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惜敗北京,比分倒不是最扎眼的看點,真正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范依銘的這場“突擊式爆發,31分鐘,9投7中,15分9板1帽,這賬面數據不夸張,但放在他過往一年只出場5次、四年累積才27場的背景下,分量就不一樣了,說白了,這種冷門角色突然暴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撿到寶的感覺——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范依銘真能趁著北京鋒線“更新換代的節點,坐穩輪換、甚至逐步頂替翟曉川的位置嗎,這場比賽到底是偶然還是開始,你說巧不巧,正好趕上全運會舞臺,正好趕上許利民急需新血,這一切看著都像劇本,但現實絕對比劇本更難寫
其實范依銘的“高潛力標簽,早在他高中畢業就貼上了,當年他是有機會去NCAA闖一闖的,結果他選擇回國投奔北京,這點外界議論不少,有人說他錯失了更好的鍛煉機會,也有人覺得國內平臺穩定、能更快打出名堂,但四年過去,27場出場數實在太少,擺在明面上的尷尬就是——沒得到足夠鍛煉,個人進步空間被鎖死,尤其是投籃能力,這么多年幾乎沒長進,反倒是他原本的防守、籃板、爆發力這些基礎屬性還在,甚至在比賽高壓下能打出存在感,這說明他底子確實好,可惜沒被充分激發,多少有點浪費天賦的意味
再說回這場對遼寧,許利民敢給他31分鐘,說明教練組已經在“押寶他了,咱們看細節,范依銘的定位不是傳統鋒線搖擺人,他防1到4號位全都能頂,尤其是防守端橫移速度、卡位、籃板保護都在線,這種類型的球員在CBA并不多見,他還有個優點就是空切意識好,能在對手注意力轉移時突然殺入籃下,搶到二次進攻的機會,簡直是教練最喜歡的“無球小能手,但同樣的,他的軟肋也很明顯——投籃不穩定,尤其是三分球幾乎沒威脅,這讓對手可以有針對性收縮防守,比賽到關鍵時刻,如果他手感不在線,進攻端的容錯率就會被放大
說白了,范依銘這種類型的球員,屬于“用對了很驚喜,用錯了就隱身的代表,這和翟曉川早期有點像,但現在的翟曉川狀態下滑,傷病困擾,攻防兩端都在找感覺,北京急需一個能頂上去的新輪換,范依銘趕上了這個“窗口期,但是真要替代老翟,光靠這一場還遠遠不夠,畢竟CBA是場場硬仗,熱身賽爆發是好事,后面如果不能持續輸出,很快就會被打回原形
不少網友調侃他“是被耽誤的NCAA鋒線,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NCAA的比賽強度、對抗壓力、技術要求都比國內高,他當年要是去了,說不定現在是另一幅模樣,但現實沒得假設,回頭看,他目前的局限一半來自外部環境——出場機會少,鍛煉平臺有限,另一半也和他本人性格有關系,范依銘一直比較內向,場上氣場不夠強,每次上場都略顯猶豫,這就導致他很難像那些“自帶主角光環的新人那樣,一有機會就能搶鏡,需要教練反復鼓勵、給足信心,才能慢慢打開
許利民在這點上算是有經驗的,畢竟北京男籃歷來喜歡培養“工具型鋒線,但這幾年青訓斷檔,老將傷病頻發,球隊整體打法也在調整,范依銘能不能在新體系下站穩腳跟,關鍵就在于他能不能把自己的弱項補齊,比如三分投射、持球進攻,如果今年休賽期不狠練,下一季很可能又被打回替補席,畢竟職業賽場從來不講情懷,誰能用誰上,誰掉鏈子誰下,球迷不看過程只看結果,老許也一樣
其實這場比賽,遼寧作為強隊沒留情,北京贏得也不輕松,范依銘敢于在高壓下打出存在感,本身就值得點贊,但如果只看到一場爆發就“捧殺他,未免太樂觀,現實是,CBA每年都有類似的“曇花一現,能否成為“常青樹,得看他接下來幾個月的表現,尤其是熱身賽、聯賽前期,如果能穩定10+5的數據,防守端再提升半檔,北京鋒線的格局,真可能因為他有些細微變化
最后一句話總結,北京的鋒線大換血已經在路上,范依銘抓住了機會,但能否長久站穩腳跟,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提升,許利民的信任是一時的,球場成績才是永遠的硬通貨,NCAA沒去成是遺憾,但現在的北京也給了他新的可能,機會來了就要死死抓住——否則下一個“機會窗口就不知道還要等到什么時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