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高梅國際酒店門前的雄獅披掛上翠綠粽葉,網(wǎng)友一句“一代粽獅”的神評讓威嚴石獅瞬間墜入凡塵。
這只與時俱進的小獅子早已是節(jié)日網(wǎng)紅:兒童節(jié)時爪握繽紛氣球,春節(jié)則頭戴醒獅帽,華麗變身,當事獅若有靈,想必也會感嘆一句:“日子豈能千篇一律?”
然而神壇跌落遠非終點,石獅們早已在煙火人間開辟了全新業(yè)務賽道——它們被勤勞的保潔阿姨賦予了第二生命。
曾幾何時,石獅口中象征威嚴的圓球,悄然換成了滴著水的拖把;
燙著時髦“卷發(fā)”的石獅,其實頭頂正晾曬著幾塊抹布;
最勤勉者甚至兼職起臘肉風干架,油光锃亮,卻始終堅守“絕不偷吃”的職業(yè)信條。
石獅們的新角色遠不止于此,它們放下身段陪野貓嬉戲,讓貓爪不斷撥弄自己口中石球;
它們?yōu)槿祟悺霸嚦浴敝︻^青果,酸到“面目猙獰”也毫無怨言;
某銀行門前一對石獅,一喜一怒,活脫脫現(xiàn)實版“沒頭腦和不高興”,默默上演著人間喜劇。
當石獅的威嚴在生活智慧中被解構(gòu)重塑,卻也有一道傷痕成為集體記憶中的隱痛……
2020年2月,北京大學圖書館門前一只守護了二十余年的雄獅慘遭“神秘手術”,石雕關鍵部件不翼而飛,只留下兩個孤零零的圓球底座。
這只由廈門校友1998年獻給百年校慶的石獅,底座早被無數(shù)祈愿之手撫摸得溫潤如玉,傳說中承載著北大文脈的靈氣。
案發(fā)后,《震驚,痛心,北大石獅子的秘密沒有了》的帖子引爆未名BBS,兇手至今逍遙。
民間偵探們紛紛提出離奇推論:有人疑為“請靈回家供奉”,更有人調(diào)侃“怕是拿去煲了十全大補湯”。
悲情中竟混入荒誕創(chuàng)意——熱心網(wǎng)友提議:“何不用方便面為其重塑雄風?”這無疑是在受害獅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正當舊獅忍痛舔舐傷口,新獅已在鑼鼓喧天中登場:北大廈門校友會火速捐贈一對更高大威武的新石獅鎮(zhèn)守東校門。
新獅昂首傲立,陽光在威猛輪廓上流淌,而圖書館前那尊殘缺的“前輩”卻陷入沉默,仿佛一個被時代列車匆忙拋下的身影,網(wǎng)友嘆道:“但見新獅笑,哪聞舊獅哭?”
那曾經(jīng)被無數(shù)仰望的信仰圖騰,在遺忘中逐漸風化,從神壇靈獸到市井幫手,石獅的威嚴在人間煙火里被重新定義。
它們口含拖把、身掛臘肉、頭頂抹布,甚至不幸殘缺,卻因此獲得了更為鮮活的生命力。
當北大新獅沐浴著現(xiàn)代陽光,舊獅的傷痕恰恰成為一道深刻的文化印記——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守護無關完美無瑕,而在于那份穿越時光、與人間冷暖同頻共振的韌勁。
石獅終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它們已化身人間百態(tài)的見證者。
那尊失去雄風的北大石獅,底座仍被無數(shù)祈愿的手摩挲得發(fā)亮,尊嚴的失去或許正是另一種融入。
當石獅學會在拖把水滴下保持沉默,在臘肉油光中挺立,甚至帶著殘缺繼續(xù)承載祈愿,它們在人間煙火里完成了真正的“開光”。
每一道磨損的刻痕,都是神性向人性低頭時,發(fā)出的溫柔聲響。
圖源網(wǎng)絡,侵權(quán)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