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EuroIntervention》雜志發布了一項由歐洲經皮心血管介入協會(EAPCI)與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心血管外科工作組聯合制定的臨床共識聲明,針對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降低且被判定不適合外科血運重建的高風險患者,提出了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規范化建議。該共識綜合了多學科專家的意見,旨在優化這類復雜患者的治療策略(圖1)。
圖1:影響PCI結局的患者與機構因素
01
共識背景:復雜CAD與心衰患者的治療困境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合并癥負擔增加,復雜冠狀動脈疾病(CAD)和心力衰竭(HF)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據統計,歐洲和美國約1-2%的住院患者因心衰就診,其中合并LVEF降低的CAD患者預后尤為嚴峻。雖然現行指南推薦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作為此類患者的首選血運重建方式,但臨床中約50%的患者因手術風險過高或虛弱轉而選擇PCI。然而,目前缺乏針對高風險PCI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現有證據多基于注冊研究和觀察性數據分析,存在選擇偏倚和混雜因素的局限。
02
共識關鍵:患者選擇與決策流程
共識強調,多學科心臟團隊的評估是決策的核心,需綜合患者臨床特征(如合并癥、虛弱程度)、冠狀動脈解剖復雜性(如左主干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病變)及心肌存活性。對于以下三類患者,PCI可作為替代方案:
1. 外科禁忌患者:經心臟團隊評估手術風險不可接受(如高齡、嚴重肺病)。
2. 藥物治療失敗患者:盡管優化藥物治療(OMT),仍存在殘余癥狀或反復心衰住院。
3. 患者拒絕CABG:在充分知情同意后選擇PCI。
共識提出分步決策流程(圖2):
第一步: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癥狀及OMT效果。
第二步:心臟團隊評估手術風險及機構技術能力。
第三步:規劃PCI策略,包括機械循環支持(MCS)的使用。
第四步:術后長期隨訪與心臟康復。
圖2
03
核心發現:PCI技術與支持策略
1. 完全血運重建的優先級
共識指出,功能性完全血運重建(即處理所有血流受限病變)是改善預后的關鍵。殘留缺血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風險顯著相關。盡管解剖學完全血運重建(如CABG)是理想目標,但PCI可通過腔內影像(IVUS/OCT)優化支架植入,減少術后事件。
2. 機械循環支持(MCS)的權衡
MCS(如IABP、Impella、VA-ECMO)可為復雜PCI提供血流動力學穩定,但其使用需嚴格權衡獲益與風險:
IABP:在PROTECT II試驗中未顯示顯著臨床終點改善,但長期死亡率可能降低33%。
微軸流泵:在注冊研究中用于高風險PCI的比例增加,但缺乏RCT支持其死亡率獲益。
VA-ECMO:適用于極高危患者,但血管并發癥風險較高。
共識建議,MCS應作為個體化選擇,而非默認策略,并需匹配機構技術能力(表1)。
表1
3. 術后管理:抗栓與心衰治療
術后抗栓方案需遵循ESC指南,同時優化心衰藥物治療:
指南導向藥物:包括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和SGLT2抑制劑。
心臟康復:需根據患者合并癥調整方案,重點關注功能恢復和藥物依從性。
04
研究展望
共識指出當前證據的局限性:
1. MCS的療效爭議:現有試驗未明確支持其死亡率獲益,需等待PROTECT IV結果。
2. 心肌存活性評估:盡管ESC指南推薦評估存活心肌,但REVIVED-BCIS2試驗未顯示PCI對LVEF的改善。
3. 高風險評分開發:未來需建立預測模型,實現個體化治療。
該共識為LVEF降低且外科高風險患者的PCI治療提供了重要框架,強調多學科協作、技術優化和長期管理。隨著新技術和新型藥物的應用,未來需進一步開展高質量研究以填補證據空白。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