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從“溫飽線”到“小康社會”的躍遷,億萬人民走出貧困,擁抱城市化、市場經濟與消費主義。
不過,在當前經濟放緩、產業轉型與人口結構變革的背景下,一個新的命題擺在了面前:中國究竟需要多少中產?才能產生足夠的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首先,需要大量的中產這是一定的。無論是日本的“一億總中流”,還是美國的“偉大社會”,或是歐洲的戰后繁榮、韓國的崛起,所有國家走向富強,無一例外都伴隨著相當高的中產人口比例。
對中國中產的數量愿景,我的回答是6億人。
為什么是6億中產?這并不是一個隨口說出的數字,也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幻想,而是中國經濟體量、人口規模與內需驅動轉型邏輯下的必然選擇。
首先,“中產”不僅僅是收入層級,而是一種經濟結構的基石。很多人將中產誤以為是一種社會現象,但其實它就是經濟發展本身的驅動力。
很多人談“中產”,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收入區間,比如年入20萬、30萬的人群。但真正的中產不僅意味著較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穩定的工作、較強的消費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對法治和規則社會的認可,以及對未來抱有合理預期的心理狀態。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產階級至少承擔著三個關鍵角色:
1.內需支柱:他們是穩定而持續的消費力量,買房、買車、教育、醫療、旅游、精神、養老消費主要靠中產撐起;
2.稅收中堅:他們是最可靠的納稅群體,既有能力繳稅,也較少避稅空間;
3.社會穩定器:中產階級往往追求秩序和可預期的社會環境,不極端、不折騰,是社會情緒的重要緩沖層。
如果說一個國家的底層是根基、上層是精英,那中產階級就是結構的“梁柱”。沒有強大的中產,國家的發展就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畸形狀態。
但是,當前中國的中產數量還遠遠不夠。
國家統計局公開的數據是:“中等收入群體”標準大概是月收入3000塊錢左右,大概有4億人。
但這種口徑下的“中等收入群體”,絕非“中產”的定義——月收入3000塊錢左右,無論在中國哪個地區都是根本談不上安全感和強勁消費力的,只能滿足溫飽。
若以經濟學更嚴謹的中產定義——即“具備穩定收入、資產積累、消費能力、教育水平和社會預期”的復合標準來看,真正意義上的中產規模可能最多不超過1.5億人。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14億人口的中國,有近90%的人尚未進入“現代經濟結構中的中產”,更遑論高質量內需驅動型經濟轉型。
我們經常說“要靠內需拉動增長”,但內需從哪里來?是靠沒有穩定收入的青年嗎?是靠“躺平”或“啃老”的一代嗎?不是。靠的是那一群既有消費能力,又有消費意愿的人。而這群人,目前還是太少了。
內需不足的情況下,“中產斷層”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的隱性瓶頸。
中國經濟當前正處于結構性減速時期,出口增速放緩,房地產進入下行通道,地方財政負債沉重。這時,“擴大內需”被不斷提上政策議程。但內需靠什么拉動?企業靠訂單,訂單靠消費,消費靠什么?靠中產。
然而,中國正面臨一種“結構性缺口”:窮人沒錢花,富人寧愿去國外花,中產有點小錢但不敢花。
看看房地產市場就知道了。過去是“所有人都想要買房”,今天變成了“有錢人多套房,沒錢人租不起更買不起”。年輕人“不婚、不買、不生”,不僅因為觀念轉變,更因為他們沒有進入穩定的中產軌道。買房、養娃、看病、養老,每一樣都可能擊穿他們的心理安全感。
你指望一個對未來毫無預期、沒有住房保障、失業風險隨時到來的家庭大手筆消費?這是不現實的。
那么,究竟為何說中國迫切需要6億中產?因為當年日本一億總中流占到了全部人口的90%,那么按照中國未來人口再下降下降,12億人口當中50%是中產,這是至少應該達到的目標。
從人口基數看,若有6億人具備中產特征,可以形成一個良性消費與稅收結構;
從經濟穩定性看,這6億人是就業穩定性、產業轉型、城市治理的主心骨;
從社會心理看,6億中產將帶來更強烈的秩序感、預期感和信任感,帶來社會的穩定;
從國家戰略看,中產壯大才能推動“共同富裕”不變調、不走樣。
最后問題來了:如何打造至少6億中產?不是“發錢”或者“刺激”那么簡單。而是一項長期且系統性的國家工程。
首先就業結構得升級。
要創造更多“高附加值、低不確定性”的崗位。從制造業向高端服務業轉型,從藍領經濟走向專業技能經濟,讓青年能進入“穩定上升”的職業軌道,而不是陷入“靈活用工”的這種低價值就業。
其次要保證教育公平與階層躍遷通道。
教育仍然是最核心的中產孵化器。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擴大中產的基礎設施。中產不意味著人人都是大學生,但中產意味著他們接受過的教育即便只是職業教育,也能帶來很好的人生發展和文明素質。
還有一個關鍵在于住房與醫療制度改革。
房子不能繼續成為“中產陷阱”。穩定、可負擔、監管規范的住房市場與健全的醫保體系,是中產能否敢于消費的底層邏輯。
還必須做到社保系統的強化。
除了醫保,養老與失業保障必須提升覆蓋與質量,否則任何人即便成為中產,也隨時可能因一次意外而跌出階層。
如果無法建立起一個龐大且穩定的中產結構,那未來的中國將面臨三重風險:
1.增長乏力:消費無法接棒投資,經濟長期陷入“慢增長陷阱”;
2.社會撕裂: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消極情緒上升;
3.治理成本飆升:在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治理將變得越來越高成本、低效率。
6億,只是一個底線,事實上還需要更多。因為6億中產就意味著還有另外6億多人屬于低收入群體,仍然問題多多。
不過,如果中國真的能擁有6億中產,仍然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未來:中國將不僅僅是一個“世界工廠”,更會成為一個“世界市場”;不僅是出口導向,更是內需強勁;不僅僅是一個工業大國,更是一個有活力、有規則的現代國家。
說到底,只有至少6億人能夠坦然面對未來,不再為明天焦慮,不再為教育、醫療、住房發愁,消費才能真正恢復,社會才能真正穩固,國家才能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下一個時代。
中國,需要6億中產——這不只是經濟命題,更是文明命題。盡管這實現起來非常難,但這是一條必須走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