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面藍字關注我的公號,謝謝
一個大新聞。《人民日報》昨天在一版發表了對話任正非的文章,全文2700多字,標題為《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
采寫這篇文章的是兩位記者,一位叫胡健,一位叫陳家興。采訪隊伍陣容不小。
文章3個小標題,分別是:
“不去想困難,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理論科學家是孤獨的,我們要有戰略耐心,要理解他們”;
“社會主義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社會”。
有一位作者這樣評價任正非兀然出現——
“繼2月17日出席重磅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之后,今天,一向深居簡出,刻意保持低調的任正非,再次成為了公眾矚目的焦點。
上次,是受邀參會,就座C位,首個發言。
這次的待遇,甚至更特殊,在天字號報紙的頭版、顯要位置、單人專訪、長篇大幅,享受這一殊榮的民營企業家,任正非是破天荒的歷史第一人。”
對話任正非,其實是專訪任正非。《人民日報》把這事作為一個重要選題,不會是《人民日報》作為報紙的操作,它代表更高層的戰略意圖。
任正非是一位民營企業家,向來低調,這回高調出鏡,對話的內容那么實在,那樣可心。干就完了,發展社會,前者不糾纏,后者直面社會存在的目的。對話強調改革開放,代表了社會的呼聲。
文章在那里,具體內容大家去讀。
我從報紙編輯的角度說說版面安排。
編輯是用特殊的語言符號引導讀者閱讀的藝術。字號大小,篇幅大小,欄寬長短,放什么位置,跟哪篇文章配合發,都很講究。
我們來看昨天《人民日報》的版面,很有意思。
一共6篇文章,其中一篇小言論。
第一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意見”是今年3月2日的,卻在昨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出,這在新聞“時宜性”的選擇上,頗具匠心。
頭版頭條用的半版而不是通欄標題,是想給“對話”留出位置。
傳統報紙,因為人們的閱讀是從右到左,所以右條為重。
現代報紙,因為人們的閱讀習慣是從左到右,所有左條為重。
最左邊的是頭條,最為重要。
如果是通欄標題,通欄文章,且每欄很寬,則屬于重大新聞。
右上角處,是報眼,特別時期的報紙,是專門刊登特殊人物頭像的地方,你說重要不重要?改革開放之后的報紙,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報紙要吃飯,所以報眼用來刊登重要廣告。今天,如果那地方用來刊登文章,也是重要文章。
所以,昨天《人民日報》第二條,即報眼文章,是穩就業的政策解答,是用來搔讀者癢處的民生新聞。
右邊文章,叫偏頭條。
右下文章,叫倒頭條。如果報眼以下一通到底,則統稱偏頭條。
昨天《人民日報》右邊,大篇幅刊登任正非,足見重要。
左下角文章重要性,不如上述各條。但用字體字號邊框強調以吸引讀者視線,則例外。
昨天《人民日報》小言論《用實際行動兜底線暖民心》,配合頭條,仍然強調人民群眾福祉。為什么放在左下?因為是編輯部文章,主讓客,這是禮數。也不全是禮讓,用正楷字處理,清新悅目,仍然強調了它的重要性。
行內還有一個規矩,即便放在頭條位置,給予很窄欄目,叫假頭條。假頭條是報紙與社會平衡的產物。假頭條開頭寬欄,后來縮窄,叫旗桿頭條。
《人民日報》條條重要,我的解讀,只是就版面而言,說點行內人知道的話。
我一直喜歡任正非,老頭子一臉和善,實話實說。即便相關國家對他的企業再三擠兌,老頭子也不惡言傷人。他信奉生意不成仁義在,你阻撓我發展,我依靠自己突破。
任正非告誡華為員工,不要盲目宣傳我們領先哪國了。你依靠哪國,是麻婆豆腐,還是魚香肉絲?即使你在這個行當領先哪一國,也不可能對人家形成威脅。不要總拿麻婆豆腐和發達國家比。要正視現實,找到差距,真真切切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奮起直追,才能迎頭趕上!
這位不激進的老頭子,突然被《人民日報》請出來對話,表明了國家發展民營經濟的決心,也表明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埋頭苦干,一步一個腳印。還表明了社會存在的終極意義,是讓人民群眾都得到發展。至于那些高大上的理論家們,任正非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孤獨,老頭子有智慧。社會要發展,就得開放,閉關鎖國只會讓勞苦大眾吃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