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毛主席一生艱苦樸素,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在體現(xiàn)這一偉大的生活作風。
這種儉樸的人生更令毛主席散發(fā)出絢爛的光輝,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更需要尋找這份難能可貴的美德。
那么,毛主席的生活到底有多么儉樸呢?
用他的生活秘書兼保健醫(yī)生王鶴濱的話來說:“毛澤東在衣著、飲食等生活方面,具有一般中國農(nóng)民儉樸的特點,同時不改湖南人的飲食習慣。毛澤東是個以苦為榮的人,并且經(jīng)常告誡人們,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要犯中國明朝末年的農(nóng)民領(lǐng)袖李自成的錯誤。他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吃飯對他來說只是例行公事?!?/p>
在記載毛主席一生的眾多史料以及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錄中,都詳細講述了很多毛主席生活的儉樸的故事。
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這些值得學習與銘記的往事。
一、“毛的衣服則皺皺巴巴,毫無裝飾,好像是從一百件服裝里任意揀來的(盡管他穿了一雙新鞋)?!?/strong>
毛主席出生于農(nóng)民家庭,再加上他在戰(zhàn)爭年代長期處于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之中,令他形成了農(nóng)民與戰(zhàn)士合為一體的獨特穿著風格。
這種風格,令他不管是在農(nóng)民群眾當中還是普通戰(zhàn)士當中都那么的親切。
毛主席的衣著可以樸素到什么程度?
他的毛布巾睡衣由于打了太多的補丁,以至于都分不出來哪里是補丁,哪里是原有的布料了。他的一條褲子也是幾乎多年不換新的,不管是在學校給師生們作報告還是在窯洞旁跟干部們講話,他穿的都是那條打滿補丁的褲子。
就像是那個年代里農(nóng)民們經(jīng)常講的那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p>
美國的著名學者漢·特里爾在《毛澤東對蔣介石的勝利》一書中就講述了重慶和談時期,毛主席穿衣打扮方面與蔣介石的不同:“1945年8月,仍然是熱情奔放的赫爾利飛赴延安接毛澤東,毛生平第一次爬上飛機?!Y介石與毛澤東已經(jīng)二十多年不見,他們握手問好。一個像普魯士式的,一個看上去像波西米亞人式的。蔣介石的服裝筆挺合身,戴滿勛章,毛的衣服則皺皺巴巴,毫無裝飾,好像是從一百件衣服里任意揀出來的(盡管他穿了一雙新鞋)”。
特里爾的目光是多么的敏銳,他一眼就看出來了毛主席所穿的是一雙新鞋,這自然是為了參加重慶和談特意準備的,然而即便如此,毛主席的穿著還是處處透露著樸素。
當然了,美國記者的話語中多少還帶有些夸張的成分,就算是與毛主席最為親近的工作人員,也沒見過毛主席擁有過一百件衣服,其實即使是在建國之后,毛主席也最多只有兩三件衣服。
重慶和談,在當時各界人士看來,這幾乎是可以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談判。如此重要的場合,毛主席也只能找出一件“皺皺巴巴”的衣服,足以見得他是多么的儉樸。
這樣的衣著在跟“服裝筆挺”的蔣介石站在一起的時候自然顯得寒酸不少,可是這這種寒酸正是毛主席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蔣介石穿著的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錢買來的進口面料所制成的服裝,當他穿著這么一件衣服站在毛主席身旁時,他就已經(jīng)輸了!
二、毛主席總愛蓄著較長的頭發(fā),這同樣是他儉樸性格使然
毛主席的發(fā)型幾乎一生未曾變化過,從他參加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到長征,到陜北,再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都蓄著較長的頭發(fā)。
進入北平以后,因為會有些大型活動、會議,以及要會晤外賓,毛主席出于禮節(jié)會適當將頭發(fā)剪短,但總體的樣子沒有變化。
這種不特意做打理,自然形成的發(fā)型,正是來源于毛主席對于生活品質(zhì)的不講究。
毛主席出生于農(nóng)家,他從小就要做很多繁重的農(nóng)業(yè)勞動,十三四歲的年紀挑著遠超體重的農(nóng)肥送到田里去。在這種貧窮、落后的地方,是沒有人在乎你的形象的。
后來,毛主席率領(lǐng)著紅軍、八路軍、解放軍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他更顧不上對自己外形的打理。當農(nóng)民時,他整日與肥料、泥土為伍,打仗時,他終日指揮作戰(zhàn),時刻憂國憂民,怎么會有時間去打理頭發(fā)。
想想如今的社會,年輕人們重則整容整形,輕則涂脂抹粉,動不動去趟美發(fā)店就花掉半個月的工資。女性如此,男性亦如此,使得整個社會風氣早就沒有了“純粹”二字。
毛主席這種自然、儉樸的發(fā)型正是如今的年輕人們,特別是男同胞們需要學習的。只要在重要場合禮節(jié)性的適當修剪即可,應當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放到工作與學習當中,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應該是在氣質(zhì)與才華上,而不是把這些虛假、浮夸的外貌上。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三、毛主席在飲食方面除了辣味外,只吃“門前菜”
說起吃,中國人自古都非常講究,孔子就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言,同樣也說過“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等等跟吃有關(guān)的話。
然而,孔夫子的這些話代表的是士大夫階層的飲食標準,并不是人民的飲食標準。他所大肆鼓吹的周禮,遠遠地脫離了人民,反而加速了周朝的衰敗。
如果統(tǒng)治階層對于一塊肉都有如此諸多的要求,割得不正就不吃,沒有配醬就不吃,那么這樣的統(tǒng)治者其實不要也罷,周朝后期的分裂也恰恰印證了這個觀點。
毛主席所提倡的飲食,是非常儉樸的。這種儉樸的飲食正是最為貼近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唯有政府不搞特殊化,永遠跟人民群眾結(jié)合在一起,才會被人民所擁戴。
毛主席吃飯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規(guī)律。他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總是被工作人員催著才會去吃上一頓飯。
因此,毛主席有沒有好好吃一頓飯成為了值班衛(wèi)士們的評判自己工作好壞的標準。如果毛主席沒有吃飯,值班衛(wèi)士就會愁眉苦臉地將班交接給下一位,如果毛主席吃了一頓飯,他們就會滿臉堆笑,春風得意。
為了能讓毛主席多吃點,毛主席愛吃什么菜也成為了廚師們的研究課題。
當然了,毛主席作為湖南人愛吃辣是出了名的,但是畢竟辣味不能多吃工作人員們經(jīng)常在毛主席吃飯時觀察他飲食的特點,最終得出個結(jié)論,毛主席吃飯都是就近原則,離得近就多吃點,工作人員也把這種菜戲稱為“門前菜”。
毛主席這種吃“門前菜”的飲食特點,說白了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恰恰可以濃縮為兩個字,那就是“儉樸”!
四、總結(jié):
唐代的大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p>
中國不斷更迭的王朝一次次地早告訴后人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金城湯池并不能永保國家不衰亡,真正能決定歷史走向的必然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而儉樸這一美德,是國人所共同尊崇的。
雖然如今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今非昔比,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早已超過了剛剛建國時百廢待興的那個狀態(tài),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但是也要警惕。我們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化的滿足,而不應該去一味地去滿足貪欲。貪念是沒有止境的,當享受過奢侈的生活后,人不會返璞歸真,只會去追求更上一層的欲望。
這種時候,我們就要謹記毛主席曾經(jīng)的言傳身教,儉樸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強盛的基礎(chǔ),唯有記住了曾經(jīng)的艱苦,堅守了那一份儉樸,才能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不迷失自我,才能去追求那份崇高的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