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6期 總第817期
地方戲,大道何方?
文/林 穎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沈鐵梅和靳東等文藝工作者都提到了當前藝術創作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他們的憂慮。這讓我又想起中國劇協黨組書記陳涌泉先生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中呼吁“戲曲只有堅持守正創新、保持劇種特色,才能越演越火;只有尊重大眾審美、傾聽人民心聲,才能入耳入心”。
面對近年來“亂花迷人眼”的發展新境況,地方戲該何去何從?我入行30余年,師父說的“戲比天大”一直沒忘,也總在思索像閩劇這樣偏居東南一隅的地方戲,其傳承保護、發展創新、破題出圈三者如何擺放才能鋪開一條大道,且少走彎路。
閩劇《楊門女將》劇照
林穎 飾 穆桂英
我認為傳承依然是首要的,對于地方戲方言和音樂的保護傳承我深感焦慮!首先,方言不能丟。不少地方戲在采購大腕編劇的作品時不重視劇本的措辭、造句與方言格格不入的問題。曾有觀眾發問:“你們這個戲是專門演給外地專家評委看的嗎?我本地人聽不懂。”院團應請本劇種編劇調整,演員也要有意識地做好方言意譯,不能照本宣科。就像福州話保留了很多中古漢語的字詞和語法,精彩生動的熟語極能體現地方特色和民間智慧。如果都被棄用,方言被瓦解,還怎么稱為“地方戲”?其次,唱腔不能破。聲腔音樂是地方戲的標志性符號。不少大導演有御用配器和作曲,但因磨合時間有限會出現唱腔設計、作曲、配器“兩張皮”甚至“三張皮”的現象。更有甚者直接給唱腔“開刀”,把完整的曲牌弄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地方戲聲腔音樂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特色被消解、削弱。
守不住這兩點,地方戲就失了靈魂!無數閩劇老藝人在幾千上萬場的演出實踐中通過千錘百煉和歲月沉淀而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牌、特色樂器、方言熟語、程式科介等,都是閩劇的核心藝術價值,也是核心競爭力!地方戲要摸清自己的“家底”再談創新。
當然,地方戲需要創新發展。我師父劉小琴(著名的“閩劇三小”之一)就說過:“穎啊,你如果一點都不變,就像師父當年那樣演,現在誰還看?!”而我的另一位師父“閩劇皇后”胡奇明也是當年名噪一時的“新派”人物。但他們走的都是“移步不換形”的發展路子。
閩劇《蘭花賦》海報
當今劇場的硬件設施飛速提升,在演劇方式上也從早期所謂創新的“小劇場”“廳堂版”進入了“沉浸式”“實景式”“文旅演藝”的新階段。在宣傳方式上,戲曲也熱烈擁抱新媒體,用各種方式給自己上熱榜、拉流量。這些都是有益的創新探索,需要鼓勵也需要寬容。但我覺得地方戲在這滾滾洪流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避免大建制樂隊和交響化配器。尤其南方戲曲,本嗓演唱招架不住龐大樂隊和渾厚配器,有些聲腔本該低回婉轉,演員被迫只能扯著嗓子唱。而且大樂隊和交響配器淹沒了劇種特色樂器,極大地削弱了劇種特色。一些追求高雅的導演還讓號稱戲曲“半壁江山”的鑼鼓打擊樂幾乎被棄用。第二,避免繁復高端的舞美。盡管專家們多年呼吁杜絕大制作。但集裝箱運輸、建筑工地般的裝臺現場仍屢見不鮮。這樣“高檔”的戲怎么下基層演出?而一旦將舞美替換成簡易版的配置便令演出失色大半,靠演員的唱念做打竟然撐不住場面!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再說“破題出圈”。“出圈”一事極富偶然性,“潑天富貴”不是誰都能接得住,也不一定都能轉化為可持續流量。以今年春晚川劇“男小青”沖上熱搜為例。假設川劇自己不夠強、沒上春晚,就沒有機會被大家看到;假設也用“女小青”與其他劇種無二,就不會沖上熱搜;假設沒有難度技巧,觀眾就不會印象深刻。這三個因素給了川劇沖熱搜的條件。透過現象,我們是否看到古老風貌的代代傳承、演員技藝水平的高超才是此番川劇出圈的真正原因?
所以我認為,地方戲持續高質量輸出才是必然,必然是偶然的前提。我們也有一些傳承數代、久演不衰、“本土出圈”的劇目。它們皆出自本劇種編劇原創或移植改編,皆有劇情跌宕、表演精彩、行當齊全、唱腔好聽、方言生動的共同點。比如,民國時期“舊賽樂”閩班創排的《三搜幻化庵》歷經幾代閩劇人的演繹,雖有刪減、改動但唱腔始終保持傳統,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庵堂認母”的【賀年歌】唱段早已成為戲迷人人會唱的經典唱段。1997年,移植改編的閩劇《楊門女將》已傳承三代演員,至今仍是觀眾常點劇目,是演出的口碑保證。2001年創排的《蘭花賦》不僅斬獲中國戲劇節多個獎項,而且至今屢屢被老百姓點名上演。其中“花魂送靈”的【反二黃】被戲迷廣為傳唱,該劇也成為雅俗共賞的新一代經典劇目;今年正月《珍珠塔》復排上演,600人的劇場座無虛席。“方母夸富”的【雙蝴蝶】唱段旋律一起,半場都在跟唱!謝幕時人潮涌向臺口,鼓掌、喝彩經久不息。
閩劇《珍珠塔》海報
每每如此,我總不禁眼眶濕潤:閩劇之魂猶在!
我深愛著閩劇和福州這方土地。我深信有福之州孕育出來的劇種有其珍貴的藝術價值。我們可以且應該“觀內在”——正視自己獨特的價值、接受自己天生的局限。不必舍本逐末去對標大劇種,也不必刻意追求“破圈”去開拓生存空間。潛心挖掘適合本劇種的題材,找準符合戲曲本體的劇本。珍惜“家底”,不盲目創新、不盲從大溜。“練內功”——花大力氣提升本劇種編、導、演、奏和唱腔作曲人員的技藝水平。注重各行當平衡發展,保持閩劇原本就行當齊全、樂隊文武場兼備的“大劇種”配置,保護自己的方言和聲腔音樂。“夯內里”——尊重本地戲迷觀眾。本地戲迷是滋養地方戲的重要根基。很多戲迷聽過無數名家演唱、看過各色劇團的戲碼。他們想看什么、愛聽什么,他們認為我們這一代哪里超越前人、哪里還有不足,這些聲音,我們該俯下身子傾聽。
總之,地方戲從業者要保持萬分清醒和高度自覺。保持高質量輸出,做精做好地方戲特色,做大做強宣傳陣地。在文化選擇已如此多元的今天,各劇種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地方戲要避免“同質化”、尋求“差異化”、立足“本土化”,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靠大投入、大團隊、大咖位堆積出來的路,終究走不遠。就如福建省劇協主席吳新斌先生所寫,“在戲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多路徑選擇、多條腿走路’的創作排演格局。既要傳承優秀傳統,又要大膽創新;既要立足本位,又要開闊視野”。
地方戲有自己的價值和自信,有自己的道路和方向。我們要努力創作出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劇目——根基在此,大道在此。
(作者系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黨總支書記、副主任,一級演員)
責任編輯 羅松
設計制作 孫竹
主管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 中國戲劇家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