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銅牛 閃電
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商界巨子馬斯克公開決裂。雙方隔空公開罵戰之際,美股也由升轉跌。其中馬斯克的特斯拉股價單日暴跌14.26%,創下四年來最大跌幅,市值蒸發超過1500億美元。
特斯拉的暴跌帶動科技股整體下行,納斯達克指數當日下跌0.83%,標普500指數下跌0.53%。投資者普遍擔憂,美國科技企業將受到關稅政策和財政赤字壓力的雙重影響而經營前景不明。
那么,這次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政商兩巨頭決裂,會否成為終結美股十多年來的長期強勢的“黑天鵝”事件?美股投資未來“錢景”如何?
巨頭之爭聚焦于“大而美”法案
所謂的“大而美”法案是指在美國眾議院近期已經通過的、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
“大而美”減稅法案的核心內容如下:
1、將2017年減稅法案針對個人稅收減免的條款永久化,使其不會在2026年到期;提升對于兒童稅收抵免、65歲以上老年人、服務業的減稅力度,推出加班費和小費免稅,建立針對兒童的專用儲蓄賬戶。法案增加州及地方稅(SALT)扣除上限,提升遺產稅起征標準并隨通脹調整。
2、大幅減少社會福利支出,對僑匯征稅。法案計劃削減超過6000億美元的醫療補助和超過2600億美元的食品援助支出,大幅提升獲取醫療和食品補助的門檻。法案對移民的僑匯征收5%“過路費”,對尋求庇護者征收1000美元申請費、每半年對無證移民的工卡收費500美元,禁止各州自費為非法移民兒童提供醫療保險。
3、鼓勵企業再投資,收緊慈善基金。法案提升企業所得稅減免額度,允許企業對美國境內新建或購置的合格生產財產進行一次性扣除,降低制造業企業擴產成本;鼓勵企業投資“機會區”的農村地區并獲得額外稅收優惠。同時,法案將私立大學捐贈基金投資收益稅改為累進稅率,富有大學面臨稅率將從當前1.4%提升到21%。非營利機構的稅收優惠被大幅壓減。
此外,還有如取消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汽車加征使用費,禁止聯邦機構和保險公司為跨性別醫療承保等舉措。
特朗普稱這是“讓美國再偉大”議程的重大勝利。但馬斯克則稱特朗普提出的削減聯邦開支的“大而美”法案是“可惡的”;他還指出,根據該法案,美國公民將面臨“無法承受的債務”。
特朗普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據,法案的實施將顯著促進經濟增長,同時穩固其政治資本。然而,這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也引發了包括馬斯克在內的多方質疑。
馬斯克對“大而美”法案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該法案將導致美國財政狀況惡化,并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其主要擔憂包括:
1、法案預計將增加2.5萬億美元的預算赤字,使美國公民難以承受債務負擔。
2、舉措與政府效率目標相悖,作為前“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馬斯克認為法案進一步擴大了預算赤字,與其在提升政府效率方面的努力背道而馳。
3、至于對經濟的長期影響,他則認為大規模支出與減稅結合的方式對國家的長期財政健康不利,可能在未來導致經濟衰退。
特朗普與馬斯克的公開爭論迅速對美股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尤其是科技股領域。文章前面也提到,在沖突爆發后,特斯拉股價暴跌14.26%,摩根士丹利預測,若聯邦電動車補貼取消,特斯拉2025年的每股收益將下調1.2美元,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其實,兩巨頭的爭執不僅對短期市場造成沖擊,也揭示了美股長期發展中可能面臨的關鍵挑戰。
不光是馬斯克對特朗普減稅法案提出尖銳批評,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對赤字占GDP比將突破7%也發出預警。
也有不少人指出,財政鷹派與傳統能源利益集團對馬斯克的擠壓,可能削弱其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同時加劇市場對財政健康的擔憂。
美股的問題遠不止“大而美”法案
不少國內外學者紛紛指出,美國面臨財政與債務危機!
