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簡盈財觀
公眾號/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齊思
編輯/FENGLING
“吸金猛將”!范妍新基金募資近20億
富國基金范妍“掛帥”發行的新基金成立了,戰績很不錯。
6月5日,富國基金發布公告,富國均衡投資混合基金于6月4日成立,募集期間凈認購金額高達19.63億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為8924戶。
其中,富國基金運用固有資金認購該基金2001.42萬元,員工認購808.30萬元(包括范妍:出資不低于500萬元)。
范妍加盟富國基金后首只新發產品,19天募集19.63億元,在今年的權益市場,這個成績非常好。
“今年以來首發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基金”,本來屬于富國基金和范妍的。
但是,市場更新太快了。
6月4日,富國均衡投資成立的同一天,浮動費率基金東方紅資管旗下東方紅核心價值也宣布成立,發行規模19.91億元,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為14585戶。
于是,「今年以來首發規模最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火速刷新了。
不過,這并不影響范妍大寫的“NB”,“吸金猛將”不虛此名。
“百億基金經理”范妍,指日可待
范妍,2024年5月加入富國基金,10月開始接手富國穩健增長。
這本是只績差基金,接手前規模僅5.2億、虧損超過35%,連續三年跑輸基準,可謂一塊硬骨頭。
范妍獨管產品半年,富國穩健增長持倉更新、業績改善、規模猛增,規模從接手時的5.2億元增長至今年一季度末的74.61億元,14倍!
從2024年10月到現在,半年左右的時間,范妍先給這只基金做了大改造,畫上了濃重的“范氏色彩”。
比如,基金投資已經從單一行業集中改到行業配置均衡分散,是范妍一貫的策略風格。
“多維分散”指導下,范妍將方向轉到成長+周期,非常有自己的風格,不單壓某一行業,不去追逐熱點。
成長行業的配置——智駕產業鏈、鋰電、風電、TMT、機器人、醫藥、軍工;
周期行業配置——地產、水泥、有色、化工、工程機械等,3 月份還陸續增加了重卡和鋼鐵。
一季報顯示,富國穩健增長前十大權重股占比共15.23%,的確分散。
這半年的業績,說實話,成績“一般”,市場平均水平,并沒有大紅大紫。
但是,并不影響范妍的吸金能力,尤其是機構投資者。
富國穩健增長(A+C)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為76.46%,此前為0。
這大概就是機構投資者對范妍本人IP的信仰,以及對穩健投資“長跑健將”的信任。
換句話說,就是范妍在投資生涯中積累的好信用。
我們看,范妍曾經管理的圓信永豐優加生活,在她離任后,機構投資者比例從50%下降到3.5%。
現實版,“范妍到哪,機構資金就跟到哪”。
富國基金大概也很明白,當下,投資者對范妍的擁泵源于對范妍個人IP的信任。
范妍屬于“自帶流量的吸金體”,富國基金這一次賺到了。
從去年10月接手的5億規模小基金,到半年后驟增到74億元,再到如今新基金發行募資近20億元。
范妍,目前管理的基金規模已經高達94億元。
僅用了8個月,范妍就再離「百億基金經理」一步之遙了。
富國基金于洋,準備“撤了”?
富國基金,一直是知名的權益大廠。
近幾年來,主動權益類產品在市場競爭中漸顯頹勢,富國基金管理規模也出現明顯下滑。
當年的基金經理有“多神”,現在跌的坑就有多深,明星基金經理“翻車”頻現。
就富國基金而言,公司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僅剩朱少醒、王園園。
不過,朱少醒和王園園三年累計虧損30%,不少基民被高點套牢,只能暫時“休養生息”。
另外,李元博的故事就更悲傷了。
作為科技基金經理,沒有抓住A I浪潮,部分產品累計虧損超50%,管理規模從巔峰時期的359億元降到如今的33億元。
不過,公募基金行業降費、限X潮中,富國基金逆勢而動,這兩年高薪挖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
比如范妍、白冰洋,還有張弘、李世偉、董治國等等,都是各家公募的“招牌人物”。
但是除了范妍,其他新力量都暫未散發威力。
再來說說,富國基金的于洋。
于洋,是當年知名的“醫藥基金經理”。2018年憑借在超級大熊市中的正收益一戰成名,被譽為富國基金的“藥王”。
2020年6月于洋曾從富國基金離任加入私募行業,后又在2021年年底重新回歸富國,一直到現在。
于洋名下一共管理了兩只基金,富國新動力和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
富國新動力今年3月增聘了基金經理林慶,這周末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又增聘了張弘。
這種增聘,幾乎等于在說“于洋準備撤了”吧?
于洋回歸三年多,其實自身的壓力應該不小,當初回來是受“萬眾期待”的。
醫藥行業跌了三四年大家都是在死撐著,于洋的業績也不太好,從2022年到現在,富國新動力每年收益都是負的。
回歸后,于洋一直想從醫藥基金經理轉變為均衡基金經理,但是效果了了。
去年924反彈還有今年的醫藥行情,于洋也都沒有吃到紅利。
富國基金的窘境
富國基金,成立于1999年,滬上公募大廠(一哥),公募老十家之一。
2025年一季度末,富國基金非貨規模至6798.71億元,逆勢增長兩百多億,行業排名第四,借力ETF表現不錯。
但是,時間拉長看,富國基金挑戰不小。
2024年,富國基金營業收入和利潤數據雙雙下滑(分別同比下滑4.62%、3.46%),頭部里面唯一一家。
縱觀近5年,富國基金年度營收和利潤,已連續“雙降”三年,壓力可想而知。
富國基金的收入下滑,可能主要來自于權益基金,尤其是主動權益。
2022-2024年,漫長熊市,最受傷的就是主動權益了,肉眼可見的管理費收入下滑。
數據顯示,2022年富國基金整體管理費收入61.71億元,2023年54.68億元,2024年降到48.52億元了。
另外,富國基金顯然在去年ETF大擴容中,受益不多。
客觀反映了,富國基金作為大廠,戰略層面反應不及時,路徑依賴嚴重。
不過,富國基金利潤下滑,可能也跟控費不利有關系,比如逆勢招攬明星基金經理,這都是要花大筆錢的。
富國基金今年還被動迎來股東的變化。
富國基金持股27.775%的股東,隨著海通證券的消失變更為國泰海通。
國泰海通的公募牌照資源相當齊全,目前控股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國泰君安資管還有單獨公募牌照。
富國基金董事長為裴長江,或系海通證券派駐,他此前一直是海通證券董秘。
今年裴長江已經60歲了,海通證券也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