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相冊里,三幀影像定格時光:1948年郭永懷李佩西裝旗袍映書架,1933年周有光張允和禮服西裝顯雅致,1945年陳納德陳香梅軍裝華服襯雙旗。他們將愛情融于時代,讓個人與家國故事在老照片中永不褪色。
1947年《LIFE》這張餐桌照,根本是“跨國夫妻的混搭生活真人秀”!陳香梅簪著茉莉花,黑旗袍滾著銀邊,正往陳納德盤子里夾肉。
1947年這張《生活》雜志拍的玻璃花房吻照,根本是“跨國戀天花板的硬核撒糖現(xiàn)場”!那會兒陳納德早脫了飛虎隊軍裝,轉(zhuǎn)行搞民用航空(CAT公司),陳香梅正當戰(zhàn)地記者滿上海跑。照片里他倆上海家里的花房,陽光透過玻璃曬得暖烘烘。
1947年《生活》拍的這室內(nèi)花園照,陳納德穿著西裝,彎腰給陳香梅點煙,旁邊鐵藝架上爬滿綠蘿,這地兒是他們上海寓所的玻璃房。
這張《生活》雜志的老照片,陳納德在衣帽間里正給陳香梅展示飛虎隊的軍裝呢。當年他帶著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也就是咱們說的“飛虎隊”),在云南、四川那些地兒跟日本鬼子玩命。
再看陳香梅女士,胳膊上挽著件兒中式華服,水袖上的刺繡在鏡頭里都透著精致。說起來,那會兒陳香梅還是個跑戰(zhàn)地新聞的記者,跟著飛虎隊采訪時認識了陳納德。陳納德將“寶貝疙瘩”軍裝拿出來顯擺,姑娘家則帶著東方女子的溫婉,軍裝和華服往一塊兒這么一湊,可不就是戰(zhàn)時跨國戀的浪漫縮影嘛。
您瞧這張老照片里,陳納德跟陳香梅挨站著,面前那桌子上擺的物件兒可真叫琳瑯滿目!青花瓷瓶釉色透亮,漆盒上的纏枝蓮紋锃光瓦亮,還有個蹲坐著的銅瑞獸雕塑,爪子底下踩著繡球,眼神兒倍兒精神。銀質(zhì)咖啡壺、幾何造型的水晶鎮(zhèn)紙,刀叉柄上還刻著西洋卷草紋,跟中國物件兒往一塊兒一擺,嘿,那叫一個中西合璧!
要說這些寶貝來歷可都不簡單。您想啊,陳納德將軍帶著飛虎隊在云南、重慶跟鬼子干仗那幾年,跟咱中國的政商名流可沒少打交道。孔祥熙、宋子文他們府上辦酒會,少不了送些景德鎮(zhèn)的細瓷、福州的脫胎漆器當伴手禮;美國使館的同僚呢,又常把隨軍帶來的銀器、舶來品當見面禮。
您瞧這張《生活》雜志的老照片,鏡頭里陳納德跟陳香梅那股子溫情喲,隔著相紙都能暖到人心里頭。背景墻上掛著陳納德穿軍裝的畫像,畫像兩邊兒并排插著中華民國國旗和美國星條旗,這兩面旗子往這兒一立,可不就是中美聯(lián)手抗日的活見證嘛!
再看陳香梅女士,身上那身織錦禮服,盤扣兒是翡翠綠的玉石磨成的。她挨在陳納德身邊,將軍穿著深灰色西裝,領帶打得板板正正,倆人往那兒一坐,妥妥的東西合璧
您瞧這張1933年的結(jié)婚照,周有光先生清瘦的臉頰襯著圓框眼鏡,鏡片后頭的眼神兒透著股子溫文爾雅的書卷氣。領帶系得規(guī)規(guī)矩矩,妥妥的民國新青年模樣。
旁邊的張允和女士更惹眼,名媛氣質(zhì)全寫在眉眼和衣著上了。頭發(fā)燙成了當時最時髦的波浪卷,側(cè)邊別著一枚嵌花的發(fā)夾。她爹張武齡是著名教育家,家里兄弟姐妹十個個個有才情,允和女士打小就在昆曲、詩詞里泡大,這舉手投足的精致感,可是骨子里帶出來的。
您再細瞅他倆臉上都帶著含蓄的笑,起來,他倆的婚事還是自由戀愛呢,在1933年可算新潮。張允和給周有光寫信說“我等了您三天”,倆人就這么定下了終身。
這張1948年的老照片,郭永懷跟李佩夫婦在康奈爾大學的學者公寓里拍的,鏡頭里全是那會兒留學生的精氣神兒!郭先生穿著三件套西裝,深灰色料子熨得筆挺,圓框眼鏡架在鼻梁上,右手輕輕搭在椅背上,指節(jié)都透著一股子書卷氣——剛拿到博士學位的留美學者,可不就這模樣嘛!旁邊的李佩女士一襲旗袍,緞面上織著細巧的纏枝蓮,頭發(fā)松松挽著,側(cè)邊別朵素色絹花,笑起來眼尾彎成月牙,妥妥的民國知識女性范兒。
要說最讓人感慨的是1956年那檔子事——夫婦倆鐵了心要回新中國,愣是把汽車、家具全捐給了學校,實驗室里幾十箱科研資料用麻繩捆得結(jié)結(jié)實實,光打包就忙了半個月。郭永懷拍著胸脯跟同事說:“咱得給祖國造顆‘爭氣彈’!”誰能想到1968年那場空難——飛機墜毀前最后幾秒,郭永懷跟警衛(wèi)員把核試驗數(shù)據(jù)死死護在胸口,燒焦的文件袋打開來,里頭的資料完好無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