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估值達到15億美元的AI獨角獸,號稱讓“App開發像訂披薩一樣簡單”,如今卻轟然倒塌!其創始人魔幻操盤,曾靠印度工程師冒充人工智能,完成大部分開發工作,并且涉及審計舞弊、循環交易等操作,讓微軟、軟銀、卡塔爾投資局、亞馬遜等知名公司和投資機構損失慘重。
撰文 | Ren
在科技創業的世界里,從巔峰到谷底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近日,曾經風光無限的英國AI初創公司Builder.ai宣布破產,這個一度估值達到15億美元的獨角獸,號稱“讓開發App像訂披薩一樣簡單”,如今卻成了最新一波AI熱潮以來最引人注目的AI初創公司倒閉案例。
Builder.ai宣布破產 | 圖源:Builder.ai領英
《華爾街日報》早在2019年就起底了這家公司(當時它還叫Engineer.ai),稱其開發的Natasha軟件“并未像宣傳的那樣使用AI來編寫代碼,而是靠印度工程師來完成大部分開發工作”。
可謂是重新定義了人工智能:九分“人工”,一分“智能”。
但在創始人薩欽·德夫·杜加爾(Sachin Dev Duggal)驚人的包裝、掩蓋能力下,改名換姓的Builder.ai,乘上了ChatGPT引發的新一輪AI東風。
《金融時報》對此事件的報道,圖中人物為薩欽·德夫·杜加爾 | 圖源:新聞截圖
2021到2024年,該公司至少完成了3輪融資,拿到了超過4950萬美元總融資,估值15億美元(甚至在破產前還試圖以22億美元的新估值融資),辦公室遍布英國、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國,妥妥的明星獨角獸。
時至今日,這起事件不僅讓微軟、軟銀、卡塔爾投資局、亞馬遜等知名公司和投資機構損失慘重,更揭露了AI投資熱潮背后隱藏的風險與亂象。
創始人的魔幻操盤
在Builder.ai崩塌的故事中,創始人杜加爾無疑是最核心的人物。他自稱公司的“首席巫師”(Chief Wizard),是一名連續創業者。
多家媒體的報道中,都寫著他傳奇的履歷:14歲開始職業生涯;17歲在德意志銀行實習,并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自動貨幣套利交易系統”;21歲在帝國理工讀書時,創辦了云計算公司Nivio,估值近1億美元。
這樣的“天才”自然少不了各種頭銜,包括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科技先鋒、Entrepreneur.com年度連續創業者,以及2023安永英國年度企業家。
獲得安永英國年度企業家的杜加爾 | 圖源:安永
與此同時,公開信息顯示,杜加爾自十幾歲起就在至少11家公司擔任創始人、股東或董事等職務。這些公司、其子公司或相關實體遍布倫敦、美國、毛里求斯、瑞士、開曼群島、印度、中東等地。
不可否認,杜加爾確實擁有敏銳的技術洞察力。在OpenAI等公司掀起AI技術新浪潮之前的許多年,他就已經預見到AI的商用潛力。
他給Builder.ai的定位是“為軟件開發帶來如同亨利·福特給汽車工業的變革”。但很顯然,這只不過是一場精心粉飾的彌天大謊,是他謀求私利的手段罷了。
2019年,當時還叫Engineer.ai的Builder.ai卷入了一場官司,原告是被杜加爾開除的首席商務官羅伯特·霍爾德海姆(Robert Holdheim)。
在訴狀中,霍爾德海姆列出了杜加爾的N宗罪,包括將軟銀150萬美元投資的大部分轉移到個人賬戶中、大肆揮霍公司拿到的投資(出差住比佛利山莊并聘請私人廚師)、只喜歡招年輕的印度男工程師、夸大AI在開發流程中的占比來吸引投資等等。
霍爾德海姆對公司的“AI驅動開發流程”提出了質疑,杜加爾向他解釋稱,這個AI實際上是由“1.1萬名遍布全球的開發者”組成的網絡,他們先開發好“能夠復用的功能和代碼”,然后“通過AI去調用并與其他功能捆綁起來”。
霍爾德海姆指控“所謂的AI功能從來就沒有被開發過”
然而,隨著霍爾德海姆進一步了解,他發現開發者數量被嚴重夸大了——2019年初,整個系統中只有數百名活躍開發者。
這些人不僅缺乏機器學習或AI專業知識,交付質量也十分堪憂,所謂的能夠供AI調用的“復用功能和代碼”更是完全不存在。
有客戶支付了超過1萬美元,用于開發一個App,最后交付延期了一年不說,連登錄功能都有bug。還有客戶表示,自己在付錢之后遲遲等不到交付,最后放棄時項目只完成了25%。
