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兒是媽媽》在節(jié)目中討論到三代人的教育問題時,黃圣依媽媽鄧女士建議,不要過多干涉第三代教育問題,時代不同,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吃力不討好。
能讓74歲的鄧女士由此覺悟,是因為經(jīng)歷過。因心疼女兒工作忙無法顧及孩子,老太太只身一人到北京幫她帶娃十年,十年的勞心勞肺,換來的是孫子當她是陌生人。
“我非常寒心,她的孩子,我原來對他很好很好,他也對我很好很好,一段時間跟阿姨接觸后,完全就像不認識我一樣,我心里寒心,我覺得我前些年的辛勤努力,全是白費,我接受不了這精神上的打擊。”
能在節(jié)目中說出這番話,黃媽媽確實傷心了,幫帶孩子十年,本就源于對女兒的心疼,可從孩子身上得不到正向的反饋,失落也是正常的,所以她再不愿意摻和到第三代的教育中。
黃圣依想解釋,因為姥姥的生活環(huán)境問題,孩子不愿意親近,比如第一期里,冰箱里堆滿了過期的食品,姥姥可以不在意,但孩子在意。我認為這是黃圣依自己的托詞,讓媽媽接受她安排阿姨這件事的理由。
生活習慣、家庭環(huán)境并不是孩子不跟姥姥親近的最主要原因。
我猜想,不親近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家庭教育問題,黃圣依忙于工作,父親楊子更是不著家疏忽孩子的教育問題,等反應過來,為時已晚。
第二,姥姥是個嚴以律己的人,對子女,對孩子也是一樣,在教育上,在生活中,要求比較嚴格,而孩子心性就是誰對他好,他就喜歡誰。比如安迪喜歡奶奶,因為奶奶很寵他,家里保姆溺愛他,他就喜歡保姆,對管他太嚴格的姥姥有怨恨。
黃媽媽的這種白費感,投射到了黃圣依身上,一心一意培養(yǎng)的女兒,最后考了電影學院,嫁給了楊子,落得個離婚的下場。對后代也是盡心盡力在照顧,最后卻如同陌生人,有種教育失敗的無奈感吧。
她可以管黃圣依,卻管不了黃圣依的孩子,雖然心寒,嘗試自洽、釋懷,所以她對黃圣依說:“你還是去照顧你的孩子吧,我體諒她,她體諒我,所以我覺得大家就不要這么累了,你可以把你的精力放在你自己身上,我只希望你們,常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從一個74歲的母親嘴里說出來,多少讓人心酸呀,她在生命的后半程,只希望女兒常回家看看。
所以黃圣依之前一直不理解,為什么我給的愛你不接受,她質(zhì)問媽媽:“為什么我能全盤接受你對我的愛,你卻很排斥我對你的好呢?”
媽媽解釋,自己習慣了為家人付出,習慣了獨立要強,很難接受別人對我的安排。媽媽能接受的,是我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我會提出來,而不是你認為我需要幫助。一個主觀意識,一個客觀意識的區(qū)別。
程瀟和黃媽媽相處半天,都可以看出來,鄧女士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黃圣依給找個保姆,穿漂亮的衣服這種物質(zhì)上的愛。
我認為鄧女士作為母親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雖然嚴厲,但能給的都給了,連女兒的后路都想好了。節(jié)目中,看到鄧女士對女兒的愛和托舉,真的很讓人淚目。
【注: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