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召開了一場專門討論“外國人才接納與共生”的閣僚會議,宣布對現行的《綜合對策》進行修訂。
新政策最引人關注的,是對有醫療費用未支付記錄的外國人入境管理將更為嚴格,而對于拖欠社會保險的在日外國人,也會直接影響其在留資格的更新!
首相石破茂在會上沒有回避當下的社會情緒:“隨著海外勞動力和游客數量不斷增加,確實有不少日本人感到不安?!?/p>
為了應對這些變化,石破還特別提到,政府將在內閣官房專門設立專門事務局,進一步強化政策的整體指揮和統籌能力。換句話說,這次不再是某個部門單打獨斗,而是要用“全政府體制”來應對這場現實考驗。
根據出入國在留管理廳的說明,今后對于曾經有醫療費未支付記錄的外國游客,將直接被拒絕入境,防止出現新的欠費情況。而那些計劃長期在日本生活或工作的外國人,如果也有類似的不良記錄,續簽在留資格時也會遭遇嚴格的審查。
不過,作為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看到這樣的新規,難免會有一絲無奈甚至憂慮:會不會因為一時疏忽或誤解就被貼上“高風險分子”的標簽?會不會讓本來就不易的跨國生活更加步步驚心?
可以肯定地是未來在日本長期生活的話,規則和成本會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嚴格。你的每一次大意、每一個“無所謂”,未來都可能成為影響人生選擇的關鍵環節。移民異國,歸根到底是“制度+信任”的考驗。能不能安心扎根、擁有更多選擇,其實都取決于你對這些細節的態度。
這輪政策調整,并不是一夜之間拍腦袋定下來的。日本本身的人口結構變化,早就讓移民政策走到了“查漏補缺”的關口。
到2023年,日本長期在留外國人已經突破322萬,永住者比例接近三成。但問題是,不少拿到永住身份的外國人,反而成了“空中飛人”——人在海外,享受著日本的福利,房產也在日本,但納稅和社保卻能省就省,甚至有人以“低保戶”身份繼續拿日本政府的補貼。
比如有些永住者,人在海外生活,卻照樣享受低保和福利,甚至還利用制度漏洞申領救濟金。這些做法讓本地納稅人看在眼里,心里不舒服,也讓政府的財政壓力陡然增加。
這次新規,重點就在于堵住這些制度漏洞。日本法務省早就放話,社保繳納不是可選項,而是擁有長期在留資格的核心條件。不管你是不是還在日本上班,只要還有合法收入,納稅和社保一項都不能落下。如果因為失業、退休等原因一時交不上,可以走豁免和證明材料,但惡意逃避,身份就可能被直接收回。
短期訪日游客這邊,日本也盯上了“醫療費賴賬”的問題。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2017年入境游客里,有近三成根本沒買醫療保險,結果一旦生病住院,很多人無力支付治療費,干脆拍拍屁股直接回國。像沖繩縣某醫院,曾為一位外國游客做了急性大動脈夾層的手術,賬單高達512萬日元,最后患者啥也沒付就離開了。
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讓日本醫療系統吃了啞巴虧,也影響了日本對外開放的形象。新政規定,厚生勞動省會把欠費名單和出入國在留管理廳共享,欠費達到一定金額的會被拉入“黑名單”,以后再想來日本,就得先把錢補上或者提供擔保。政府也在考慮,是否要強制游客買醫療保險,否則不給簽證。
這其實和歐美不少國家早已接軌。美國要求游客申請簽證時必須有醫療保險,否則就可能被拒簽。以前日本寬松,誰都能來,慢慢成了“免費醫療”的天堂,甚至有人專程來日本整形后逃單。現在,日本不想再當冤大頭了。
其實,日本這樣“加強規則”的背后,是一場關于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測試。2025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經超過29%,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日本大力推行“高度人才簽證”、投資移民等政策,甚至設立高門檻,允許投資1.2億日元的人直接拿永住。但門檻一開,漏洞也多。有人鉆身份的空子享受福利,有人把醫療當成免費午餐,日本社會的不滿也隨之升高。
所以,這次“查漏補缺”其實是一次雙向篩選。政府希望通過“退出機制”,篩掉那些只是為了福利、卻不想融入日本社會的人,同時也倒逼所有外來者強化規則意識、減少公共資源被濫用。
對每一個希望在日本扎根生活的人來說,也許,只有把這些制度細節處理妥當,才能在這片土地上站得更穩、走得更遠。共生,不只是名義上的融合,更是每個人對于規則的敬畏與珍惜。這里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只是每個人都要明白,信任和秩序,本就來之不易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