與此同時,杜加爾向投資者表示,公司在2018年底“擁有100個活躍項目”。但霍爾德海姆發現,他們實際上只有6-8個項目,其中至少有5個客戶嚴重不滿交付質量,甚至有一個還要起訴他們。
霍爾德海姆指控“杜加爾嚴重夸大公司數據”
“如果(公司的)銷售團隊真能在 2018 年底之前簽下 100 個新客戶,那么整個脆弱的、人工驅動的App開發系統就會崩潰。”訴狀中寫道,“就像臭名昭著的伊麗莎白·霍姆斯一樣,杜加爾靠嚴重夸大公司的能力吸引了許多知名投資者。”
面對質疑,杜加爾和Engineer.ai回應稱,公司“完全自主地”為客戶計算價格和時間表,其中部分過程使用了自然語言處理,他們還使用決策樹(Decision Tree)來為開發人員分配任務。
把決策樹這樣初級而古老的技術包裝成AI來宣傳,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杜加爾早在今年2月就辭去了CEO職位,僅保留董事會席位和“首席巫師”的頭銜。
《金融時報》報道Builder.ai的新CEO
而在公司宣布破產之際,他又跑出來尋找新投資人,要用“不到100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至多2500萬美元的總資金”重新收購它。
一頓操作似乎是提前抽身,然后以骨折價抄底Builder.ai資產。
虛假繁榮的背后:審計舞弊與循環交易
時間回到今年5月20日,Builder.ai 新CEO曼普里特·拉蒂亞(Manpreet Ratia)在內部全體大會上突然宣布:公司已陷入債務違約,將申請破產。
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債權人Viola Credit信貸機構突然凍結了公司大部分資金。
Viola Credit發現Builder.ai存在嚴重內部審計問題,涉嫌嚴重夸大收入。該信貸機構在2024年向Builder.ai提供了5000萬美元的資金,在發現問題后直接扣押了后者賬戶中的3700萬美元,僅留下500萬美元供公司運營。
然而,這剩下的500萬美元資金存放在印度賬戶中,由于資金出境限制,無法用于支付全球各地員工的工資。而且公司還欠亞馬遜8500萬美元,欠微軟3000萬美元。
目前,Builder.ai已在其運營的五個司法管轄區申請破產,包括英國、美國、印度、阿聯酋和新加坡。
公司在聲明中承認,“企業無法從歷史挑戰和過去的決策中恢復,這些因素對其財務狀況造成了重大壓力。”
很難想象,就在兩年前,Builder.ai還是投資界的寵兒,站在了生成式AI的風口上。
2023年初,卡塔爾投資局領投了D輪2.5億美元的融資,將估值推高至13-15億美元。微軟也在同年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進行了股權投資。
微軟企業副總裁喬恩·廷特(Jon Tinter)當時曾豪言:“我們看到Builder.ai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類別,讓每個人都能成為開發者。”
再往前追溯,Builder.ai的投資者還包括Insight Partners、Lakestar、Jungle Ventures、軟銀的DeepCore孵化器等等。
Builder.ai入選Fast Company “2023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單 | 圖源:Builder.ai
這個看似光明的未來卻隱藏著致命的裂痕,僅是目前能搜到的負面報道就多達十幾篇。
前文提到,壓倒Builder.ai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債權人Viola Credit發現其嚴重夸大業績。
有多夸張呢?
最新的審計數據顯示,Builder.ai 長期未收到大量已入賬的營收。它在2024年報告的2.2億美元營收,實際上只收到5500萬美元,而2023年的1.8億美元營收實際上只有4500萬美元。
之所以前幾年沒有發現,是因為該公司在印度、新加坡使用當地不知名的小型審計機構,有的機構還有前科——負責審計加密貨幣對沖基金Three Arrows Capital并出具報告,報告發布一年后,這家基金就破產了。
三倍多的虛假營收,意味著Builder.ai不僅在審計上弄虛作假,還可能存在合謀虛增收入的行為。
那又是跟誰作假、合謀呢?