其中主要觀點如下:
1、國債規模失控,利息吞噬財政。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25年4月,美國國債總額已達36.2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124.1%,相當于每個美國人背負10.6萬美元債務。
2025年利息支出預計達1.5萬億美元,首次超過國防預算,占聯邦稅收的35%;專家們預計,若利率維持高位,2033年利息將消耗40%的稅收。
而且,學者們也強調美國國債有再融資風險:2025年到期債務高達7.2萬億美元,而海外持有美債比例跌破23%,國內金融機構接盤能力逼近極限。穆迪(唯一維持美國AAA評級的主要機構)警告,若債務上限談判破裂或政府停擺,可能觸發信用降級。
2、雙赤字螺旋惡化無以為繼。目前,美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達6.95%,2025年前三月赤字同比擴大7.49%。特朗普計劃將減稅政策永久化并新增關稅,可能進一步擴大赤字,形成“財政赤字→國家儲蓄不足→貿易赤字”的惡性循環。
3、經濟結構性風險,增長引擎失速。通脹黏性大,最新核心CPI同比上漲4.7%,食品住房成本居高不下,中產階級實際購買力較疫情前下降8.3%。紐約聯儲模型顯示,未來12個月經濟衰退概率在8月將達61.79%;因此,美聯儲已下調2025年GDP增速預期至1.7%。
4、制造業與供應鏈危機,產業空心化。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就業占比降至8.4%,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超90%。稀土短缺尤為致命——70%依賴中國,庫存僅夠40~60天生產,汽車、軍工(如F-35戰機)、機器人產業瀕臨停產。 而且特朗普的產業回流計劃失敗,臺積電美國工廠因技術工人短缺延期,福特電池廠因成本超支縮減規模;基礎設施老化使物流成本增加35%。
5、關稅反噬——政策內耗加劇不確定性。比如,鋼鋁關稅升至50%推高企業成本,中小企業陷入困境;若全面實施,可能使通脹率再升1個百分點。 關稅戰可能迫使美聯儲在“抗通脹”與“防衰退”間艱難平衡。
還有,美國國內面臨社會政治風險、極化撕裂與治理失效、社會矛盾激化、種族不平等、槍支暴力失控、國際地位松動、美元霸權與地緣影響力衰減等等問題。
專家學者們最后指出,美國當前困境的本質是“高債務+低增長+政治極化+美元信用衰減”的復合型危機。
而且,他們把崩潰的路線圖也給畫好了:債務上限博弈和稀土斷供這兩個月就會發生,或成為市場崩盤導火索,觸發系統性危機下的“完美風暴”,美股或面臨暴跌。長期而言,美國可能陷入“日本式停滯”與“拉美式債務危機”的混合體。
美股真的會陷入一輪暴跌之中?
前面的專家學者們所提到的美國面臨的這些問題與困局,其實,每一個經濟體都不同程度上存在。
關鍵是,美國情況是最嚴重的嗎?我認為不是。
我們一起看一些數據——
1、美國國債/GDP比率為124.1% ,在全球發達國家中并不算太高;
2、通脹壓力雖然一直存在,但核心CPI同比已經持續回落;
3、美國的就業數據與其他大型經濟體比較也一直保持良好的態勢;
4、美元地位雖然被認為在下降,但目前依然占全球支付份額42%。
5、全球資金依然視美股為重要的機會之地,美國工作與居留許可依然是一證難求,資本外流、人才吸引力下降更是無從談起。
誠然,美國對多國鋼鋁關稅升至50%,歐盟和墨西哥計劃采取反制措施。在此背景下,美國經濟數據也稍呈疲軟態勢,例如,上周首次申請失業金人數達到8個月新高,服務業PMI跌破榮枯線。這些信號表明,企業普遍推遲投資,市場對未來經濟前景保持謹慎。
不過,只要美國的就業情況能繼續保持穩健,經濟增長依然保持平穩,作為美國經濟晴雨表的美股表現就差不到哪里去。
我認為,作為單個上市公司,特斯拉面臨的風險更大,馬斯克過去的政治立場令特斯拉在歐洲銷量暴跌,連不少美國消費者也對其產品加以抵制,如民主黨支持者中有高達82%的比例抵制特斯拉,這加劇了其運營的不確定性。此外,特斯拉的國際門店遭遇縱火事件進一步增加了實體風險。
面對各種不確定,美股錢景如何?
我認為,根據當前事件和宏觀環境,美股未來可能出現以下情景:
如果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財政赤字引發“滯脹”局面,美股可能發生比較大的回調。同時,市場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將繼續打壓投資者信心。
不過,如果美國經濟明顯走弱,則美聯儲一定轉向寬松政策,并疊加AI投資潮的推動,以納斯達克市場科技龍頭公司引領的美股會重回漲勢。
總而言之,特朗普與馬斯克的爭執不僅是政治與經濟政策的矛盾體現,更是現代企業與政府關系變化的一個縮影。這場沖突對美股市場的短期沖擊顯著,同時揭示了長期政策與經濟風險。不過長期來看,美股的走勢會基于美國經濟的韌性以及科技創新能力。
前一段時間,美股中的科技巨頭曾因中美雙方的博弈而股價大幅回調,也為投資人帶來了低位參與的好機會。一個多月前,如果投資人把握機會在低位買入,現在就已經有20%左右的盈利了。
我們如果仔細關注一下美股科技巨頭們的財務數據,可以發現它們近期的營收與利潤都能依然保持穩健增長,值得堅持長期配置。
另外,美國近期通脹居高難下,美國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一直在4.5%到5%之間徘徊,為全球投資人帶來低風險的合理回報。
同時,黃金也是長期資產配置的“壓艙石”。在貨幣信用重構、地緣風險頻發的時代,其避險與抗通脹屬性不可替代。投資人適度以低成本工具(如黃金ETF等)配置黃金并長期持有,也是多元化配置投資組合的應有之義。
No.6394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