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自殺式”降價潮愈演愈烈,監管層罕見密集出手,能否終結這場亂戰?
文 / 張恒
近期,“1.98萬開回家”、“2.58萬全包”等汽車促銷短視頻在各大平臺密集刷屏。
起因是5月多家頭部車企宣布大幅降價,立刻引發了上百款車型價格跟跌。這是在今年一季度行業整體利潤率跌破4%情況下,又一輪“自殺式“降價潮。此次降價對很多品牌來說,大有“不成功則成仁”的感覺。
事發嚴峻,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迅速發聲,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明確反對無序“價格戰”。緊接著,工業和信息化部也表態稱,無序競爭沒有贏家,將加大對“內卷式”惡性競爭的整治力度。商務部也在近日表示,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合規引導,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
主管部門密集出手,在以往并不多見。這反映出監管層對行業發展趨勢的高度警惕,也說明是時候對“價格戰”背后的深層邏輯進行一次全面清算了。
“卷”出問題,利潤被吞噬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車市降價車型數量飆升至227款,這個數量遠超往年。在此基礎上,2025年前4個月已有60余款車型開啟進一步降價,而5月更因頭部車企帶頭規模性降價,引發了百余款跟進,形成“多米諾骨牌”式連鎖反應。
這種“你降我就降”的競爭方式,有著濃重的“賭氣”意味,已經逐漸超過了普通的商業競爭本身。看似短期內促進了行業銷量,但實際上嚴重壓縮了行業利潤空間。車企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被迫犧牲掉利潤,只為了穩住市場份額,“賣一輛虧一輛”的現象在業內頻頻上演。這種模式一旦形成慣性,企業很難脫身,整個行業恐會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局。
更嚴峻的問題的是,這場“價格戰”已不僅僅是車企之間的比拼,而是向整條產業鏈傳導了巨大壓力。
在產業鏈上游,零部件供應商利潤被壓縮,被迫降低產品標準,而且回款周期也越來越長,甚至還有大型車企逼迫供應商站邊妥協。在產業鏈下游,經銷商陷入資金困境,甚至有的車企大量壓貨后又官宣大幅降價,經銷商直接成了“冤大頭”。而消費者面對“早買早虧”的市場波動,也在動搖信心。這并不是一個正常市場該有的狀態,而是一種系統性“混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青表示,當前汽車價格信號已嚴重失真。過度“價格戰”不僅侵蝕企業利潤,還將削弱研發創新能力、加劇市場觀望情緒,甚至導致產品質量下滑。
無序降價是在透支行業的未來。健康的市場秩序,應該是以技術、產品與服務為核心的價值競爭,而不是“低價出貨”的消耗戰。
監管出手,是止血也是信號
行業的“內卷”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今年的態勢比往年更加嚴峻。
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車進入大眾市場階段后,過多的品牌以及車型在短短幾年間集中釋放,其產能擴張的速度遠超需求增長速度。各個細分賽道在短時間內就堆滿了競品,車企庫存壓力驟增,價格戰由此成為企業“自保”的唯一出口。
多部門此時集中出手,正當其時。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要整治“內卷”,不僅是整頓價格秩序,也是在為整個產業生態“止血”。商務部的配合監管和合規引導,是在為市場注入理性信號。
這一輪政策介入的關鍵,除了“管住價格”,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導資源向長期價值流動。換句話說,要想真正脫離價格戰的泥潭,不能只靠喊話,而要建立有效的產業機制和制度托底。
例如,高層可以考慮在財稅政策上,通過更為合理的方式引導車企加大長期投入,鼓勵“專精特新”企業在核心零部件和基礎技術上的突破。在市場監管層面,應建立動態監測體系,對惡意傾銷、非理性競爭行為進行預警和處置,維護行業底線。
此輪“價格戰”的激烈程度,遠超以往,比2018-2020年、2023-2024年的降價潮更具破壞性。所謂不破不立,現在經歷的內卷或許會成為行業的一個臨界點。
一方面,頭部車企的集中降價帶來了行業上下廣泛的反思,不少車企開始重新審視“卷價格”與“卷技術”的權衡;另一方面,各主管部門的及時干預,也為行業設立了博弈邊界。
行業亟需擺脫“唯規模論”的老路,探索新的增長邏輯與技術迭代節奏,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軌道”。對車企而言,從“大”到“強”不僅是目標,更是充滿陣痛的轉型之旅。當前的價格戰只是集體焦慮的集中釋放,遠非解決之道。【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