還記得與杜加爾有關的遍布全球的實體嗎?梳理發現,自2021年以來,Builder.ai在英國的業務,都由一個叫保羅·戈德溫(Paul Goldwin)的人來審計,但戈德溫早在2010年就是杜加爾另一家公司SMX的董事。
2017年,戈德溫從SMX辭職,加入會計師事務所PKF Littlejohn。同年晚些時候,杜加爾注冊成立了Builder.ai的倫敦實體,并將其注冊辦公地址登記為PKF Littlejohn的總部地址。
很顯然,杜加爾和戈德溫、SMX和Builder.ai之間存在緊密關聯,作假的審計報告也離不開他們的操作。
另一方面,據彭博社審查的文件和知情人士透露,Builder.ai與印度社交媒體初創公司VerSe Innovation之間疑似存在長期的“循環交易”(round-tripping)行為。
從2021年到2024年,這兩家公司經常相互開具金額大致相同的賬單,但并沒有提供產品或服務。Builder.ai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向投資者虛報營收。
據披露,Builder.ai從VerSe獲得了近6000萬美元的營收,負責提供應用程序開發等服務。同時,它又向VerSe及其子公司支付了差不多數額的服務費用。
當然了,正在籌劃IPO的VerSe矢口否認這些指控。
此外,杜加爾最初成立的Nivio公司也是問題重重:這家公司與涉嫌洗錢、貸款欺詐的印度電子集團Videocon有著密切聯系。
媒體報道中的杜加爾和Videocon的杜特
Nivio的印度實體從Videocon獲得了380萬美元的貸款,杜加爾也與Videocon管理者索拉布·杜特(Saurabh Dhoot)交往深厚——杜特曾向杜加爾的多家公司提供貸款,并成為其股東或客戶,兩人還一起創立了Builder.ai的前身Engineer.ai。
不過Nivio于2015年倒閉,Videocon則于2018年破產,杜加爾還因此卷入了多起正在進行中的訴訟。
現在Builder.ai也破產了,但杜加爾似乎仍不甘心。這位“首席巫師”已經開始尋找投資者,希望回購Builder.ai資產。
杜加爾希望達成所謂“預包裝破產重組”的機會。這是英國破產程序的一種形式,即在正式任命新資產管理人之前就達成企業出售協議。
杜加爾認為,這筆交易需要不到100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在公司再次籌集資金之前需要2500萬美元。他還聲稱,在公司財務狀況嚴重惡化之前,還有投資者愿意以18億美元的估值進行投資。
一場FOMO游戲,AI投資熱潮中的理性迷失
Builder.ai的倒閉,為AI投資熱潮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揭示了有些投資者急于投資AI初創公司背后的風險,他們試圖尋求復制OpenAI和Anthropic等領頭羊的成功。
諷刺的是,杜加爾在2024年米爾肯研究所年會上,發出了對AI初創公司潛在投資者的警告。
他告訴觀眾:“AI領域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那些手握巨款的投資人,往往遠離技術一線,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有可能實現的,哪些是不可能的,是噱頭還是真貨。這種情況正在制造一種泡沫式的炒作,反而讓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更難被看到。”
這番話現在聽來格外具有諷刺意味,因為Builder.ai本身就是他所警告的那種騙局,他自己正是利用這種信息差,把靠印度廉價勞動力驅動的公司包裝成了一個AI驅動的神話。
Builder.ai的倒閉不僅僅是一個孤立事件,自ChatGPT發布以來,全球掀起了AI投資熱潮,但同時也萌生了許多風險。
首先,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技術承諾與現實存在巨大差距。正如杜加爾自己所說,那些能夠投入大筆資金的投資者,往往對AI技術的真實能力和局限性了解有限,這使得他們容易被夸大的承諾所欺騙。
其次,估值泡沫明顯。Builder.ai在短短幾年內從零估值飆升至15億美元,這種急速膨脹的估值往往嚴重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
再次,治理和監管薄弱。Builder.ai長期依賴與杜加爾有關聯的審計師,缺乏獨立的財務監督,為財務造假提供了溫床,而投資機構的盡職調查顯然沒做到位。
最后,這樣一個官司纏身、過度包裝、背景錯綜復雜的創始團隊,甚至都被爆出用人工替代人工智能,仍然能夠吸引各種知名投資機構以身入局,只能說明AI投資領域的FOMO情緒空前高漲。
在這場FOMO熱潮中,Builder.ai不是第一個被戳穿的謊言,也一定不會是最后一個。
參考資料
[1]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5-30/builder-ai-faked-business-with-indian-firm-verse-to-inflate-sales-sources-say
[2] https://www.ft.com/content/728ce0ba-9c14-4208-8430-85d033e3b816
[3] https://www.ft.com/content/11afc46c-b435-489d-a9f1-134ad0c00d25
[4] https://www.ft.com/content/9fdb4e2b-93ea-436d-92e5-fa76ee786caa
[5] https://beam.ai/agentic-insights/builder-ai-from-unicorn-to-insolvency-history-collapse-and-the-low-code-landscape
[6] https://www.wsj.com/articles/ai-startup-boom-raises-questions-of-exaggerated-tech-savvy-11565775004
[7] https://storage.courtlistener.com/recap/gov.uscourts.cacd.740863/gov.uscourts.cacd.740863.1.1_8.pdf
注: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