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50
送走最后一撥兒親戚,家里終于恢復了安靜。我媽一邊收拾著散落的玩具,一邊忍不住感慨:“哎,說真的,我寧愿帶三個咱娃,也不想再帶其他孩子了。”
她口中的“咱娃”,是我的女兒朵朵,一個8歲的阿斯伯格女孩。而“其他孩子”,是這幾天來做客的表哥表妹家的崽兒——從青春期的初中生,到蹣跚學步的2歲小娃,年齡跨度不小。
我深有同感。
這兩年,為了幫朵朵提升社交能力,我頻繁組織聚會。幾番實戰下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感受越來越清晰:
陪伴普通發育的孩子,其耗費的心力與挑戰,有時竟絲毫不亞于引導我的阿斯伯格女兒。
文/圖 | 朵朵媽媽
編輯 | Jarvis
普娃的心思百轉千回
是天賦亦是挑戰
每次帶別人家的娃,我和我媽都有個鮮明的體會:他們的“心眼子”,真是層出不窮!
這份先天的饋贈,既是融入復雜人際的利器,卻也常常需要我們耗費額外的心力去解讀和應對。
比如表妹的女兒妞妞,她比朵朵小3歲,卻已經學會了在大人面前抖機靈。朵朵帶她逛便利店時,她明知糖果是禁忌,卻能借著“弟弟想吃”這樣的理由,就讓朵朵用電話手表付了款。
對比之下,朵朵的世界里,規則就是鐵律。因齲齒被牙醫叮囑少吃糖后,每次購物前,她必會向我請示:“媽媽,這次可不可以買糖果?”
朵朵這種對規則的絕對遵守,在妞妞的“小聰明”面前,雖然少了些變通,卻也因純粹讓我省心不少。
朵朵和妞妞
更典型的是表哥家的女兒小潔。雖然她只比朵朵大1歲,但已是察言觀色的小能手,且心思細膩敏感,總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大人的情緒。
起初,她那份小心翼翼的體貼——比如在大人面前處處讓著朵朵——確實讓我們倍感欣慰。然而,相處超過一天,表面的和諧便會被微妙地戳破。
小潔對朵朵的照顧仿佛戴著一副面具。在大人視線之外,她會不動聲色地觸碰朵朵最敏感的神經。
舉個例子,她發現朵朵對“第1名”三個字極其敏感后,便精準地拿自己的強項去對比朵朵的弱項,從而引爆朵朵情緒,然后再上前安慰,以獲取大人的贊賞。
朵朵的世界黑白分明,受了委屈只會直白地陳述事實,不會撒謊;而小潔,卻能編織出另一套邏輯,將水攪渾。
小潔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復雜心思,是人性使然,想要給予引導并不容易,而朵朵這種直球的思維模式,雖顯笨拙,卻更容易被讀懂。
朵朵和小潔
自律與秩序感也呈現出有趣的差異。
家里的玩具亂了,朵朵會主動將其歸位,而其他孩子則常常視而不見,或者在大人眼皮底下才收拾。
面對電子產品,幾個大孩子很容易沉溺,一連幾個小時都不挪屁股;朵朵則不同,約定好的時間一到,她便能干脆利落地放下。
此外,普通發育孩子的情感與物質需求,也讓我心累。
朵朵像一臺設定清晰的小機器,吃好、喝好、睡好,就能在自己的興趣世界里安然運轉,很少需要我們持續提供額外的情緒安撫或物質獎勵。
而親戚家有些孩子,則往往需要大人不間斷的關注、肯定,或者找準時機,索要玩具、衣服等。
熟悉,是解鎖養育的密碼
我和我媽覺得其他孩子“費心”,這話確實帶點主觀濾鏡。所謂“自家的娃怎么看都順眼”,這份天然的偏愛,無形中給朵朵加了分。
但更關鍵的是,熟悉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養育優勢。
朵朵從小在我們身邊長大,她的每一個眼神、每一次皺眉、每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甚至她“一撅屁股”,我們就能大致猜到她想“拉什么屎”——開個玩笑,準確地說是,我們能預判她下一步的反應和需求。
這份日積月累的默契,讓我們能用更恰當的方式引導她,而對于其他孩子,我們摸不清脾氣。
