有病,外面沒好里面又發(fā)病,這種表里同時有病,如果里實,應該攻,要么得心下痞,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但還惡寒,表證未已,得先解表而后攻里,就是表里并病,里實者需攻,得先解外后攻里。如果里虛寒需要溫補,要先救里而后解表,這是定法。
48.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微硬,可用大承氣湯,要是大便不硬不能用大承氣湯。不大便六七天,究竟大便硬還是不硬可用小承氣湯試驗,如是大承氣湯證,屎已經(jīng)硬了,用小承氣湯下不來,但于人也無害,所以湯入腹中只是放屁而已,可用大承氣湯;如不放屁,大便就下來了,下來是先干后稀,用小承氣湯就對了,假若開始就用大承氣湯,就是大便先干后稀,這種內在病情,“必脹滿不能食也”,攻伐太過虛其胃氣,發(fā)虛脹虛滿,不能食。
49.熱痢有用小柴胡湯的機會,但必須要有柴胡證,即由胸脅滿、嘔、發(fā)熱而頭痛,胸脅苦滿最主要。胡老曾治一例噤口痢患者,病人一痢疾就發(fā)熱,不能吃東西,一天痢疾無度,喜食冷,肚子軟,無胃家實現(xiàn)象,不敢用大黃,所下之物像紅血湯,屬于赤痢,病情兇險,給予小柴胡湯加石膏,連用七劑痊愈,肚子疼的再加芍藥,尤其用于小兒痢疾效果最好。
50.“喜忘”跟“如狂”都與腦有關系,腦系屬神經(jīng)狀態(tài)的異常,常常是有瘀血證。凡是出血癥,有很多是由于瘀血的,瘀不去則血不止。治失血證,虛證不可用,只要是實證,抵擋湯祛瘀效好(水蛭、虻蟲、桃仁、大黃)。
51.大便五六日不行,繞臍周疼,煩躁(說明有熱),發(fā)作有時,這肯定是有燥屎,是大承氣湯證。大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煩還不解者,且腹又滿痛,為有宿食,這與病人亂吃有關,宜大承氣湯。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一陣難一陣容易,有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為有燥屎,宜大承氣湯。
52.胃虛有寒飲,沖逆頭腦,頭痛頭暈,都可用這方子,如梅尼埃病,頭暈嘔吐,可用吳茱萸湯(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幼兒的偏頭痛,胃痛屬于虛寒有寒飲的也可用吳茱萸湯。
53.濕、熱這兩種東西,濕勝熱,熱隨濕化,寒濕在里為不可下,這叫陰黃,屬于太陰,大便稀,甚至溏,用“以寒濕中求之”方法,如茵陳五苓散;如果熱勝于濕,濕隨熱化就發(fā)生陽明病,這叫陽黃,屬陽明病,則大便干燥,腹?jié)M發(fā)黃,要用瀉法,如茵陳蒿湯(茵陳、大黃、梔子)。
54.傷寒一般的傳變常規(guī):表證四五天、五六天大概都從表傳到半表半里,六七日、七八日都棄表傳里。如臨床上感冒,沒幾天身上就無力,高熱不退,沒有太陽表證,“脈浮細而嗜臥”,這就傳到半表半里了,出現(xiàn)惡心,往來寒熱,不愿吃東西等一系列柴胡證,故用小柴胡湯。又過幾天,從半表半里進里了,這時大便也干了,舌苔也黃了,就是半表半里并與里,出現(xiàn)少陽陽明并病,就要用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兩解,即解少陽又解陽明之里實。
55.用大承氣湯不要老守常規(guī),有三個急下證:一個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二是“發(fā)熱汗出多”,馬上就津液脫盡,也得急下,此時不管大便硬不硬;三是發(fā)汗后當時就腹?jié)M痛,又滿又痛,病勢來得兇。
56.三個承氣湯不同:調胃承氣湯擱個“調胃”,就是胃不和有熱,芒硝是寒性瀉下劑,此方以大便干,以熱為主;小承氣湯也是大便干,但以滿為主,有厚樸、枳實,還有大黃,小承氣湯去熱差得多;大承氣湯既能以芒硝治發(fā)潮熱,又有枳實、厚樸去滿,能去大熱,去大滿,同時大瀉下,故此藥峻猛。
57.頭痛屬柴胡證的很多,但必須發(fā)熱。如一般病毒性感冒,就像乙腦那種疼,如此時表現(xiàn)柴胡證,用小柴胡湯加石膏極有驗,如果現(xiàn)大柴胡證,舌苔黃,就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58.太陰病這個自下利,純粹是里虛有寒,否則那不是屬于太陰病,真是里虛有寒,只有溫之一法,故擱個四逆輩,就是讓他臨床有具體分析,應該用理中湯用理中湯,應該用附子湯用附子湯,該用四逆湯用四逆湯,所以這幾個方劑適應證要弄清楚。
