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8歲的曹駿站在人生岔路口:左手是《寶蓮燈》爆紅后的無數片約,右手是紐約大學電影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換作別人,大概會毫不猶豫選擇前者——畢竟當時的他,可是能讓央視收視率破10%的“國民弟弟”。
可這個從小在劇組長大的男孩,偏偏選了最難走的路。
童星光環下的“知識焦慮”
“拍《真命小和尚》時,我連乘法口訣表都背不全。”曹駿在2025年6月3日新京報專訪里自嘲。8歲出道,16歲前拍了15部劇,當同齡人在教室解方程,他卻在片場背臺詞。直到高中數學考出17分,這個數字像根刺,扎醒了沉醉在掌聲里的少年。
更殘酷的是,他發現自己“不會演戲了”。童星時期靠本能表演的套路,在青春期突然失靈。導演一句“曹駿,你眼神怎么沒光了”,讓他在監視器后渾身發冷。
留學:在唐人街洗盤子換來的“電影夢”
2006年,曹駿揣著全部積蓄飛往紐約。等待他的不是星光大道,而是唐人街餐館油膩的后廚。最窘迫時,他一天打三份工:早上送外賣,中午端盤子,晚上在地下室剪片子。
有人笑他“自毀前程”,可曹駿卻說:“在NYU的四年,我學會了用鏡頭講故事。”系統學習電影史、拉片分析、導演思維,讓他終于明白:表演不是擠眉弄眼,而是要“活成角色”。
復出:在流量時代當“逆行者”
2020年,32歲的曹駿站上《演員請就位》舞臺。市場評級倒數第一的標簽,像一記耳光打醒所有人:這個曾經的頂流,在流量時代成了“棄子”。
但他沒賣慘。演《無極》時,他給“昆侖”設計跛腳細節;演《白蛇人間》時,用微表情詮釋書生糾結。爾冬升當場遞出S卡:“曹駿,你讓我看到演員的尊嚴。”
拒演短劇:不是傲慢,是清醒
當被問及拒演短劇爭議,曹駿的回答很實在:“就像讓吃慣法餐的人突然改吃快餐,腸胃會不適應。”這話聽著刺耳,卻道出行業真相:短劇的強節奏、套路化表演,與曹駿沉淀多年的“體驗派”演技天然沖突。
更難得的是他的坦誠:“公司規劃當然要考慮,但37歲的我,更想拍能留得下來的作品。”
未來:在懸疑片里“重生”
談及規劃,曹駿眼睛發亮:“特別想演連環殺手,或者外星人!”這個在古偶劇里長大的男孩,如今渴望撕掉標簽。他正在籌備的獨立電影《暗涌》,講述唐人街華裔移民的生存故事——正是他留學經歷的投射。
結語:人生沒有“最優解”
回頭看,17歲的數學試卷、唐人街的洗碗池、節目里的倒數第一,這些“失敗”反而成了曹駿最珍貴的劇本。他證明了:在名利場里,依然有人愿意為熱愛賭上一切。
正如他在采訪結尾說的:“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會選擇讀書。因為演員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蘊。”
注:本文旨在傳遞正能量價值觀,部分內容為故事虛構演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