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多地持續高溫、南北極冰雪融化、極端氣候頻發...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峻的當下,碳中和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不僅彰顯了大國擔當,更為企業和社會各界指明了綠色轉型的方向。
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不僅重塑了能源結構,更催生了碳資產管理的新模式。在這場綠色變革中,碳中和認證與碳足跡認證正成為企業破局的關鍵工具——前者是組織層面的“零碳身份證”,后者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效標簽”。而在這個過程中,碳資產開發正成為推動低碳經濟、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關鍵抓手。
“碳資產”是一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低碳經濟背景下產生的金融和環保相結合的概念。它指的是企業、組織或個人擁有的,與減少或吸收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具有經濟價值的資產或權益。簡單來說,碳資產就是將“減排”或“吸碳”的能力或成果,變成一種可以衡量、交易、帶來收益的“資產”。
碳資產的核心是“減排量”或“固碳量”的可量化、可交易價值。碳資產主要包括:政府分配給企業的排放配額;企業內部采用節能技改活動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和因碳排放量減少企業可用于交易的排放配額;企業投資開發的減排項目或碳匯項目產生的減排量,如CCER,可以在碳市場上交易或轉讓獲得收益。
可開發為碳資產的項目有哪些?
可以開發轉化為碳資產的項目類型多種多樣,涵蓋了林業、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新能源等多個領域。具體如下:
1.可再生能源項目:
包括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這些項目通過替代化石燃料發電,顯著減少碳排放。
2.林業碳匯項目:
通過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經營等活動,額外增加森林碳儲量。
3.甲烷回收利用項目:
包括垃圾填埋氣回收、畜禽糞便厭氧消化(沼氣池)、煤礦瓦斯利用等。此項目需具有經濟性,且規模足夠大(如大型畜牧養殖場糞便處理項目)。
4.節能技改項目:
通過優化生產線、余熱回收、高效電機等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通過識別節能潛力環節,制定技改方案,計算減排量并認證,最后進行碳資產交易。
5.工業碳捕集與封存(CCS)項目:
從工業排放中捕獲CO?并封存,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
6.交通能效提升項目:
推廣電動汽車、優化公共交通等,減少交通領域的碳排放。
7.建筑能效提升項目:
通過綠色建筑認證(如LEED)、節能照明和空調系統等,提高建筑能效。
8.農業碳匯項目:
包括可持續農業實踐(如免耕農業、農林復合系統)等,通過改善農業管理減少碳排放或增加碳匯。
9.碳匯技術項目:
如直接空氣捕集(DAC)、生物炭(Biochar)等,通過技術手段直接減少大氣中的CO?濃度。
10.氫能項目:
綠氫(可再生能源制氫)替代灰氫(化石燃料制氫),減少氫能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企業除了需要知道有哪些項目可以開發轉化為碳資產外,要讓減排成果真正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認證也是中間的關鍵一環。
興原提供兩大核心碳認證服務,為企業低碳轉型保駕護航:
1. 碳中和認證:企業的“零碳名片”
碳中和認證通過科學量化與第三方驗證,證明企業、組織或個人實現了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它要求完整核算碳排放、制定減排計劃,并通過購買碳信用或投資環保項目抵消殘余排放,由興原認證中心審驗確認碳中和路徑的合規性與真實性后,頒發碳中和認證證書。
2. 碳足跡認證:產品的“低碳標簽”
碳足跡認證是對產品、服務或組織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量化、核查并認證的過程,通過評估從原料開采到廢棄處置的各環節碳排放,經興原認證中心驗證后頒發證書,旨在幫助企業識別減排環節、滿足環境信息披露要求,并提升綠色市場競爭力。
碳中和認證與碳足跡認證,既是企業應對氣候風險的“防火墻”,更是掘金綠色經濟的“入場券”。當全球碳定價機制逐步成熟,擁有雙認證的企業將率先享受碳市場紅利——從碳交易中獲得額外收益,以更低的融資成本擴張產能,在國際貿易中掌握定價權。這場靜悄悄的碳管理革命,正在重新定義全球商業競爭的規則。
興原認證中心陜西分公司
興原優勢
服務內容
編輯:石蕓姍
審核:賀兆普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部分來源于互聯網,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核實后協商處理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