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六年”“秘密相戀”……這兩天,彭于晏和蔡依林的名字突然被綁上熱搜,吃瓜群眾還沒來得及細品“過期糖”,彭于晏工作室一紙聲明直接潑了盆冷水:“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
這事兒透著蹊蹺:傳聞從哪來?為啥選在2025年6月3日爆發?更關鍵的是,明星一次次辟謠,為啥謠言總像韭菜似的割不完?今天咱們不站隊、不煽情,就扒一扒這背后的邏輯。
先說這次事件。彭于晏工作室的聲明很講究:沒直接罵街,但“未經任何當事人證實”“委托律師取證”兩句,直接把鍋甩給了“編料”的人。蔡依林方呢?至今沒回應,符合她一貫“清者自清”的風格。
但問題來了:為啥總有人信這種傳聞?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懷舊營銷”——把八竿子打不著的明星湊成CP,既能勾起粉絲青春回憶,又能收割流量。更絕的是,造謠成本幾乎為零:發條微博、截個圖,轉頭就能刪,真追究起來,一句“網友P圖”就能甩鍋。
這次彭于晏直接請了律師,可不是小題大做。新聞里提到的劉凱律師說得明白:在公共平臺發不實言論,侵犯名譽權、隱私權,明星完全能告你!
但這里有個誤區:很多人覺得“明星被罵兩句怎么了?”可法律不這么看。舉個極端例子,如果有人造謠“某明星偷稅漏稅”,即使最后證偽,謠言已經讓TA丟了代言,這損失誰賠?
所以彭于晏這次硬剛,既是自保,也是殺雞儆猴——告訴圈內人:別以為明星好欺負,法律武器可不是擺設。
有人可能覺得:“我就轉個八卦,至于嗎?”
至于!2023年某平臺數據顯示,娛樂謠言傳播速度是真相的6倍。更可怕的是,70%的謠言最初都來自普通網友的“分享”。
比如去年張藝興被造謠“耍大牌”,起因就是一個路人拍糊了的視頻;楊冪“離婚協議”滿天飛,最后發現是AI合成的假合同……這些案例都在說:你隨手一個轉發,可能成了壓垮明星的最后一根稻草。
彭于晏這事兒,暴露了一個更扎心的現實:現在的娛樂圈,正在被謠言反噬。
明星不敢談戀愛,怕被拍;不敢說真話,怕被斷章取義;甚至不敢生病,怕被造謠“吸毒”。長此以往,我們看到的明星,都是戴著面具的“完美人設”,真實的人性卻被磨滅了。
所以,下次再看到“勁爆八卦”,不妨多問一句:證據呢?來源呢?別讓你的好奇心,成了謠言的幫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