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社會上關于“文科無用”的言論甚囂塵上,甚至不少人將AI與人文社科放在了對立面上,認為AI可以替代文科生。
然而現實是,當前AI的整合能力尚且可以,但邏輯推理卻漏洞百出,至于創新性更是不敢恭維。因而,大家經常看到的各地高校所推進的“新文科建設”,并非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人文社科,而是順應數智社會對于人文社科學科發展的新要求,以實現人文學科與人工智能互動共贏、比翼齊飛的時代性舉措。至于具體如何讓人工智能“賦能”文科專業,各高校的改革措施也是不盡相同。
例如,為了使人才培養跟進媒體智能化轉型,2020年文華學院與封面傳媒集團合作共建了國內首個智能媒體教學實驗室。且該智能媒體教學實驗室配備的智能媒體仿真實驗系統,不僅可滿足音視頻及圖片處理、網頁設計與制作、數據可視化、視覺傳達設計等基礎教學所需,還囊括了廣告學專業的集搜客、智能品牌軟件與智能品牌跟蹤分析系統;漢語言專業“in課堂—大學寫作智能訓練系統”、法學專業的“LETS法源智能化系統”等各專業實訓教學工具。
這使之前新聞的采訪用阿里云檢索,寫作用機器人,作品用大數據推送,傳播效果AI用戶畫像......現在都可以進入新聞傳播教學課堂,也讓學生在校內即可輕松達成“在學習中生產,在生產中學習”的實戰化訓練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自投入使用以來,文華學院智能媒體實驗室已累計承擔人文社會科學學部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廣告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共40門課程的教學與實訓任務,有效推進了相關專業課程體系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的實踐應用,高質量滿足了智能傳播背景下文科各相關專業前沿應用技能培養的需求。而學生不僅獲得了個性化的成長空間,還在各類學科競賽、實訓項目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大放異彩。
就如在2024年(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劃大賽、中國地區選拔賽暨全國高校商業精英挑戰賽品牌策劃競賽、全國精英賽中,文華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品牌系2021級廣告學專業的“四朵金花”——陳佳怡、鄭嘉嘉、鄒云澤和廖慧倩同學組建的“任水盈工作室”,從校賽、省賽、國賽一路走上全國精英賽的舞臺。
且經過現場“展洽會”和“項目答辯”,“任水盈工作室”的作品《“屋”啊!我真的在找你》不僅榮獲“精英獎”,還以其在展洽會中的出色表現斬獲展示交流環節的“一等獎”及“最佳展示獎”。
除此之外,2024年文華學院還有品牌系2021級廣告學專業陳樂樂等同學組建的“前來工作室”和韓陽等同學組建的“擬界工作室”在國賽中同樣表現出眾,分獲國賽一等獎和國賽二等獎。而這些獲獎成績,無一不是對文華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人才培養成果的認可。
畢竟文華學院與封面傳媒集團共建的智能媒體教學實驗室,著力提升的正是學生在全媒體視野和創新思維指導下進行內容采編和整合傳播的能力,甚至能夠做到讓文科生擁有“敲代碼”的能力。
得益于智能媒體教學實驗室的賦能,近3年來,文華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學子共計參與了逾20萬標的業界訂單和實踐項目,在 "互聯網 +"、大廣賽等賽事中獲獎超300項,超60%畢業生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實現 "實習即就業",初步形成了“在學習中生成,在生成中學習”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格局。
事實證明,人工智能絕非人文社科的“終結者”,而是其迭代升級的“催化劑”。文華學院通過建設智能媒體實驗室等前沿平臺,將AI、大數據等尖端技術深度融入新聞、廣告、漢語言等文科專業的教學與實踐,不僅打破了傳統文科的技能邊界,更賦予了學生強大的數智時代競爭力,成功開辟出一條文科人才在智能時代高質量培養的新路徑。且對于文科生而言,這也是一條融合人文智慧與AI力量的高競爭力發展路徑。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