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055 年,汴京城中,18 歲的蘇軾初入官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臨行前,他與結發妻子王弗在京城話別。
王弗,四川眉山人,年方十六,正是豆蔻年華。她容貌秀麗,性格溫柔,自小通曉詩書禮義,與蘇軾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成婚之后,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在這亂世之中,也算得上一段佳話。
某次,蘇軾正在書房讀書,王弗輕輕走到他身后,為他整理衣領。蘇軾抬頭,看到王弗溫柔的面容,心中滿是柔情,便拉著她的手,一起走到院中。院中的桃花開得正艷,粉紅的花瓣在微風中飄落,如同天上的仙子撒下的彩帶。蘇軾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一首《少年不識愁滋味》: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雖未直接言及王弗,卻也隱隱透露出少年夫妻的甜蜜與對未來的憧憬。
然而,命運弄人。公元 1065 年,王弗在汴京突然病逝,年僅 27 歲。蘇軾悲痛欲絕,他怎么也想不到,曾經那個與他一起在桃花樹下讀書、在月光下漫步的溫柔女子,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
王弗去世后,蘇軾將她的靈柩送回四川眉山安葬。在送葬的路上,蘇軾一路悲痛,淚水濕透了衣襟。他回憶起與王弗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從相識、相戀到成婚、生子,那些美好的時光如同電影一般在眼前閃過。在安葬王弗的那天晚上,蘇軾在她的墓前寫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道盡了蘇軾對王弗的思念之情,也成為了宋詞中最為凄婉動人的一首。
此后,蘇軾在仕途上幾經沉浮,先后被貶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然而,無論他身在何處,心中始終無法忘記王弗。在那些孤獨的夜晚,蘇軾常常獨自坐在窗前,望著明月,思念著遠方的王弗。
公元 1075 年,蘇軾在密州任上,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了王弗。在夢中,王弗依然像從前一樣溫柔美麗,她微笑著看著蘇軾,卻沒有說出一句話。蘇軾醒來后,淚水已經打濕了枕頭。他起身來到窗前,望著那輪明月,又想起了王弗。于是,他再次寫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以表達自己對王弗的思念之情。
此后,蘇軾又經歷了許多挫折和磨難,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王弗。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王弗的 memory 成為了他心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而這段跨越生死的愛情,也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在蘇軾的眾多詩詞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對王弗的思念之情。例如,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蘇軾寫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既是對親人的祝福,也是對王弗的思念。他希望在這千里之外,能夠與王弗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同樣,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蘇軾寫到:“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既是對人生挫折的豁達態度,也反映了他對王弗的思念已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無論風雨晴空,都始終無法忘記。
歲月流轉,蘇軾的愛情故事如同那璀璨星辰,永恒閃耀在歷史長河之中。王弗,這位他一生摯愛的女子,即使身在九泉之下,也依然牽動著蘇軾的心。而他們的愛情,也成為了后世人們傳頌的佳話,提醒著我們珍惜眼前的幸福,因為有些別離,或許就是一世的永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