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第三次登月,日本從“軟著陸變成”硬著陸月球,出現了失敗。
而且有意思的是,原因居然跟美國在2025年雅典難月球著陸器著陸過程之中一樣,都是在著陸過程之下出現了問題。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一步一步看看。
2025年3次登月:1次成功,2次失敗
的確,2025年全球總計是進行了3次登月,結果2次失敗,1次成功。
其中美國在3次登月任務之中占據了2次,成功一次任務就是美國的藍色幽靈號月球著陸器,是在月球危海著陸的,而雅典娜月球著陸是在月球南極著陸的時候出現了失敗。
日本這一次是來自ispace“韌性”號(Resilience)月球著陸器于6月6日凌晨 3 點 24 分,嘗試在月球北半球的 Mare Frigoris(“冷海”)平原著陸,出現了失敗。
所以,最終2025年已知的3次月球登陸任務戰績出來了,就是1次成功,2次失敗。
這其實也再次證實了一件事,那就是上月球并不是那么簡單,雖然世界其他國家看到我國在月球探測器任務上是“風生水起”,但從實際性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要想成功并不容易,所以,我國能夠在登月任務上取得完美的成功,也凸顯了我國航天實力不一樣的點。
曾經我國各種航天技術遭遇封鎖,但我國科學家沒有放棄,不斷突破自我,最終實現了航天領域上獨特的路線。
并且如今不僅完成了探測器的發射,并且還完成了月球正面,背面的樣品采集,這月球背面采樣還是全球唯一個國家完成的成就,這就是中國航天的實力。
日本登月失敗是什么原因?跟美國很相似
對于,這一次日本登月任務失敗,著實也有點意外,畢竟“韌性”號是 ispace 的第二臺月球著陸器,上一次也出現了失敗,該公司的首臺著陸器曾在 2023 年 4 月抵達月球軌道,但最終在著陸時失敗。
而本次第二臺又再度失敗,這可能對日本打擊有點大,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導致硬著陸出現的?
從日本ispace通稿的支出顯示,初步判斷白兔M2著陸故障來自激光測距儀,測距不準,發動機依據測距儀的數據減速不足,導致最終失聯并以較高的速度撞擊月面。
所以,這個原因讓不少人也想到了美國,都是在最后的著陸階段出現問題的,而美國給出的最為重要原因是著陸器的激光高度計出現了故障。
在通過分析之后,其最后的下降過程之中,高度計產生了“信號噪聲和失真”,這使得無法獲得準確的高度讀數。這就從精確著陸變成了“盲著陸”。
看到沒?這一款儀器都成為了日本,美國登月失敗的重要問題,的確也是有點尷尬,雙方還在合作,居然都沒有“提醒一下”?只能說,遇到一家了。
按照最初的計劃,如果日本月球著陸器成功完成了著陸,按照預先計劃,“Resilience”將釋放一款名為“Tenacious”的小型漫游車,并在月球表面操作一系列科學儀器,開展探測任務,同時,也將給大家展示人類第一個上月球的“月球房”
,這雖然是一個模型,但也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所以,這下失敗了,一切都沒有什么說得了,只有等待下一次再戰吧。
所以啦,就如很多網友說的,中國嫦娥看上去簡單,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做到,這就是差別。
登月難度到底在哪里?
其實難度非常多,包含了多個方面,比如:成敗問題主要取決于軌道設計、飛行程序控制、衛星環境適應設計、遠距離測控與通信、著陸技術等等難題,這些問題之中稍微有一點問題,都可能導致任務的失敗。
而這一次很明顯出現在了著陸技術上,在著陸過程之中技術不過關,導致任務的失敗。
所以,這方面還需要加強才行,日本跟美國都出現了測量儀的問題,其次也就是對地面的測控技術不行,如果這方面不解決,依然會導致失敗。
而且,這會大家看到測量儀的問題,關于下降過程之中的自主速度控制是否具備,這還沒有看到驗證,因為直接就從軟著陸變成了硬著陸,下降的速度是屬于加速了。
那么,下一次日本能不能從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看后續了吧。
反正這一次任務對日本來說,損失整體還是不大,雖然美國宇航局(NASA)也是帶上了部分有效載荷,開展相關性的任務,但相對于美國自己的失敗任務來說,帶上去了10個有效載荷,這損失就更大了。
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日本整體上來說,還算好吧,至少這一次任務相對損失不嚴重?下一次再戰,這就是基本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