59.吳茱萸湯(吳茱萸9克、人參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溫中補虛,降逆止嘔,這方子是溫中健胃祛水方劑,吳茱萸專治水氣上沖,故用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現(xiàn)亦用于梅尼埃病。
60.一般咽痛都指一側局部痛,一側紅腫,就是扁桃體炎這一類,清的用甘草湯即可,重一點的,腫的厲害用甘梗湯,桔梗是一個排膿排痰的藥,嗓子痛又覺咽部不利,可用甘梗湯,再重一點,常用小柴胡湯加石膏,加桔梗。如果特別重,扁桃體化膿的,那就要用增液湯之類,如白虎增液湯、玉女煎之類,加馬勃。再重者,咽中生瘡,不能說話,聲不出者,苦酒湯(半夏、雞蛋清、醋),開三沸,少少含咽之。
61.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利尿消炎,利尿祛熱,常加生苡仁,熱得厲害,小便不利,也可加大黃,大黃量要小,對尿路就是也有很好下的作用。
62.當歸四逆湯治凍瘡效果好,當歸四逆湯(當歸、桂枝、芍藥、大棗、 細辛、炙甘草、通草)去通草易木通,主要內補氣血,外和營衛(wèi),此方加減還可以治療寒疝。
63.熱利下重,用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有收斂作用,苦寒消炎,止利止血。如有血便,即赤痢,解得為血湯子,沒有糞便,病情急重,要用白頭翁湯加阿膠,婦人在妊娠時,下利兇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阿膠對赤痢非常好,同時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后重可加大黃,如現(xiàn)柴胡證,就用大柴胡湯加石膏。
64.治霍亂可用白礬煎湯服,白礬酸澀,寒,有毒,對肺、脾、肝、大腸、膀胱經(jīng),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化痰,有抗菌、收斂作用,霍亂還是體內有熱的多,渴得厲害可用白虎加人參合五苓散,下利不渴者,臟有寒也,就用理中湯。
65.大病瘥后,覺心煩摸腦袋有點熱,可用梔子豉湯,要有脹滿加枳實,大便干再加點大黃。
66.大病瘥后,腰以下腫要利小便,腰以上腫要發(fā)汗。腰以下腫與下焦小便不利有關,故利小便就好,可用五苓散,如果煩渴呢可加瓜蔞、牡蠣;腰以上腫,如嚴重可用越婢湯(麻黃、生石膏、生姜、大棗、生甘草),發(fā)汗利水,惡風者加附子,風水加白術。
67.小柴胡湯加石膏需要既有柴胡證(即脈浮細而嗜臥,或惡心嘔吐,胸脅滿),又有石膏證(即口干舌燥,苔薄白,白苔發(fā)燥,不水滑,口鼻如冒火)。小柴胡湯加石膏有特殊作用,如流感、發(fā)熱、腮腺炎、耳上下腫,淋巴腺腫、乳腺炎。
68.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可用于腦血管病、心血管病以及腦系上的一系列瘀血證反應,如果口舌干燥可加石膏,冠心病、心絞痛都好用,血壓高者就可以加石膏,腦血管意外也可以用。
69.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皮湯不但治闌尾炎,也可以治膽囊炎、胰腺炎,急性發(fā)作時最好使,疼得厲害尤其胸脅部脹氣,都是胸脅滿,胸脅痛、嘔惡,不吃東西,如果慢性,熱象不顯,用四逆散和當歸芍藥散。
70.慢性肝炎常用柴胡桂姜湯和當歸芍藥散(當歸、芍藥、澤瀉、川芎茯苓),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經(jīng)常低熱都可以用。如果肝功能不好可加丹參、茵陳,丹參量大一點,單身能代替四物湯;脅痛厲害可加王不留行。
71.四逆散加龍骨牡蠣可治痿證,即陽痿,四逆散主要舒暢胸脅,肝主筋,肝氣暢動,再加上治神經(jīng)藥效好。
72.胃痛明顯,大便稀溏,不愛吃東西,打嗝,可用四逆散和茯苓飲(茯苓、人參、陳皮、生姜、蒼術、枳實),茯苓飲消痰氣,令能食,胃里多少有停水,故大便稀。
(哲醫(y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yī)療診斷依據(j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wǎng)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yè)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bflzyb
往期經(jīng)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