因熟悉帶來的主觀感受,在第三人的視角下尤為明顯。
有時,表妹也會帶朵朵和小潔去她家。在表妹家,小潔乖巧懂事,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照顧表妹女兒妞妞也顯得游刃有余。
但朵朵呢?她不會因為換了環境就自動切換“做客模式”。她依然是她,規則感強、情緒直接,對表妹家陌生的“社交潛規則”完全無感。
小潔曾精準地評價:“朵朵腦子里沒有‘尬尬’(尷尬),只有‘歡歡’(開心)和‘怒怒’(憤怒)。”
是的,她的喜怒哀樂都明明白白寫在臉上,不懂迂回。所以,朵朵第一次獨自去表妹家住宿時,表妹手忙腳亂,恨不得當天就把她送回來。
然而,神奇之處在于,當表妹多帶了朵朵幾次,摸清她的路數后,反饋就悄然改變了。
她逐漸理解了朵朵那些看似刻板行為背后的秩序需求,明白了她情緒爆發的具體觸發點和有效的安撫方式,也學會了如何用更直接、更結構化的語言與她溝通。
表妹的話:“知道咋回事后,朵兒更好帶!”
直白點說,普娃就像電視機,不論男女老少,拿上遙控就能操作。而阿斯伯格孩子更像一臺電腦,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和心思學習。
終身干預?何懼之有
常有人說,普通孩子越長大越輕松,而阿斯孩子是需要終身干預的,更累人。
“終身干預”聽起來有些沉重,但細想生活,需要“終身管理”的事情比比皆是——去年我長了黃褐斑,醫生叮囑要終身防曬;前段時間老爸查出糖尿病,也得終身關注血糖。
育兒本身,就是一場貫穿人生的長跑,普通孩子在不同階段也面臨層出不窮的新挑戰。
習慣成自然,如同呼吸。
對阿斯孩子而言,規則感、秩序感一旦內化,往往比普通孩子更不易動搖,這份“確定性”在養育中其實是種難得的省心。
當然,不管是普娃還是譜娃,有益的習慣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我媽覺得朵朵好帶,也離不開我們長期堅持,幫她養成了許多好習慣。而親戚家的孩子,在脫離父母管束后,表現出了很多“熊瞬間”,比如發現我們會相對縱容后,不斷試探底線。
這點朵朵沒能表現出來,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會。
每個孩子——無論是阿斯伯格譜系還是普通發育——都有其獨特的挑戰與閃光點。正如我媽常掛嘴邊的那句話:“哪有十全十美的娃?”
所以,她老人家雖然當下被娃們鬧得頭疼,隔段時間卻總忍不住又張羅著把大家聚到一塊兒。
娃們的戰斗力
聚散之間,孩子們一起慢慢長大。他們也在彼此熟悉,摸索相處的模式。
雖然娃多了難免分幫結派,老母親要隨時接入幫忙“打官司”時不免心累,但在這種真實、復雜,有時甚至有點殘酷的社交環境里,朵朵也磕磕絆絆地學習和成長——她摸索著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甚至開始懵懂地理解一些普通孩子的“小心思”。
上一秒吵鬧,下一秒擁抱。不管是養一個娃,還是帶一群娃,對孩子們來說,最好的成長禮物是理解與接納。
養育之路,本無絕對難易。
我媽那句“寧愿帶三個咱娃”的感慨,并非偏愛下的盲目,而是用心滋養出的底氣與坦然。
朵朵這臺獨特的“小機器”,運行手冊或許與眾不同,但當我們真正讀懂她的核心代碼,那些曾被視為挑戰的特質,反而成了穩定運行的基石。而所謂“普通”孩子的百轉心思,又何嘗不需要父母耗費心力去解碼、去引導?
養大一個孩子不難,讓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充滿陽光地長大卻不容易。不管是譜娃還是普娃,每個個體都希望被看見,或許解鎖育兒難題的萬能鑰匙,就是那份愿意靠近、努力理解、持續陪伴的耐心與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